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信仰与宗教信仰

个人信仰与宗教信仰

宗教与政治
“信仰”一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当人们提到信仰二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将其默认为宗教信仰。

很多宗教信仰的教义和书籍里都有明确的告诉和引导它的信徒向善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里也有引导人们拥有个人信仰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二者之间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统治阶层也会依据宗教对人们意识上的主导作用,通过迎合信徒的信仰心理的方面达到对国家治理的目的。

宗教也是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教化和统治民众的工具。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收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

统治者在接纳佛教进去中国的时候肯定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信仰这个宗教,更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佛教的教义不主张对欲望的追逐,有利于皇帝的统治。

当然相对于宗教,老百姓对于皇帝权威的信仰肯定是更胜一筹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和使者,他的存在是顺承了上天的意愿,忤逆皇帝不仅在法制上是不被允许,即使是在老百姓本心而言也是不对的行为。

看过一篇文章,梵蒂冈教皇多次想要访问中国却被中国政府拒绝,因为在中国存在大量的天主教教徒,梵蒂冈教皇的访问肯定不只有政治访问那么单纯,最后访问的结果也不会只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受个人控制,作为社会上有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庞大人群对统治者的统治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中世纪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革命不仅仅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还是下层老百姓推翻统治的有力武器。

辛亥革命时,在改良精英的支持和鼓动下,民众以修筑“先皇台”———即祭祀光绪皇帝的大祭坛———来占据街头,以纪念死于1908年的光绪皇帝为手段来表达政治声音。

类似的仪式也深入到各家各户,在几天时间之内,各商家、铺户和居民的前厅都供起了光绪牌位,门上贴着“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两句取自光绪圣谕的对联,因为光绪被视为铁路商办的支持者。

各街民众在“先皇台”前昼夜焚香跪拜,整个城市是一派沸沸扬扬。

一位西方目击者写道:“这个城市的每家都立有一书有‘光绪皇帝灵位’的黄牌,配以摘抄自准四川商人自办铁路的圣谕。

各交通要道都立有跨街的大牌坊,置放有光绪画像,灵位前有花瓶、香案以及其他物品”。

祭奠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在肃穆的祭坛前,香烟缭绕,仪式庄严,人们哭号跪拜,其情绪相互感染。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氛围,感受到人们无限悲愤的心境。

显然,修建牌坊、竖立灵位、烧香祭祀、跪拜街头等等,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政治反抗。

因此,街头的宗教仪式既像“大众戏剧”,也实际上成为民众与官权较量的“战场”。

保路运动中祭坛和灵位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认为保路运动在地方政治中,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

即使运动的领导者并未试图反对中央政府,但却是他们第一次组织民众挑战国家政权。

今天宗教的花朵盛开在天国,宗教的枝干扎根于尘世.宗教的这种两重性是宗教本质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无论作为社会文化还是作为社会力量,都不可避免
地会与政治形成这样那样的互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地互动于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并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要比
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范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更为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