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风险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所处的城市周边环境一般都比较特殊,且大部分是深基坑工程,基坑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常存在既有轨道交通工程(含铁路)、建(构)筑物、道路、桥梁、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风险,而此类风险工程一般可分为工程自身风险工程和环境风险工程,未做到有效规避或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减少各类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因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而达到工程建设安全、质量进度效益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目标,在本站的监测过程中针对风险工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一、风险工程识别
1.自身风险识别
本标段的车站施工大多采用明挖法,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支护结构变形过大、倾斜、断裂、滑移、倒塌,支撑体系变形、掉落,基坑周边土体渗水、流砂、开裂、滑移、坍塌,管涌、突涌、基底隆起等。
其自身风险主要为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可能导致的自身风险。
本标段的区间施工主要采用盾构,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掘进困难、盾构机姿态失控、出土量过大、喷水涌砂、围岩空洞等。
其存在的自身风险主要是盾构掘进风险、并行和交叠隧道风险。
2.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事件主要包括: 建(构)筑物变形过大、开裂、倒塌,地下管线破坏,市政道路或桥梁变形过大、开裂、限制或禁止通行、坍塌,地面过大隆沉、塌陷、列车限速或停运、地表水灌入基坑或隧道等。
本标段内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既有建(构)筑物、下穿既有道路、市政管线等。
二、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本标段的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各个车站及区间周边的环境条件,参考风险等级的相关
标准汇总风险点如下表。
1
三、风险工程保护措施
1.自身风险
(1)承压水处理
针对基坑的较深较宽,承压水头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基坑外设置深层观测井,根据监测情况调整。
(2)深基坑安全技术措施
制定专项的监控量测方案,做到信息化施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设定相应的预警值、报警值、警戒值。
对基坑围护结构、临近基坑的房屋及市政管线均应加强施工监测,严格控制地面沉降量和围护结构的水平结构。
在基坑周边建筑物设置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的观测点;对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变化及地下管线(尤其是重力管及有压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控。
当基坑围护结构、房屋或管线的变形速率或变形超过警戒值时,应及时与设计、业主沟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坑、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
(3)盾构掘进安全技术措施
制定专项的监控量测方案,做到信息化施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设定相应的预警值、报警值、警戒值。
对区间隧道结构、临近隧道的房屋及市政管线均应加强施工监测,严格控制地面沉降量和围护结构的水平结构。
在盾构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设置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斜的观测点;对其地下水位变化及地下管线(尤其是重力管及有压管线)的沉降进行监控。
当盾构通过时,房屋或管线的变形速率或变形超过警戒值时,应及时与设计、业主沟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结构、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
2.环境风险
(1)建筑(构)物保护技术措施
针对各站大多均邻近既有建筑(构)物,为保证房屋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应加强监控测量,严格按一级基坑的要求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基坑变形(包括支护结构变形、坑底隆起和周边地层变形);针对房屋的沉降及变形加大观测频率,当房屋的变形速率或变形超过报警值时,要及时与设计、业主方沟通,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各个区间内穿越了大片地块等房屋密集区,部分房屋按设计图纸按拆除考虑,其他建筑物视其与区间结构和房屋之间的距离,考虑在区间结构和房屋之间设置隔离桩。
(2)市政管线处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对邻近基坑的重要高压燃气、输配水、雨水管的变形、沉降进行监控2
测量,同时注意对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及时分析,用监测数据来调整设计或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
区间内除去做临时或永久迁改管线外,邻近区间的重要高压煤气、输配水、重力水管应对其变形、沉降进行监控测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