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高段阅读教学

中高段阅读教学

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2012-05-10 20:09:09)转载▼分类:教育教学标签:阅读教育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本文来源:小学课堂网/yuwen/lunwen/Index.html)回澜小学茹亚萍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再次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是个不争的事实。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是不可轻视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解析及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提高效率目标解析学段特点教学策略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比重不言而喻,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是最多的。

但投入和产出之比却总是让我们纠结,令我们反思。

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造成了课堂上的盲目教学与重复教学,最终也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观当前小学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低位高就笔者经常看到不少中年级的阅读课堂抛开了自己应尽的学段目标,却不遗余力地实施着并不属于自己学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上年级的《花钟》一文时,花了近20分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却将本文"段落"学习和语言积累的首要学段目标置于一旁。

(二)高位低就同样,也常常有高段的阅读教学随意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段目标,重复着中段的阅读教学模式。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五下年级《与象共舞》一文时,让学生结合课题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进行品读感悟,孤立地体会"人与象的亲密无间"。

可是这位教师始终都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课文只用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来写"与象共舞",为什么又要以此作题目?前五个段落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这些段落能互换位置吗?(三)统一模式笔者发现当下的中、高学段阅读教学几乎都采用了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步学习字词,检查朗读;第三步重点段落,品读感悟;第四步小结谈话,拓展延伸;第五步课堂练笔,巩固积累。

显然,这种教学目标"越位"或"错位"了的阅读课堂,这种毫无学段特色的统一教学模式,如何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率?所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二、学段教学目标的解析(一)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呈现《课程标准》对小学3-6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的界定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厘清递进朗读要求中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高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词句要求中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高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篇章要求中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高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课外积累要求中段:积累课内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增加从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要求来看中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高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从质疑、探究的要求来看中段: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段: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能力和认识能力。

细化中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高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空白从《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低段以"字词学习"为重点,高段以"篇章学习"为重点。

那么中段呢?作为低段向高段的过渡衔接阶段,是否要两者兼顾呢?课标似乎并没有很明确,但笔者以为中段应以"段落学习"为重点,在段落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兼顾字词的学习,为进入高段后的"篇章学习"夯实基础。

(三)中、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综合中段阅读实施"四个加强":(1)加强朗读训练: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做到有感情;(2)加强词句训练: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既得言又得意。

(3)加强段落教学:指导学生概括自然段段意,理清叙述顺序,领会构段方法。

(4)加强略读训练:在略读中初知大意。

高段阅读做到"四个提高":(1)提高整体把握内容能力:学习应用方。

(2)提高词语句子理解能力:体会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辨别其感情色彩。

(3)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了解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不同表达方法。

(4)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处理信息;1分钟默读在300字以上;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不同的学段在采取阅读教学策略时应有所区别,能体现出学段目标、年龄特征、学段教材的不同特色,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目标不同策略不同根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训练,中年级主要侧重段落训练,高年级更多关注篇章训练。

所以中、高学段的阅读教学应当形成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和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模式通常采用课文复述,侧重段落学习的练习,深化理解的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谋篇为视角的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则通常采用演讲辩论,侧重篇章学习的练习,促进读写的媒体等常用方法。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策略段落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连接低年级字词句训练与高年级篇章训练的"桥梁"。

新课改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段落教学的定位过于模糊(留下空白),导致第二学段阅读理解的过于笼统,阅读目标随意拔高。

课标对段落教学的刻意淡化,是情绪化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结果。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刻意回避段落教学,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导致出现教学的高段化倾向,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们也常常抱怨中高年级学生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这与第二学段"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以学段为视角的中段阅读教学应在教学中关注以下目标的落实:1.认识自然段。

2.能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感受欣赏段落中精彩的语言,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4.在阅读中揣摩精彩段落的表达方法,初步认识总分、承接、因果、并列关系的段式结构,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尝试仿写。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下年级《父亲的菜园》时起初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简案如下):1、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2、初读课文,感知"诱人":指名读课文,了解"父亲的菜园里都有什么",想象菜园里还有什么;小结"诱人"。

3、品味"菜园",启发愤悱。

①自读课文,思考菜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②结合语句反馈。

③再读课文,思考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菜园如今变得怎么样了?4、品读"伺候",感悟品质①细读课文,思考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②生找句子品读③师小结:父亲这样精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5、文本拓展,课外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