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课民法学-3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19.00)1.下列行为中,属于代理行为的是A.代人书写诉状B.代人办理企业登记√C.代人整理资料D.代人看管小孩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是一种至少有三方(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
代人书写诉状、代人整理资料、代人看管小孩都不是民法上讲的代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甲欲按乙公司寄送的价目表上的报价购买某型号电脑一台。
某日,甲委托朋友丙转告乙公司其购买意向。
在民法上,丙是甲的A.代理人B.代表人C.传达人√D.居间人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本题中,甲委托朋友丙转告乙公司其购买意向,丙和甲并未构成代理关系。
丙只是帮甲传达购买意向,是传达人。
故本题选C。
3.甲欲出售一辆汽车,乙向甲声称受丙委托购买汽车,甲托人向丙核实,丙未予以否认。
甲遂将该车交给乙,乙将车开走后不知去向,甲向丙要求付款遭拒绝。
此案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由甲自行承担损失B.由乙支付车款C.由丙支付车款√D.由乙、丙承担连带付款责任无权代理是无效行为,“被代理人”对所谓的代理行为不承担责任。
但如果“被代理人”对此行为予以追认,则会使无权代理成为有权代理,被代理人就应当对该代理行为承受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果被代理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的,视为其同意他人代理。
在本题中,乙向甲声称受丙委托购买汽车,甲托人向丙核实,丙未予以否认,视为其同意乙的代理行为,即乙是丙的代理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故本题选C。
4.甲、乙双方同意协议离婚。
甲因出差,故委托丙去婚姻登记机关代为办理离婚登记手续。
根据我国法律,丙A.不得代理√B.可以代理C.在取得甲书面授权后可以代理D.在取得乙同意后可以代理自然人、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但是,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通过代理人进行。
这些行为包括:(1)具有人身性质的行为,如立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2)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应当由特定的人亲自为之的行为,如演出、讲课等。
本题中,丙不得代理离婚登记手续。
故本题选A。
5.甲接受乙的委托,在乙授权的范围内,以乙的名义,同丙订立合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是代理人B.乙是被代理人C.甲也是合同的当事人√D.丙是相对人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称本人)的名义,在代理权内与第三人(又称相对人)的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
代理是一种至少有三方(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参加的民事法律关系。
本题中,甲接受乙的委托,在乙授权的范围内,以乙的名义,同丙订立合同。
甲是代理人,乙是被代理人,而丙是相对人。
基于这种代理关系的存在,甲代理乙与丙签订的合同本质上是乙和丙之间的合同,代理人甲不是所签订合同的当事人。
故本题选C。
6.根据代理权的来源不同可以将代理分为A.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B.本代理和再代理C.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D.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根据代理权的来源不同可以将代理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
根据代理人的选任和产生的不同可以将代理分为本代理和再代理。
根据代理人在进行代理活动时,是否明示被代理人的名义可以将代理分为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
根据是否有代理权可以将代理分为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
事实上,无权代理不是民法上的代理,本质上属于侵权行为(表见代理除外)。
故本题选A。
7.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此种行为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由A.代理人承担责任B.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C.被代理人自认倒霉D.第三人承担责任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
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属于滥用代理权的情形之一,此种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故本题选B。
8.下列情形构成无权代理的是A.甲冒用乙的姓名从某杂志社领取乙的论文稿酬据为己有B.某公司董事长超越权限以本公司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C.刘某受同学周某之托冒充丁某参加求职面试D.关某代收某推销员谎称关某的邻居李某订购的保健品并代为付款√无代理权,其根本特征在于行为人以他人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时没有代理权。
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形:(1)行为人根本没有代理权却从事代理活动。
(2)行为人享有代理权,但却超越代理权限从事了本不该由其进行的代理活动。
(3)行为人原本享有代理权,但其代理权已经终止,行为人仍以代理人的身份进行代理活动。
因此,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无权代理行为,主要把握两点:(1)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须符合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2)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时候没有代理权。
A选项中甲为冒名行为。
B选项中董事长与公司之间属于代表关系,而非代理。
C选项中刘某冒充丁某参加求职面试,很显然刘某直接使用的是丁某的身份,而非使用自己的身份且以丁某的名义,很显然不是代理,而是冒名行为。
故本题选D。
9.2007年12月31日,甲被人打伤,但直至2008年4月30日,甲才得知凶手是乙。
2008年12月5日至2008年12月14日,甲因所在地发生地震,无法与外界联系。
甲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丧失胜诉权的最后日期是A.2008年12月31日B.2009年4月30日C.2009年5月10日√D.2010年5月10日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且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2008年4月30日,甲才得知凶手是乙,此时诉讼时效开始起算。
2008年12月5日至2008年12月14日,甲因所在地发生地震,无法与外界联系,符合诉讼时效的法定中止事由,且中止的事由存在于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符合诉讼时效中止的全部构成要件。
