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黄山门事件

复旦黄山门事件

复旦黄山门事件始末
一、起因
2010年12月12日,以复旦大学登山协会组织了18名以学生为主的上海驴友(其中10名复旦在校生,6名复旦毕业校友)组团前往黄山明文禁止的未开发区域进行探险。

由于准备措施不充分,12日下午5点,他们发现迷路了,GPS漏水失灵,只知道目前的坐标。

其中一个同学的手机有信号,他给家人发短信,短信内容是:“安徽黄山18人救命”并附有GPS坐标。

在接到学生家属报警后,上海警方与黄山警方联系,黄山警方动用200警力进行搜救行动。

在13日凌晨1点找到遇险的18人后,为给18人中的一个女生让路,民警张宁海坠崖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

据报道,张宁海去年刚从大学毕业,24岁,家中独子。

黄山温泉派出所同事评价说,张宁海是个阳光随和的人,爱运动,很勤快。

二、经过
获救的18人回到上海后,对民警张宁海的牺牲无动于衷,其中这18人成员之一杜彬和石翔在人人网交流,如何利用这次机会抢班夺权,石翔提醒杜彬“要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就是你的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这是这个协会可以给你的”,杜彬回应“嗯,还得靠你们,我经验太不足”,“先渡过这次难关吧”。

二人谈话被网友揭发后,引发网络风暴,引发网络大规模批判和反思大学教育。

三、升级
随着事件发展,在微博等论坛上,迎来各地网友的沉痛哀悼,而在最该反思的复旦校园论坛上,却被网友连续爆出复旦学生们忙着讨论如何控制媒体。

15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贴出了复旦大学bbs的几封站内信,发信人ciang在信中说,“现在媒体都在宣扬复旦学生的推卸责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因此ciang想,“复旦的新闻人若能在更广泛的媒体上客观地报道这件事,针对复旦的情绪就会很快消失。

”他还表扬了上海东方早报某记者(复旦毕业)的报道,对复旦效果好,如果换另一个记者写,绝对是反效果。

ciang指出,通过这件事,看出复旦对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建议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多去几家报纸,而不是集中在一两家报社,阵地要多占领,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封信中还提到,“黄山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和个人自由的矛盾,也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必然经过的阶段,没什么可讨论的。

这位学生建议,复旦应该趁此“黄山事件”机会将安徽以前的关系巩固起来,民警的追悼会可以有一些校长或副校长参加,在此基础上,顺便争取生源和巩固其他关系。

要多带几个院长和系主任去,让人看出诚意。

最终,化坏事为好事是必然的,也考验校方的公关水平。

除此之外,复旦论坛上还出现了事件中最不负责的表现是警察找到队伍后,要求立即下山,导致了警察坠崖,“做这个决定的人就是最大责任人”,“危险区不能进去是不成立的,爬雪山的人怎么不禁止”等说辞。

救援民警尸骨未寒时,复旦论坛上涌现如此“理性”的分析和看法,让网友看过都觉“太冷血”。

四、高潮
在被网络潮爆后,复旦校方组织学生在校园内举行追悼民警张宁海的仪式,但18名成员无一人出席。

随后,网络传闻,复旦大学开始动用校友力量进行大规模媒体公关,中青报杨于泽(复旦92届毕业生)公开发表警察搜救驴友纵有牺牲也天经地义的文章,其他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刊登赞扬复旦大学的文章,由于事实与媒体报道相差太大,网络骂声一片,将整个事件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史称“复旦黄山门”。

“黄山门”后果:
不断爆出的种种薄情言论,很快让众多网友对一名无辜生命牺牲后的悲伤化成了对复旦、对复旦学生的“不原谅”。

“我们的警察因为救这些人而牺牲,他们没有任何的反省,而是只会推卸责任,甚至倒过来指责营救者。

”“这些人,是在国内最好的大学里,这些人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或者说至少他们会占着社会的主导位置,但这样的人,真的能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吗?”
“警察执行搜救任务是履行职责,牺牲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些高校学子事后表现出的冷漠无情、恬不知耻却是天理不容!”
但随即,就有学生回击指责批评者“伪善”,“正常人在受到此等恐惧之后有理由无法进行正常思考,没有及时道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却被网上那群虚伪的人追打,用心险恶令人发指。

