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世界代表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案例及其启示
世界代表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案例及其启示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 1100 亿美元,人均 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由 1945 年 的 47%上升到 1975 年的 65%。
从 70 年代中期至今,纽约制造业和消费者服务业的 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生产者服务业在产值和就业份 额上超过了传统的消费者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 富积累的动力,并推动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进而实现 第三次产业化。同时,在城市产业的空间分布上,制造业向 郊外迁移,生产者服务业向大都市中心地区集中。中心地 区的制造业区位熵迅速下降,而越往外围走,制造业区位 熵越高,反映出制造业向外扩散的轨迹。与之相反,各类知 识性服务业则在核心区高度集聚,以信息业和金融保险、 房地产及房屋租赁业、专业科技服务业等为代表,在曼哈 顿地区呈现出很高的专业化程度。
二、中心城市内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 业协调发展模式—— —东京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总面积 2155 平方公里,人口 1254 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它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并肩发展的一座现代化国 际城市。
1919 年东京的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完成了工 业化的初级阶段,此后持续增长,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 期,后来十年的战争中断了其工业化进程。经过二战以后 1946~1955 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东京在 1955 年率先进行 重化工业化,大力发展机械、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部门。 1955~1965 年期间,包括食品、纺织、印刷出版、化学、金属 和钢铁等多个部门在东京有了很大的发展。1963 年,东京 的电气机械、出版印刷、食品、化工等产业在制造业中所占
科技创新是瑞士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发明,抢 先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这是瑞士各产业
44
港口经济 2009.9
POR T E C ON OMY
港城发展
谋求不断发展的指导方针。在世界范围内,瑞士的智力开 发、专利申报、研究与发展领域都名列前茅。瑞士是世界上 按照人均计算科研费用最高的国家,每年投入的科研费用 高达 100 亿瑞郎,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7%。而政府投入 仅占总额的 1/4,其他投资均来自企业界。瑞士企业每年投 入国外公司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也高达 80 亿瑞郎。
43
港口经济 2009.9
港城发展
POR T E C ON OMY
的比重大致相当。1965~1973 年,是以机械、钢铁、化工等 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73 年以后,随着各地开发政策的分散化,经济高 速发展中工业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公害和环保问题也日益 突出,石油危机引发的节省资源、降低能耗的发展导向直 接导致产业调整的合理化运动,东京工业的发展速度及 其比重相应下降,钢铁、化工等部门开始向市外疏散。相 比 1960 年鼎盛时期的 140 万从业人员,2000 年东京工业 的从业人员只有 55.56 万人,40 年时间减少了近 2/3。在 制造业功能减弱的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逐 步向生产者服务性质的中枢管理职能转换,即使在整个 经济处于萧条的形势下也不例外。整个服务业的就业比 重从 1978 年以后持续上升,从 68.8%上升到 2001 年的 81.3%。其中主要是除贸易、金融保险和房地产外的各类 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 (1975~1996 年期间增加了 13.4 万人,在整个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中占有绝对重要 地位)。
3.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特色既要继承更需培育 特色是就城市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资源条件、能力等 而言,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绝不是颠覆其产业发展历 史和基础的全新创造过程,而是在承袭已有资源条件、能 力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的产业范围的要求创造新的资源 条件和能力的过程,这一点,在以上几个城市的案例中均 有体现。例如纽约作为世界时尚之都的特色催生了其服装 产业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 伸,完成了服装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东京历史 悠久、精湛的制造技术使得其以占 GDP 不足 20%的比例 支撑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发展。同样,芝加哥的制造业传统 也并未因其推动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而遭到削弱。在瑞士则 将其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从传统的钟表制造业向新兴的 化学医药业延伸。这些都是继承特色的典型事例,与此同 时,不断培育新的特色更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例 如,纽约是着力打造在知识性服务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地 位,信息业、金融保险业、科学技术服务业等是纽约新的产 业竞争力所在。东京则通过把部分高效率的制造业保留在 城市中心来增强其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发展的特色。而瑞 士则紧紧抓住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优势,无 论是对传统的手表制造还是现代化的化学医药,都将技术 创新视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在继承特色的基础 上不断创造特色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案例。
