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临门一脚201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临门一脚典型题例1.阅读以下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2.阅读以下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2016年)(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3.(2015年江苏卷)阅读以下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4.(2014年江苏卷)阅读以下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5.(2013年江苏卷)阅读以下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审题提醒审题目,审作者,审注释,审题干1.审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题目即诗词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
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
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思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2)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次”,意为临时驻扎或住宿,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
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如《蝉》(虞世南),咏物诗,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城东早春》(杨巨源),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审作者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基本经历、诗歌风格。
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1)知人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客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王维: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多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高适、岑参:多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刘禹锡、杜牧: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2)论世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李清照经历了亡国失家的人生打击,所以她的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
审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
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有些诗歌在诗题以下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
读这样的序言可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4.审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
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审题干中关键问法:“赏析”、“分析”、“简析”与“概述”、“概括”有别。
要避免“把概括当分析”、“画蛇添足”等问题。
解题提醒 1.循问作答,不漏步骤:保证每问必答,不扣步骤分;同时,问题本身有时就是答题的思路。
2.先总后分,条分缕析:拟写答案时,一般先按问题要求写出答案要点,然后再具体分析。
3.站在“高处”,表现“专业”:既然是“鉴赏”,不是“介绍”,就不能对诗词内容只作简单的分解,应站在一定的高度,选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分析诗歌的内容。
4.思路清晰,语言简明:答题时,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语言,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措辞应简明扼要,准确流畅,切忌拖泥带水。
5.突出重点,不蔓不枝:诗歌的妙处或运用到的手法有两种以上时,须认真比较,一般情况下确定最主要的一种或两种进行赏析即可,以免分析不透彻。
分析手法时,不必旁征博引,左勾右连,应就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本身寻找答题的落脚点。
(四)常见错误1.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
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
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
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
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2.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