对于警察殉职请去找公安局去找政府,他们有义务给他家人补偿,而不是来找学生。


面对外界对复旦的各种质疑,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小编说句话,当事个别同学的言论哪怕是一时无心,也确实是不负责任和不妥当的,我会严肃地告诉我今后所有的学生,内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是你在复旦拥有尊严和骄傲的前提。

但请相信,这不代表多数当事同学,也绝不代表大多数复旦人的态度和心情。


“黄山门”最新声音:
事实上,除了众多引发网友愤怒声讨的“冷血”言论之外,复旦大学校内BBS上也不乏一些“理性”的声音。

一位获救学生就发帖称,现在不该只是互相谴责,应该理性地解决问题,“捐款是第一步要去做的,并要确保捐款要交到张宁海父母的手中。

之前有朋友建议说捐200万元,我们18个人分,我觉得这个建议其实很好,但抱歉的是,目前这个数目还不太实际,但可以作为未来的长远目标。

” 这位成员还表示希望尽可能利用社会资源来保证牺牲民警家人的生活,呼吁建立一些相应的“高危公职保障制
度”、“专业搜救培训”等,确保用最专业的人去做最专业的事。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悲剧的发生。

这一声音得到了很多复旦校友的赞同:“建议以复旦大学的名义为张宁海家属设立一个基金,以学校出资和校友捐款为主,如资金充足还可作为今后黄山救援人员的伤亡补助基金。


教育专家看“黄山门”:
针对这场不断升级的论战,教育专家熊丙奇 (微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其实是个很危险的信息,应当引起包括教育界在内,整个社会的反思,谁培养了这些学生、谁在创造“唯结果论”。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校时候就有了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甚至于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就自己。

长此以往,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念被扭曲,丧失了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 熊丙奇还表示:事情需要理性解决这一说法没错,但获救学生至少应该对导致那名警察丧生的事实有真心的忏悔,要知道自己的无知和鲁莽是主要原因,更应对此表达诚挚哀悼,“理性过头,就是冷血。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表示:“我们的大学要好好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应该多找找自己的弊病,光重视只是培养,不加强德才教育,这样教出来的人比没有文化的人对社会危害更大。


我这里还不禁要展开一些联想,有关部门的“危机公关”能力在处理11.15火灾事件中同样体现得相当出色,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善后工作应该说是不错的,可惜缺了一点点,那就是“问责”。

当然,这也许是还需要时间,且再等等看吧。

“黄山门”事件终究是要过去的,但对它的思考却不应轻易停止。

事实上,我也从网上读到了很多很有见地、很有质量的反思文章。

复旦大学是上海的最高学府,多年来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圣地”,我曾将未能进入该校学习作为自己最大的遗憾。

大学生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由于这些年来大学不断的扩招,“天之骄子”的含金量也在不断降低,但复旦之类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抢手货”,是精英人士的后备军。

但“黄山门”却让人们见识了这些“抢手货”道德沦丧的一面。

“十八勇士”岂止是冷漠,他们还居然将批评者扣上了“道德帝”的帽子,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深处对道德是不屑一顾的。

当今的社会,某些精英人士对“德艺双馨”的提法总是加以嘲笑的,所以那还讲什么学生的“德才兼备”呢?
周立波算是刚刚跻身“精英人士”的行列,却将某些精英人士虚伪和寡恩的本性演绎得活灵活现,将传统道德统统抛到脑后。

他自称是“喝咖啡的”,看不起“吃大蒜的”的郭德纲,但就人品而言,他哪里比得上后者呢?郭德纲表示认错,体现了男儿敢于担当的一面。

“波波”呢,也不说他了。

我认为,复旦“黄山门”最值得反思的问题,还在于要着力抓好学生的德育。

将自己民族传统道德抛弃,是最为可怕、最为危险的事情。

复旦大学的现任校长杨玉良在今年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精神层面上。

所以我明确赞成鲁迅对“才子加流氓”的批判,另外一个是“才子加帝王气”。

这些会贻害科学、贻害社会。

看来他还是明白人,希望他能够抓住“黄山门”事件,把以前缺失的课尽快补上去。

当然,这也并不是他一个人、复旦一家的工作,“救救孩子”鲁迅的这句呐喊今天并没有过时,整个社会都要努力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