因此,2008年12月5日至2008年12月14日,诉讼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自2008年12月14日后继续计算。
因此,甲向人民法院起诉不丧失胜诉权的最后日期是2009年5月10日。
故本题选C。
10.下列情形中,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是A.权利人申请仲裁B.权利人主张权利C.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D.权利人因不可抗力不能起诉√统归无效,从中断时起,其诉讼时效重新计算的制度。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诉讼时效中断:(1)当事人提起诉讼;(2)权利人提出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后文简称《诉讼时效规定》)的有关规定,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其他依法有权解决相关民事纠纷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提出保护相应民事权利的请求,诉讼时效从提出请求之日起中断。
因此,本题A、B、C选项均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故本题选D。
11.下列选项中,可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是A.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B.当事人提起诉讼C.权利人提出请求D.发生不可抗力√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出现了法定事由而暂时中止诉讼时效进行的法律制度。
中止是暂时停止计算已经开始的诉讼时效,待阻止时效计算的事由消除,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暂停的那段时间不计入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中止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出现法定中止的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和其他使当事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二是中止的事由存在于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
包括在6个月前发生的,但持续到6个月内的情况。
本题A、B、C选项均引起的是诉讼时效中断。
只有D是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
故本题选D。
12.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中止后,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A.届满B.不再计算C.重新计算D.继续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出现了法定事由而暂时中止诉讼时效进行的法律制度。
中止是暂时停止计算已经开始的诉讼时效,待阻止时效计算的事由消除,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暂停的那段时间不计入诉讼时效期间。
故本题选D。
13.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我国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A.1年B.2年√C.3年D.4年普通诉讼时效也称一般诉讼时效,是指由民法典规定的统一时效期间的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一切民事法律关系。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此规定差异很大。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的规定,我国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故本题选B。
14.我国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起算点是A.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B.权利人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C.权利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D.权利被侵害之日起√根据《民法通则》第137条的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20年即是最长时效期间,它也适用于一切民事法律关系,但它与普通诉讼时效的不同在于起算时间不同,普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计算;而最长诉讼时效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的。
故本题选D。
15.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中断后,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A.届满B.不再计算C.重新计算√D.继续计算统归无效,从中断时起,其诉讼时效重新计算的制度。
故本题选C。
16.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法定休息日的A.以休息日的前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B.以休息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C.以休息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D.以人民法院指定的某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法定休息日的,以休息日的次日为期间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天的截止时间为当日的24点,有业务时间的,到停止业务活动的时间为截止时间。
故本题选B。
17.甲公司与乙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期限自2010年3月25日起至2011年3月24日止。
乙银行未向甲公司主张过债权,直至2013年4月15日,乙银行将该笔债权转让给丙公司并通知了甲公司。
2013年5月16日,丁公司通过公开竞拍购买并接管了甲公司。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因乙银行转让债权通知了甲公司,故甲公司不得对丙公司主张诉讼时效的抗辩B.甲公司债务的诉讼时效从2013年4月15日起中断C.丁公司债务的诉讼时效从2013年5月16日起中断D.丁公司有权向丙公司主张诉讼时效的抗辩√本题适用一般诉讼时效,即2年的诉讼时效。
因此,乙银行主张债权的诉讼时效2011年3月25日起算,截止至2013年3月24日。
诉讼时效经过后,甲公司有权主张诉讼时效的抗辩。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诉讼时效中断:(1)当事人提起诉讼;(2)权利人提出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又根据《诉讼时效规定》第19条的规定:“债权转让的,应当认定诉讼时效从债权转让通知到达债务人之日起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