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路侧安全防护技术

公路路侧安全防护技术

TRANSPOWORLD 2012 No.22 (Nov)
136引言
公路路侧是指从车道外边缘到道路红线边界的这一范围,路侧事故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事故,它是由车辆碰撞到路侧危险物,或是坠入河谷、深沟等引起的。

由于公路建设受工程投资、服务理念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公路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不够重视,缺乏对公路使用者的考虑,尤其缺乏路侧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使路侧安全问题诱发的交通事故越来越严重。

我国70%的事故发生在二级以下的公路。

其中由于路侧设计不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到了交通事故总数的30%。

尤其30万公里山岭重丘区二级以下的低等级公路路侧安全问题极为突出,诱发大量事故。

这类交通事故数量多、危害大、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改善路侧安全设计,完善路侧安全设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群死群伤的路侧交通事故,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

路侧安全设计理念
路侧安全设计是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路侧安全设计是指针对路侧所进行的安全设计。

又称为路外设计。

国外采用宽容设计理念对路侧安全进行设计。

基于宽容设计理念的公路允许驾驶员犯错误驶出路外,要求设计人员提供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严重程度的设计对策,即:不管什么原因致使车辆驶出路外,设计人员都应该尽可能为驾驶员提供充分的路侧净区,以确保路侧安全性,驾驶员所犯的错误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路侧安全的关键在于设置合理的路侧安全净区。

路侧安全净区是指公路行车方向最右侧车行道以外、相对平坦、无障碍物、可供失控车辆重新返回正常行驶路线的带状区域,是从行车道边缘开始,车辆驶出路外后能够安全驶回车道的一个宽度范围,如图1所示。

该区域不应存在能导致碰撞伤害的坚硬危险物,驶出路外的车辆在该区域上不会发生倾覆,行驶在净区内的车辆能得到有效控制,并且通常能再次安全地返回行车道。

路侧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把公路路侧安全当作重点研究内容,对路侧事故的特点与路侧防护方法的专项系统研究较少,在路侧安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说来包括:
路侧防护设施设置等级、类型与路侧特征不相符,其防护性能和可靠度均不能满足实际的使用要求。

如:无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能力不足;
由于用地条件限,我国公路多采用高路基形式,路侧边坡边沟设计不规范,不合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路侧净区没有保证;
交通标志的立柱、灯杆位于路侧净区内,低等级公路几乎未设置解体消能设施;
护栏端头未进行特殊处理; 施工区的防护无明确规范。

路侧安全防护技术
路侧安全主动引导防护技术
合理设置视线诱导设施
充分发挥轮廓标、视线诱导标、示警桩等视线诱导设施的作用,做到合理规划和设置。

在急转弯、视距不良的阳坡路段,可设置凸面反光镜,有利于驾乘人员看见对面的交通流并及时采取措,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及时进行越界提醒
尽管路肩表面材料与行车道不同,但由于路肩的不同功能没有明确指出,行驶车道和路肩没有明显的划分,致使路肩经常被机动车辆当行车道使用。

因此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设置标志、标线或振动带以区分行车道与路肩,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提醒驾驶员,驾驶员就会意识到危险而远离边沟返回行车道。

如设置振动标线可以明显改善夜晚和雨天交通安全,当司机因疲劳打瞌睡时,飞驰的车辆在冲出公路前碾压在此类标线上时,会产生共振摇晃并发出一种低沉的“轰隆”声,使司机惊醒,提醒司机车轮己压线,防止行车中司机瞌睡和越线行驶,可有效避免车辆冲出路外的事故。

加强路面抗滑构造措施
可采用薄层铺装、露石混凝土路面、SMA路面等抗滑能力较强的路面形势;尤其在陡坡急弯的阴坡路段,冬季积雪,雨天路滑,极易造成车辆侧翻和对面相撞事故的发生,可设置抗侧滑护轮带能够防止车辆滑入路侧水沟或滑下路基。

对特殊路段进行速度限制
在山区双车道公路的急弯陡坡、
连续长大陡坡路段上或交叉口前,以及公路穿越城镇、村庄的路段.可采用减
公路路侧安全防护技术
文 / 党奇志
T
RAFFIC SAFETY
交通安全
速丘强制降低车速;在长下坡路段(下坡方向车;道)、小半径曲线段(曲线外侧车道),上坡凸型竖曲线前方视距不足路段(上坡方向车道)等处,设置减速标线提示车辆减速,降低车辆驶出路外的几率;亦可利用错觉标线等新型标线,通过改善视觉效果,达到降低车速的目。

减少路侧翻车与碰撞事故的防护技术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无论是填方路段,还是挖方路段,设置充足的路侧净区是不切合实际的。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为失控车辆的救险提供适当的机会。

边坡应设置有一定的宽度净区、填土高度较低时,可以适当放缓边坡。

这样,车辆驶出路外顺着坡面下滑,翻车的可能性很小。

驾驶员在车辆不失控的情况下,就能重新返回车道上。

对于高填方、邻近村镇、高挡墙、主线与其它道路平行等危险路段,按照《公路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的规定.提高护栏的防护等级;
对于低填方路段,尽量放缓边坡,取消波形防护栏,满足路侧净区的要求;对于路侧净区内存在的标志等结构物,建议做成解体消能结构或采用护栏防护;
对于路基挖方路段,边沟加设盖板,增加路基侧向宽度,取消钢板护栏。

当路侧危险物不能通过去除、 移位、革新设计等手段进行处置时,可采取在危险物上涂刷反光漆或粘贴反光膜的方法标识其轮廓,或在危险物前方设置警示标志,起到及时提醒驾驶员危险物存在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这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

减轻碰撞事故后严重性的防护技术
护栏和缓解消能设施能降低碰撞后事故的严重性,应该道路的不同段落和交通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置,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的严重性:
车辆驶出路外有可能造成二次特大事故的路段以及其它经论证车辆驶出路外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路段,必须设置路侧护栏,科学合理的选择护栏型式,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防撞护栏的安全等级;重视护栏端头的缓冲消能处理,减少对车辆和乘客的二次伤害;并
图1 路侧安全净区示意图
且实现不同形式、不同刚度的护栏之间
的顺势过渡处理,以保持护栏强度的连
续性;
在公路转弯路段的平曲线外侧、
互通立交、服务区出入口三角带端头、
桥梁护栏端头、上跨桥桥墩处、收费站
入门车道收费岛岛头前等存在严重安全
隐患的地点设置防撞桶等缓冲消能设
施,对车辆起警示和缓冲的作用。

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路侧解体消
能设施,在受到车辆等的撞击时,通过
自身的解体吸收能量,从而达到减轻交
通事故严重性的目的。

解体消能设旌在
受到撞击后.通过弯曲、剪切或断裂实
现解体,允许车辆通过,而设施的残留
部分不形成行车障碍。

结论
为提升路侧安全,降低伤害程
度,设计中最大限度采用实现路侧安全
的宽容设计理念。

并应按照“主动引
导、尽可能降低伤害程度、适度防护、
适时保障”的原则,将路侧安全防护技
术系统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
137
2012年第22期《交通世界》
(11月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