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一)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1.感受能力:坚持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中年级的感受能力是识记能力,主要手段是朗读。
我们对中年级的朗读要求,是坚持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中年级与低年级不一样的地方,加强默读、略读的教学、指导。
2.理解应用: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每个年段都有对词句理解的要求,中年级是从低年级的“了解”变成“理解”;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积累拓展:继续增加有效积累,为课外阅读引路。
中年级两年完成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到了四年级下册,要向高年级进行铺垫,但要适当。
有可能就渗透,但不是必须。
(二)中年级要为高年级提供的铺垫1.适时加快阅读课文的速度;2.适时提高揣摩词句的要求;3.适时渗透课文结构的领悟;4.适时开展如何表达的理解;5.适时融入文体特征的感知;6.适时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识。
(三)加强对中年级阅读课文的解读1.解读课文的基本思路一是以《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要求为重点,适当兼顾低、高学段的要求,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充分挖掘课文提供的教学资源。
二是以学生的“ 临近发展区” 为选择标准,为实现教学目标确立范例,搞好课前预设。
(提倡搞个性化教学,但不能乱解读。
)2.中年级解读课文的要点(1)明确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思,关注这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关键词句的界定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课文中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的思路、标示内部关系,对课文表情达意至关重要的词句。
首先,要能发现关键词,要能抓住关键词背后的意思。
其次,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①反映课文主题《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主题――“好”)《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主题――“高”)②凸现人物性格《哪吒闹海》--“闹海”为什么“闹海”?怎样“闹海”?“闹海”的结果突显出了少年英雄哪吒不畏权势,决心为民除害的胆识与精神。
③揭示内部联系:课文中的这一类词句,通常是指那些能够标示句、段、篇之间意义关系的词语或句子。
如课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表示句段篇之间相互关系的关联词。
《珍珠鸟》最后一句④浓缩哲理深情:《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钓”⑤表达准确生动:《拉萨的天空》“湛蓝”⑥表明观点态度:《掌声》最后那一段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2)明确课文的要点及联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主要内容,对记叙性课文进行复述,实现概括、演绎能力的协调发展。
(3)通过关键词句和主要内容去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书面语言的内化)寻找依据。
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把内容包括全,要最简洁的话表述出来。
(四)中年级阅读课的实施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1.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2.把握本课的生字词;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逐渐将2、3两项要求变成课前预习,并通过课堂检查反馈予以落实。
采取课堂安排的方式。
第一课时要建构阅读话题,要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段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了,拿着教师的“渔”来捕捉阅读问题这条“鱼”!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开始养成“批注阅读”的习惯。
批注阅读就是在数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时或读后,随着阅读和思考,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批注点评。
用笔读书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促成潜思索,加深理解,激发思考,启迪创造;还可积累资料,备查待用。
这种策略的形成,学生会终身受益。
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
所以在教学中应开始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核心问题”来带着思考阅读,带着“笔墨”来阅读。
二、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阅读训练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功夫。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初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熟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让他们多层次,多回合的读文,从悟语,悟情,悟理,悟法,达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如在上课伊使,教师进行范读,或在学生读不好时,范读;在感情升华处,创设情境来引读;在语句优美处引导学生闭目想象或配乐,或配画,或做动作,进行赏读。
(1)品读另外,对教材中的优美句,哲理句,对话句,中心句,含义深刻句(也可是相应的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析,阅读,最终达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2)个性化阅读那么,在《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作者,文本和读者是构成阅读交流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在这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给学生时间充分练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指名读,对读,赛读等形式,最后给学生一个评价,让学生的阅读体验被尊重,并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或点滴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才会产生教师意想不到的理解,这才是课堂上的灵光,新理念下的精彩生成。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两位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你觉得安妮喜欢昆虫的的语句,并在旁边标注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很好的个性化阅读策略。
三、把握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其重点是:继续巩固低年级的词句训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懂课文内容,着重进行自然段和逻辑段的训练,开始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的要求:三年级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连句成段的训练。
训练的重点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让学生在了解几种基本段式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感知分析“承接”(侧重于“言之有序”的训练,)和“总分”(侧重于“言之有物”的训练)两种重点段式的结构规律,并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
四、有效地进行拓展。
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适度的拓展性阅读,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第二课时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阅读主题,搜寻收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重构文本学习内容。
通过拓展性阅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拓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是,从目前拓展性阅读的现状来看,有些教师走向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另一端。
拓展阅读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例如,从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上来看,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拓展训练;从拓展训练量的安排上来看,有的教师拓展训练的内容,洋洋洒洒,在40分钟的讲读分析课中,用于拓展训练的时间却占了30分钟,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还没有理解,就匆忙进行大运动量的拓展训练;从对拓展内容与文本内容的衔接联系上来看,有的教师拓展训练的内容游离文本内容,随心所欲;从对拓展训练时机的把握上来看,有的教师只是把拓展训练当作是讲读分析课的一种点缀,在时间的安排上,往往放在结课前的几分钟,很少考虑什么时机拓展训练最有效。
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拓展训练的实效,必须处理好拓展训练“适度”与“过度”的关系。
这里的“适度”,是指拓展训练必须做到“四适”:适人、适量、适文和适时。
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认读字词,读通句子,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识字教学是深入阅读的基础,只有认识了生字词语,读通了课文,才谈得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展开对话。
覃老师的这一节课给我们不少启示。
1.词语教学贯穿于课文内容的梳理之中。
2. 词语教学依托于重点语句的朗读之中。
词不离句,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之一。
刘老师在课文内容的梳理中引出词语,学生认读后她总会将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让学生再读,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词语的读音,同时,因为读准了这些生词的读音,读通句子这一教学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精妙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
一、说教材:《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有残疾而又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这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
从此,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文章用简单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生活需要掌声,需要爱心。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这个故事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因为文章的语言质朴简单。
但是平淡的叙述后面却包含着充沛而深厚的情感,不是简单读读课文就可以理解的。
为了能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性教学活动,而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在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重点,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从这一特点出发,本设计坚持“知与情”有机结合,将自己融入到课文中,引导学生用情去体验、用情去感悟,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精神内涵,并运用语境教学,填补文本的空白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说教法1、以读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
只要读的充分,课文中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课文的情感就能流动起来,课文的语言也会积淀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因此,本节课我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采用自由读、默读、品读、齐读等各种形式,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2、融入课文,换位思考只有把自己融入课文中,把自己看作文中的人物,才会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的世界,也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在体会小英矛盾心理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小英同学的身份想一想,小英在犹豫什么?小英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再讲完故事的时候,如果你是小英你会对同学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小英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样会大大地激发同学们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