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心理
(4)对等吸引律——平等因素
➢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 对等,产生相互吸引力。
(5)晕轮吸引律——能力因素
➢对某人或群体的印象会影响到对其 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四)印象管理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Βιβλιοθήκη 应和扫帚星效应 ➢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 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人们对 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 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 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 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 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 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 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 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光 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 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 “光环作用”。
(二)自我认知
➢记者的自我认知 ➢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之间的关系: 对事不对人 ➢采访对象具有多重角色 ➢了解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了解采访对象与单位领导的关系
四、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
(一)什么印象管理
➢又称“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 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通过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使 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 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 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 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 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 愉快的评价。
➢印象管理的过程通过包括两个阶段, 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二是进行 印象建构。
从是否愿意提供(包括提供的质量和数量) 新闻信息量的方面来看,采访对象也并不 总是被动的。
采访对象心理包括其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 知、理解的程度,所报的态度(积极的和 消极的)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
➢新闻采访的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 特征的认知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 认知和把握 ➢采访心理主要是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 动,交织着不同群体或集团的利益
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 2、注意的选择——单线加工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5、行为输出 6、噪音
三、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认知对方 自我认知、 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一)认知对方
➢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 ➢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 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 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 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 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 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新闻心理学
第五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
动的特点及规律。
“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 收集资料;
“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互动。
在采访过程中,从组织、引导、目的达到 角度看,记者处于引导地位,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 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 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 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 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 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 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
(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印 象管理,首先表现在自我呈现上。 ➢自我呈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的 过程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 过程。 ➢记者职业角色的“去个性化” ➢记者的自我呈现应根据采访对象、 环境和采访内容等情况具体分析。
(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 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 向。 ➢人际吸引可以加强印象管理的效果。 ➢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包括: 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 个体属性层面(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尊) 个体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
(1)接近吸引律
➢美国心理学家克莱思科认为:人们 通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 ➢采访中的接近点: 时空接近 兴趣和态度相似
(2)情感吸引律——情感因素
➢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 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 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3)补偿吸引律——需要因素
➢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的途径有互补关 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力。
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最近效 应)
➢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 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 对他人的评价。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 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 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 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重要。
(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二、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
(一)新闻采访与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 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 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 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 语言等。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 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 信息加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