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设法治好国家。
语境是绣娘创作刺绣画,不是治理国家,根据语境,第一空只能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全是新鲜的,形容感觉与以往大不相同,使人振奋。
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
“刮目相看”强调看到别人的进步,语境无“进步”的意思,故第二空应选用“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看也看不过来。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语意强调的是绣娘创作刺绣画的美丽看不过来,故第三空应选用“美不胜收”。
2.【答案】B【解析】A项,将“一带一路”比作发动机的“引擎”。
C项,将“网络病毒”比作“洪水猛兽”。
D项,将东道国观念的转变比作“弯道超车”。
3.【答案】D【解析】①“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
②“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③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
④“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4.【答案】C【解析】④中的“这三者”照应上文中的“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所以应放在最前面,据此排除AB两项;再根据前文“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的表述顺序,可确定②⑥③的顺序,报此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观察漫画可知,漫画中主要有柳树、鸟、拄杖和拿行李的人以及站在船上的人,将漫画内容与诗句相比对。
A项,“小梅”“白马嘶”与画面不吻合。
B项,“门”“平桥”与画面不吻合。
C项,漫画中的黄莺停在树上,没有“放身斜坠”。
二、文言文阅读6.【答案】C【解析】置:弃置、放弃。
7.【答案】B【解析】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8.【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析】(1)先:超过。
以:凭借。
北面:尊人为师,以……为老师。
(2)殁:去世。
存问:关心慰问。
笃厚:忠实厚道。
9.【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
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文中找出关于“治学”“为文”的关键句,“治学”方面,如“遍读经史百家”“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盖以论撰之文”“又深于《春秋》之学”,由此可概括出涉猎广泛、学有专精的特点。
“为文”方面,如“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由此可概括出取法于古、见解精辟、自成一家的特点。
三、古诗词鉴赏10.【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
“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
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
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11.【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解答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题目,应先明确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桐江”运用典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报国无门,只能想象自己将来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驾一叶扁舟,在烟雨中垂钓的画面。
这表现了作者归隐的想法和寄情于渔的情怀。
四、名句名篇默写12.【答案】(1)来即我谋(2)小年不及大年(3)一弦一柱思华年(4)无言独上西楼(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古道西风瘦马(7)勇者不惧(8)在地愿为连理枝【解析】易错字:(1)即。
(5)冯,御。
(8)连。
五、现代文阅读(一)13.【答案】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解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说明在回答时需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如从筹集“水果蛋糕基金”的过程等可知“我的朋友”生活贫穷;从“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可知,“我的朋友”生活孤单;从“我的朋友”做事的心态以及送蛋糕给朋友来看,她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
14.【答案】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画线句表达的感情,回答时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
“我”认为虽然“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只有“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对朋友的爱与依恋;从“我再也没回去过”中的“再也”可以看出,“我”对自己再也没有回去的遗憾和感伤。
15.【答案】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解析】解答此题,需找出文中对小狗奎尼的描写内容,然后分析其对人物的映衬作用。
如以奎尼遭遇瘟疫和蛇咬可知“我们”生话不易;从奎尼和“我们”愉快地朝夕相处以及“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可知,“我们”的善良和平等;从奎尼的意外离世,“只剩她一个人”映村了“我的朋友"孤单无依。
找出相关语句分条作答即可。
16.【答案】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从结构上说,结尾“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说,结尾“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等冬日环境的描写,给“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了伤感色彩;从艺术效果上说,环境的清冷与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使文章充满艺术张力;从情感上说,文章以话语戛然而止结束,蕴含着“我”对过去生活、对朋友的强烈怀念。
六、现代文阅读(二)17.【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
【解析】文章对“谱”的含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三段。
第三段分为三层,分别对应“谱”的三种含义。
寻找关键句,如“‘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自身是实践的‘本’”。
将这三点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18.【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解析】认真阅读第四段可知,前三句为第一层,讲菜谱的作用;中间五句为第二层,由菜谱转入火候,指明火候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为第三层,由烧菜的火候过渡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这一话题上。
19.【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解析】“有规律的自由”是就舞台艺术来说的。
“规律”指前文所说的“谱”,即一定的规则、谱系等;“自由”是在遵守“谱”的前提下“艺术家的一种创造”,即火候、灵气、气韵等。
这句话阐明了舞台艺术中“谱”和“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一点即可分析出其内涵。
七、作文20.【答案】永久的甜蜜车库外阳光灿烂,春风和煦。
妈又在车库里擦拭那辆凤凰牌自行车了。
家中有了两辆轿车,那辆凤凰牌自行车早就成了古董,一直在车库里放着。
我向妈建议,把凤凰牌自行车送人,妈只说两个字:“不行!”我就知道,妈不会采纳我的建议。
妈大学毕业那年,与爸相爱了,爸就买了这辆自行车送她,妈每天骑着它上班下班。
有一次,爸来看妈,天色晚了,妈就推着自行车送爸回家。
一路上,月光如水,他们一边欣赏月色,一边谈论着文学和理想。
本来说好送二里路,结果妈一直把爸送到家。
爸到家后,又不放心妈,返身再送妈,就这样来来回回互相送,一直送到东方既白,而自行车也跟着他们不知走了几个来回。
结婚时,为妈上班方便,爸特地为妈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凤凰车旧了,送给别人吧,爸说。
妈不肯:“放家里,这是我们相爱的见证呢。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房子变大了,电动自行车又变成桥车,可爸妈的爱情之舟出了点问题。
爸的事业受阻,他赋闲在家,成天唉声叹气。
妈整日操劳家务,生活的琐碎让她力不从心。
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馨,冷战不断升级,我成了他们的信使。
“去叫他吃晚饭。
”妈向我发号施令。
“谁是他呀?”我明知故问。
“除了他,还有谁?”我及时唤回爸。
但是,我怎样才能让他们和好如初呢?“妈,凤凰车送人吧,我的电动自行车不好放。
”我没话找话说。
“怎么老打凤凰车的主意?”“一辆破车,有什么收藏价值?”“现在看是不值钱,可当时我白白给人家做了一个月小工。
”爸说。
原来,当时买风凰车要车票,正逢局长家砌房子,爸为了得到一张车票,不惜讨好他。
“可你当年的精神哪里去了?”妈反问。
“是的,遇到一点挫折就愁眉苦脸,还算什么男子汉?”爸说。
“不过,男人在外打拼不容易啊!”妈说。
就这样,两颗渐行渐远的心开始逐渐靠拢。
在妈的鼓励下,爸重整旗鼓,再度创业,终获成功。
凤凰车承载了妈多少欢笑,她怎肯轻易送人?看着正在擦车的妈,我说:“物质的丰厚看来不会自然生成幸福、理解与沟通才能使爱的枝头春意盎然。
”妈对我说:“甜蜜需要经常回味才能变成永久,咀嚼烦恼自毁幸福。
”说着,她从包里掏出一块绸布,披在车身上,顿时整个车库光芒四射。
【解析】材料共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作文材料的引子,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
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等。
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各种各样,或是满足寻常日用之所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的生活理念,蕴藏不同的时代印记。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
“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是虚化的与车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作文立意:“车来车往”后的内容提示了不同的写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车而自豪,现在汽车已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由车的变迁引发的生活观念的转变,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