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鼻喉耳解剖部分

耳鼻喉耳解剖部分

耳科学一、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其中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及内耳道包含
在颞骨内
2、颞骨,位于颅的两侧,参与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分五个部分为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

(1)颞骨外侧面:道上棘、道上三角区(筛区):耳科手术的重要标志
(2)颞骨内侧面:
岩部:三面锥体形,又称岩锥,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岩部前面组成颅中窝后部,后面组成颅后窝前壁,下面粗糙不规则组成颅底外面内耳道:岩部内的骨性管道,平均长约10mm,内有面神经、听神经、前庭神经、中间神经及迷路动、静脉通过。

内耳道口(内耳门):扁圆形,硬脑膜经此延伸入内耳道。

内耳道与岩部长轴近乎成直角。

内耳道底:构成前庭及耳蜗内壁的大部分,由垂直带有筛状小孔的骨板封闭。

3、外耳
耳廓
(1)耳廓表面标志:耳轮、耳轮脚、耳廓结节、三角窝、舟状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耳屏间切迹
(2)特点:
皮肤菲薄、皮下组织很少、大部分为无神经支配的软骨、血管表浅、皮肤与软骨粘连较紧,神经纤维及血运供应软骨膜。

疼痛、渗液难吸收、易感染致畸形、易冻伤
外耳道
(1)分软骨部(外1/3)、骨部(内2/3)
(2)皮肤特点:易患疖、疼痛剧烈
(3)走行特点:略呈S弯曲;外——内前上;中——内后;内——内前下
向后、外、上牵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
4、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
(1)鼓室: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容积约1-2ml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分为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

鼓室分6个壁:外、内、前、后、顶、底壁
○1外壁:骨部和膜部;
鼓膜——高9mm,厚约0.1mm,分为紧张部、松弛部;
分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上皮层、纤维组织层、粘膜层。

○2内壁:即内耳外侧壁
面神经管凸、前庭窗、蜗窗(第二鼓膜)、鼓岬
○3前壁:上为鼓膜张肌半管口,下为咽鼓管鼓口
○4后壁(乳突壁):鼓窦入口、鼓索、面神经
○5顶壁:鼓室盖
○6 底壁:颈静脉球、颈内A管后壁;舌咽神经鼓室支通过
鼓室内容物
○1听小骨:锤骨、砧骨及镫骨。

(听骨链)
○2听骨韧带
○3鼓室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咽鼓管
○1沟通鼓室和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35mm
○2分骨部(外1/3) 和软骨部(内2/3)
○3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
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平、短、宽,易感染。

(3)鼓窦
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 前通上鼓室,后与乳突气房相连
(4)乳突
分4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5、内耳
又称迷路,埋藏于颞骨岩部,内含听觉和前庭器官
组织学分骨迷路、膜迷路;解剖功能分前庭、半规管、耳蜗。

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
前庭阶、鼓阶——外淋巴;中阶——内淋巴;两者不相通。

6、听觉生理
(1)○1声波是一种振动;人耳感知声波频率20-20000Hz;人耳对1000-3000Hz最敏感
听觉:声音作用于听觉系统引起感觉;听阈: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2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空气传导、骨传导(移动式骨传导——低于800Hz频率的声波;压缩式骨传导——高于800Hz频率的声波)
(2)外耳的生理功能——收集声波、辨别方向、共振放大
(3)中耳的主要生理功能——声阻抗匹配作用
鼓膜与镫骨足板面积的差别(17倍);听骨链杠杆作用:提高声压1.3倍。

鼓膜的喇叭形状:失真度较小。

(4)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平衡压力、引流作用、防声、消声作用、防逆行感染、软骨部粘膜皱壁活瓣及上皮纤毛的作用
7、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3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1半规管的生理功能——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2球囊和椭圆囊(耳石器官)的生理功能——感受直线加速度的刺激
二、耳聋及其防治
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

轻度耳聋称重听;显著影响正常社交能力的听力减退称聋;因听力障碍不能以语言进行正常社交者称为聋哑;共同关注防聋治聋、新生儿
听力筛查
1、耳聋与言语
先天性聋导致患儿成为聋人,程度较重的后天性聋在3岁以前或3岁前后(学语关键期)造成因聋致哑。

言语能力已非常完善的成年人,因其双耳聋而使言语变得含糊不清,甚至不会说话
2、耳聋的分类:
传导性耳聋(传导径路)
感音神经性耳聋(感受与分析径路)
混合性聋(两者兼有)
3、耳聋分级
平均听阈(PTA) 言语频率500Hz、1000Hz和2000Hz的听阈相加后除以3。

(WHO 1980标准)
轻度耳聋26 ~40dB
中度耳聋41 ~55dB
中重度耳聋56 ~70dB
重度耳聋71 ~90dB
极重度耳聋>91dB
(一)传导性耳聋(conduction hearing loss)
经空气径路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碍,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力减退
1、病因:炎症、外伤、外耳道阻塞、外耳中耳畸形
2、治疗:听力重建手术
3、传导性聋的纯音测听
气导听阈提高(气导听力曲线下降);骨导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气骨间距﹥10dB
(二)感音神经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内耳听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均可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信息传递,由此引起的听力减退或丧失
感音神经性聋的纯音测听曲线为气、骨导高频区呈一致性下降(斜坡形)。

1、病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常见程度与重要性:
(1)药物性聋
因药物(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应用过程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

○1耳毒药物的种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剂、水杨酸类、抗疟药
○2药物性聋防治:预防更重要;避免可能损害听力药物;严格掌握适应;小剂量、短疗程;
加强用药期间听力监测;一旦受损征兆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2)突发性聋
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三日内听力急剧下降
○1可能病因:病毒感染、迷路水肿、血管病变、迷路窗膜破裂、铁代谢障碍
○2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
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常为中或重度
原因不明
可伴耳鸣
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单耳发病居多,有自限性
○3突发性聋的预后:约2﹪的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听力可有不同程度自然恢复
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伴发症状、治疗时间
(3)遗传性聋(4)老年性聋(5)其他较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
2、感音神经性聋的防治
(1)预防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
(2)治疗
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力求完全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利用残余听力,适时应用人工听觉
感音神经性聋常用治疗方法:药物疗法;高压氧疗法;手术疗法;人工耳蜗植入;选配助听器;听觉言语训练
(三)混合性聋
气、骨导听力曲线下降并有气骨间距
三、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
是一种特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内耳病,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1、病因
内淋巴管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
免疫反应学说
内耳缺血学说
其他学说——内淋巴囊功能紊乱学说、病毒感染、遗传、多因素学说等
2、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是膜迷路积水
3、临床表现
○1.眩晕
突发旋转性,常伴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自主神经反射症状,神志清醒,眩晕常反复发作
○2.听力下降
波动性听力下降,有复听
○3.耳鸣○4.耳胀满感
4、检查
耳镜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检查(1)纯音听阈测试(2)声导抗测试(3)耳声发射;
脱水剂试验;影像学检查
5、诊断要点
(1)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

无意识障碍
(2)波动性听力损失,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
(3)伴有耳鸣和(或)耳胀满感
(4)排除其他疾病可引起的眩晕
6、鉴别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炎;前庭药物中毒;迷路炎;突发性聋;听神经瘤;Hunt综合征;其他疾病;
7治疗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尚无特效治疗)
前庭神经抑制剂;抗胆碱能药物;血管扩张药及钙拮剂;利尿脱水药;中耳给药治疗;
(3)物理治疗
(4)手术治疗(发作频繁、症状重、病程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