2.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工具多种多样,但市场力量配 置资源居于主体地位
每当提及产业结构升级似乎都可以看到政府这只有 形的资源配置的手,而且一些情况下政府的作用被夸大。 几个代表性城市的案例研究发现,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政府 作用强大的日本东京,其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也来自 市场。当然,这并不否定政府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 用,制定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就是政府的主要作用之 一。这一点在高度推崇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美国也有 体现。以芝加哥为例,其在上世纪 80 年代最终确定并贯彻 执行的“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发 展目标,推动芝加哥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化城市转型。对 每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而言,工具应该是个性化的,应 与本地的资源、能力等密切配合才可能获得成功。政府在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主要是打造平台,让各种生产 要素在平台中实现更紧密的联系、更高效的配置、更有效 的产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 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 290 万人,市区面积 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瑞士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色产业,而特色产业的竞争 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基于特色产业而形成的特色产业集 群经济成为瑞士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瑞士钟表产业集 群闻名天下,纺织机械产出能力世界领先,医药、食品、银 行、保险、旅游等产业也呈现出高度集群化的发展特点。苏 黎世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而温特图尔和索洛图恩以 机械产业集群而闻名。瑞士钟表产业集群除了日内瓦地区 以外,主要集中在汝拉山脉及附近的市镇,主要是比尔、拉 绍德封、纳沙泰尔等城市,这些城市就钟表的零件生产进 行了精细的分工,最后将零件集中在总部比尔和拉绍德封 进行组装,形成最终产品。这一地区生产了世界上最为著 名的手表劳力士、欧米茄、雷达等,此外,像梅花、天梭、斯 沃期等名牌手表也是来自于该地区。作为后起之秀的化学 医药业,集群现象也非常明显,现已经成为仅次于机械制 造业的第二大工业部门。它的特点是在企业和地域两个方 面集中程度都很高。化工医药业主要集中于汽巴—嘉基公 司、罗氏药厂、诺华公司和山德士公司手中,而这些公司又 都以巴塞尔为基地,使巴塞尔成为瑞士的“化工之都”。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从制造业主导产业的地域分布来看,东京制造业的主 导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制造业总 人数和总产值所反映出的制造业在不同区中心五区制造 业的就业规模已经大大少于外围地区,但产出效率却是三 个区域中最高的。体现出东京中心城市制造业的分布规 律:整体上制造业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地区,但中心城区仍 有部分效率较高的制造业保留下来。
四、以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经济竞争优势 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瑞士
瑞士地处欧洲内陆,国土大部分属于山地,资源欠缺, 但政府通过清晰的定位为国家发展找到了准确的位置,形 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 业化国家。
在欧洲平原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起来后,瑞士没有简单 模仿欧洲平原地区发展经济的做法,而是根据本国自然资 源极度贫乏的特点,在 19 世纪中期开始将发展重点放在 钟表制造和金融服务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又着重发展 高端制造业,努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与精密工具制造相 关联,瑞士人还在医疗器械、医药分离和提纯、生命科学技 术和蛋白质的三维构造制药相结合等方面,找到了自己的 发展定位。
就升级过程来看,从二战后到 70 年代中期,纽约的产 业结构就出现了制造业的急剧衰落与金融、服务业等第三 产业崛起的双重变化。60、70、80 年代,纽约的制造业就业 人数分别减少了 9 万、18 万和 26 万,下降率分别为 9%、 19%和 35%。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最为惨重的首推服装制 造业这一传统部门。该产业在 1950~1980 年间共有 20 万 人失业,占纽约制造业失业人口总数的 1/5。自 80 年以来, 该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 60%。与制造业的衰落、就业人口 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产业,尤其是贸易、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