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连减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光盘。
预习设计:1.竖式计算45+17 80-592.自学例1,尝试完成上面的填空,看懂两种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预设3 分钟)1.校对预习作业1。
指名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3.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探索。
(预设19 分钟)1.交流例1中的内容,思考:(1)题目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你是如何列算式的?(3)交流书中两种竖式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请生板演两种方法。
(2)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预设10分钟)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注意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解答。
[板块一]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连加、连减。
[板块二]1.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困生思考。
2. 1)让学生自己板演书中两种方法。
2)引导发现两种方法的不同。
3)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3.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教师巡视。
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板块三]1. 关注正确率。
2. 关注学困生。
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追问: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四、作业设计:必做题:《补充习题》1页1、2、3、4题。
五、板书设计:连加、连减19+27+26=?分步竖式连写竖式(略)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第3-4页的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难点: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光盘。
预习设计1.竖式计算54+26+15= 90-58-24=2.自学例2,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尝试完成上面的填空。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预设3 分钟)1.校对预习作业1。
指名说一说用竖式计算连加和连减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二、自主探索。
(预设14 分钟)1.交流例2中的内容,思考:(1)题目中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2)你是如何列算式的?(3)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交流竖式计算。
2.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请生板演两种方法。
(2)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学生自己尝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汇报。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升。
(预设15分钟)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坐在探索本,并说注意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交流。
[板块一]昨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内容:加减混合运算。
[板块二]1.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困生思考。
2. (1)让学生自己板演书中两种方法。
(2)引导发现两种方法的不同。
(3)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3.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交流明确:22+40这一步可以直接用口算得到结果。
教师巡视。
小结:计算时,如果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
[板块三]1.组织练习时突出竖式的简便写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进位和退位问题,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明确: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直接口算。
3.教师关注学困生。
能口算就口算。
4.使学生认识到:第2问中的还剩的棵树就是第1问中求到的结果。
5.关注第2问的求法。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设计必做题:《补充习题》2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加减混合运算38+42-33=?1、分步竖式2、连写竖式练习一教学内容:第5页的练习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混合运算的。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难点: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资源:挂图,小黑板。
预习设计:完成书本第5页第1题。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预设2 分钟)1.回忆前几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专项练习,提炼内化。
(预设15 分钟)1.校对预习作业。
学生口答答案。
2.出示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出示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
三、应用练习,内化提升。
(预设10分钟)1.出示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板块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希望小朋友能正确、快速地计算相关的题目。
[板块二]练习设计:补充8+22= 34-8= 45+7=90-6= 67-30= 47+9=2.教师巡视,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适当分析。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题每条线上数的特点。
[板块三]1.引导学生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2.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洁的解题思路四、作业设计:必做题:《补充习题》3页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练习一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课本第6、7、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量同样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量同样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教学光盘、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意识(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学例3.出示场景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2、提问: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实际操作。
1、学生可以用圆片摆一摆。
提醒学生圆片摆时要一一对齐。
2、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展示学生不同的摆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比较不同的摆法,都要抓住两串彩珠相差4个这个条件。
4、小结: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按要求摆出两行小棒,再根据题中的提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再独立完成,最后集体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四、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五、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题目,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作业:补充习题P4页。
板书设计:加减法实际问题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教学内容:课本第8、9、10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经验,发展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
教学资源:教学光盘、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意识(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例4。
1、出示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解决实际问题。
(1)、求小华做了多少朵?1、求小华做了多少朵?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2、让学生完整地读一读。
3、操作:第1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的朵数,可以怎样摆?小华做的朵数怎样摆?摆时应注意什么?(一一对齐)学生动手摆一摆。
4、组织交流,指名上台操作。
5、怎样列式计算,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第2排的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6、检验:用小华的朵数减去小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3朵。
(2)、求小平做了多少朵?1、提问:你能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2、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为什么用减法计算?4、怎样检验?5、比较:比较两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处,为什么不同?6、小结并揭示课题。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画一画,在解答。
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
2、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3、让学生读一读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最后组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