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其治疗 PPT课件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其治疗 PPT课件

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也即是渗透压发生改变 ,如低钠血症或高钠血症。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内其他离子的浓度改变虽能
产生各自的病理生理影响,但因量少而不致明显改变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故仅造成成分失调,如K+ , Ca 2+,Mg 2+的改变,酸中毒或碱中毒等。
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内因:许多器官系统的疾病 外因:外界环境的某些变化

饮水 1200ml/天
食物水
1000ml/天
Na+
代谢水 300ml
呼吸蒸发 350ml/天
水钠摄入=水钠排出

皮肤 蒸发 500ml/天
Na+
粪便 排出 150ml/天
尿
1500 ml/天
Na+
电解质平衡
正常人体内主要电解质的分布
离子 Na+ K+ Ca 2+ Mg2+ ClHCO3 -
磷酸盐和硫酸盐


血[Na+]↑ 细胞外液渗透压↑
脱水热 呼吸深快
↙↓↘
ADH分泌↑ 刺激下丘脑 细胞内水
口渴中枢 移到细胞外
↓ 肾小管对水


口渴感 细胞内脱水
重吸收↑


脑体积缩小 烦躁、谵语、昏迷
↓ 脑出血
高渗性失水
高渗性失水
表现与分度
轻度:缺水量为体重的 2~3%,口渴 中度:缺水量为体重的4~6%,口渴 + 三少一高
水和钠同时缺失, 但缺水多于缺钠
水摄入不足 昏迷 创伤 拒食 吞咽困难等
水丢失过多
(1) 肾外丢失 高温环境 剧烈运动 哮喘持续 状态 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 (2) 经肾丢失 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渗透性利尿 (3) 水向细胞内转移: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
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肾素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分泌
球旁体细胞
Na+/K+ 醛固酮
肾入球容量低
血容量低
3、神经系统及肾脏的调节 心钠素 (心房钠尿肽 )
远曲小管和 肾皮质集合管
保钠排钾
体液平衡失调——内环境紊乱
容量失调: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此时仅是
细胞外液量的改变。
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内水分的增加或减少,以
血浆 (mmol/L) 135 ~ 145 3.5 ~ 4.5 2.1~2.5 0.8~1.2 95~105 22~27 -
细胞内 (mmol/ L) 10 ~ 35 150 ? ? 35 10~20 150
电解质的平衡
1、钠平衡 钠总量 45 ~ 50 mmol(1g左右)/kg体重 NaCl 需要量 4.5 ~ 9.0 g (4-12g) /day
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全身各器管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发生相应的障碍
严重时常可导致死亡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紊乱
水平衡紊乱
水平衡紊乱:
高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水肿 水中毒
失水 水过多
高渗性失水
病因
1、水的含量 占体重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20%
血浆5% 组织间液15%
2、正常人水每日的出入量
水的入量(ml/24h) 食物 1000 饮水 1200 代谢水 300
2500
水的出量(ml/24h) 呼吸蒸发 350 皮肤蒸发 500 粪便排水 150 尿排水 1500
2500
水钠平衡、液体的分布与电解质成分
高渗性失水
对机体的影响
1. ADH 肾脏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比重高 2. 口渴:视丘下部的口渴中枢受到高渗刺激,病人感到口渴而饮
水,使体内水分增加,以降低渗透压
3. 细胞脱水 4. 组织间液 脱水征 5. 严重晚期休克 6. 尿钠:早期轻症患者尿钠可偏高
晚期严重患者,尿钠
失水>失钠→皮肤蒸发水↓→散热↓
水和电解质平衡——体液平衡
水和电解质:广泛分布在细胞内外, 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的功能和代谢活动, 对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 作用.
体液平衡:
1、水、电解质出入量及分布的平衡 2、体液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平衡 3、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平衡 4、体液的酸碱平衡
正常的水电平衡
(一)、水的平衡
公式计算:
血浆渗透压(mmol/L) = 2 ( Na+ + K+ ) +葡萄糖+尿素氮
正常值:280~310 mmol/L
水电平衡的调节
水摄入调节-神经调节
血容量减少 体液高渗 口腔粘膜局部干燥
渴感消失, 停止摄水
下丘脑 渴感中枢
渴饱满中枢 兴奋
摄水量达到 一定程度
口渴摄水 量增多
水排泄调节-ADH、醛固酮 (ALD)、 肾
水电解质平衡失常及其治疗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呼吸科 徐淑凤
First ,please allow me to ask you a word!
What does ‘Homeostasis’ mean??
内环境 ( internal environment )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苛刻的 —— 稳定 ——
相对 稳定
内环境稳定这一概念是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
Homeostasis
内环境稳定: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即其容量、温度 、PH、渗透压和离子浓度等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
内环境失衡——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的执行,需要 及时纠正,否则对机体造成损害甚至死亡。
Today we’ll discuss two topic 水电解质渗透压平衡 酸碱平衡
钠代谢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尿粪汗
排出)
2、钾平衡 钾总量 50 ~ 55 mmol (2g左右)/kg体重 K+需要量 3-4 g /day
钾代谢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尿粪汗排 出)
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
渗透压的单位:mmol/L或 mOsm/kg.H2O 血浆渗透压:冰点渗透压计测量
1、抗利尿激素(ADH) cAMP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丘脑下部视前区 渗透压感受器 (渗透压高)
(2)左心房处容量感受器 (容量低)
丘脑下部 垂体束 垂
视上核,

室旁核

ADH

(3)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压力低)
2、醛固酮 ( ALD)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 I 转变酶 血管紧张素 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