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论文

移动通信论文

成绩日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课程小论文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论文题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专业通信工程班级 13160201姓名卢达沛学号1316020129TD-SCDMA“进与退”的背后——关于“中国移动计划大规模关停TD-SCDMA基站”引起的热议的分析事件起因2016年3月,一张疑似中国移动公司内部PPT的图片在网上流传。

有报道称中国移动计划大规模关停TD-SCDMA基站,以加速4G发展。

这张图中提出分批次关停部分基站,关停的只是日均流量少于300M的TDS(3G)基站,而且是逐步关停,数量为数千个。

这张图中提到到了“省公司”、“全省”等字样,应该是中国移动某省公司的计划决策,并非集团的规划,不能简单的说中国移动全面关停TD网络。

而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移动官方已经对此做出回应,称关于中国移动大规模关闭TD基站的相关报道不实。

TD-SCDMA基站的问题关闭引起了行业的讨论,其中部分人认为政府当初在推动TD-SCDMA的商业化进程中有些过于激进,缺乏对整个产业链成熟度的整体认识和评估,这些需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TD-SCDMA基站TD-SCDMA是英文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的简称,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也是ITU 批准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

是我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相对于另两个主要3G 标准CDMA2000和WCDMA,它的起步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根据野村证券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TD-SCDMA网络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880亿元。

加上中国移动投入的终端补贴、营销资源,保守估计投入远远超过2000亿元。

TD-SCDMA与WCDMA、CDMATD-SCDMA在频谱利用率、频率灵活性、对业务支持具有多样性及成本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TD-SCDMA由于采用时分双工,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基站根据接收信号估计上行和下行信道特性比较容易。

此外,TD-SCDMA使用智能天线技术有先天的优势,而智能天线技术的使用又引入了SDMA的优点,可以减少用户间干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TD-SCDMA还具有TDMA的优点,可以灵活设置上行和下行时隙的比例而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速率的比例,特别适合因特网业务中上行数据少而下行数据多的场合。

但是这种上行下行转换点的可变性给同频组网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TD-SCDMA是时分双工,不需要成对的频带。

因此,和另外两种频分双工的3G 标准相比,在频率资源的划分上更加灵活。

一般认为,TD-SCDMA由于智能天线和同步CDMA技术的采用,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复杂性,适合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因此,设备造价可望更低。

但是,由于时分双工体制自身的缺点,TD-SCDMA被认为在终端允许移动速度和小区覆盖半径等方面落后于频分双工体制。

同时由于其相对其他3G系统的窄带宽,导致出现扰码短,并且扰码少,在网络侧基本通过扰码来识别小区成为了理论可能。

现以仅仅只能通过9个频点来做小区的区分,每个载波仅1.6M带宽,导致空口速率远低于CDMA和CDMA2000。

根据实际测试,中国移动部署的TD-SCDMA网在网络速度、稳定性方面较W-CDMA网和CDMA2000网为差。

TD-SCDMA与中国移动“结缘”众所周知,TD—SCDM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标准,一度时间也被寄予厚望,甚至在3G布局初期,有关部门不惜“牺牲”中移动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强行要求中移动必须上TD-SCDMA标准,而不准选择WCDMA,而中移动更希望获得是WCDMA的牌照。

最终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分别拿到了WCDMA牌照、CDMA牌照,中国移动拿到TD-SCDMA标准。

诚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为了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和发展,中移动做出一定的牺牲,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一种无奈,毕竟中移动的实力最雄厚,自身的用户基础最庞大。

不过也正是因为TD-SCDMA的“拖累”,让中移动的发展一度停顿,而中国联通也找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一度时间中国联通借助率先引入iPhone的策略,抢夺了一部分中高端用户,这不能不说是中移动的一个痛,毕竟流失的基本都是中移动的高端客户。

TD-SCDMA的艰难行进在政府的支持下,为了对抗竞争对手,中国移动“顶硬上”,加大投入快速发展TD-SCDMA网络。

2009年年初中国TD-SCDMA仅有2万多个基站,用户总数不到42万,还称不上一张完整的3G网络。

但到了2014年6月,TD-LTE基站建设规模已达70万个。

据当时中国移动宣布,TD-SCDMA用户数超过2.3亿,在全国高3G用户总数中占比达50%,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3G网络”。

数字虽然亮丽,但这2.3亿用户里头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移动提供的丰厚补贴才购买了如大唐、新邮通等研发的低端机,实际上使用3G服务的用户并不多,是“拿着3G手机做2G的事”,不但没有给中国移动带来营收的增加,反而让其承担大额的补贴成本。

2010年,中国移动3G网络利用率为9.9%,2011年升至13.8%。

直到2014年底,已经发展五年多、号称拥有近2.5亿用户的TD-SCDMA网络数据流量占比仅有23%。

而仅发展一年不到、拥有5000万用户的TD-LTE网络数据流量当时占比已达39%。

花费数百亿补贴终端,TD-SCDMA网络利用率却迟迟不能上升,这是让中国移动非常尴尬的事实。

TD-SCDMA的艰难发展可以从多角度分析。

产业化层面讲,传统欧美主流设备商和运营商经过几年较量,已经达成了WCDMA和CDMA2000的发展路线,在TD-SCDMA上的投入自然就很少,因此,TD-SCDMA后续产业化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中国企业的身上。

但整体而言,这些公司的实力和投入都是不够的。

至于说华为和中兴,当时已经清楚的知道跟着国际主流走是一项事倍功半的发展道路,两家公司从2G的跟随者开始步入3G的参与者角色,这个时候紧跟WCDMA和CDMA2000更能缩短和爱立信等老大的距离,早期在TD-SCDMA产业化过程中并不积极,因此,最终挑大梁的就是政府研究机构转向的大唐了。

但对于大唐而言,这么点投入,包括自身的积累和产业化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TD-SCDMA产业化的。

但政府的决心日渐明确,因此在信产部的推动下,让大唐释放相关专利,让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加速产业化进程。

但技术问题尤其是在芯片和终端层面,当然系统层面也有很多问题,毕竟和WCDMA及CDMA2000相比,商用网络部署越多,纠错的过程就越快,而TD-SCDMA因为仅在中国商用,纠错过程就很慢,也导致网络性能和另外两个标准比有不少问题,最终导致用户体验差,推广受阻。

TD-SCDMA完成使命在3G技术和系统蓬勃发展之际,不论是各个设备制造商、运营商,还是各个研究机构、政府、ITU,都已经开始对3G以后的技术发展方向展开研究。

在ITU 认定的几个技术发展方向中,包含了智能天线技术和TDD时分双工技术,认为这两种技术都是以后技术发展的趋势,而智能天线和TDD时分双工这两项技术,在目前的TD-SCDMA标准体系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应用,从这一点中,也能够看到TD-SCDMA标准的技术有相当的发展前途。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购买带4G网络连接的新型手机,LTE网络的全球部署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目前,LTE网络已覆盖全球主要城市,且覆盖面正迅速扩大。

大部分市场是从CDMA或WCDMA过渡到LTE网络,而中国市场较为独特,正在从TD-SCDMA过渡到TD-LTE网络。

如今4G网络已经成为潮流,4G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宽泛,这时候中移动终于要下定决心甩手3G了。

随着WiFi分流和TD-LTE覆盖进一步完善,TD-SCDMA的网络利用率也必将进一步下滑。

“引流”到4G,是中移动最迫切需要的,也是完全明智的。

其实无论TD-SCDMA的成功与否,对于中移动来说,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TD-SCDMA的退出也是为了给TD-LTE更大的发展空间。

TD-SCDM的评价从技术层面讲,3G TDD制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几乎所有参与移动通信发展的公司都有过研究,最终取舍是由哪种技术的成熟度和商业利益最大化决定的,这里面有传承也有站队也有政治的因素。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过去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积累的国家而言,从TDD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管这个技术是和西门子的商业合作而来,还是后续加入了一些自有技术并把他包装成自己的东西也好,能够最终成为全球认可的国际标准之一,并初步具有商业化能力,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这也间接推动TDD LTE的进一步发酵。

真正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问题并不是TD-SCDMA技术多差,而是TD-SCDMA 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因为缺乏国际产业链巨头的广泛参与,而中国企业当时的整体实力并不强,造成整个端到端产业化不均衡,所以TD-SCDMA后续的表现就差强人意。

这也给我们一个不小的教训,无论是那种创新,全球化合作才是真理。

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的是全球企业的通力合作,中国(企业)需要掌握核心技术,但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了(包括人才),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后续TD-LTE的发展事实上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现在看,这场在通信领域进行的TD-SCDMA实验,让我们看到一项商用化技术从研发到成为国际标准,再到产业化、商业化的全过程,本身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后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甚至其他领域的技术创新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