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类型以及策略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
入托、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的确会给幼儿带来不少的压力,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的难以接受,幼儿必然产生不安全感。
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类型有哪几种?以及对策有哪些?我将从以
下几点进行一一阐述。
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类型
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
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
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
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
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
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一(暴躁型)。
具体表现如下: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
如祉问小朋友入园第一天,我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我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
有反覆的现象。
二(波动型)。
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
如:敏璇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
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
三(恋亲型)。
独立性较差,不能独立地过集体生活,我班的霖霖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
她第一天来园,未进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她妈妈也不放心的样子,对她说”你别哭,我再陪你一会儿。
”此时,她的哭声稍稍停息,当她妈妈看她不哭准备离开。
妈妈一走,几乎用尽各种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缓解分离性焦虑情绪的策略
一、入园前的预防策略。
入托、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需要家园通力合作,入园前,如果家长能为孩子入园做好心理准备,能力和物质的准备,那么孩子会更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幼儿园的预防策略。
1、举办新生家长讲座,聘请专家介绍有关于新生入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2、举办家长会,介绍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和作息制度;3、向新生开放幼儿园、举办亲子活动,让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4、做好家长工作,了解幼儿的生活习
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
(二)家长应该做的预防策略。
1、心理准备。
激发幼儿期盼入园的愿望,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的环境,激发孩子喜欢幼儿园的情感,并告诉孩子,每个小朋友长大了都要上幼儿园,让孩子对幼儿园由感性的认识,留下好的影响,对幼儿园有一种向往的意识。
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首先家长的情绪、情感很重要,要消除自己消极的心态;其次,每天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再有,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家长应在和老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如:”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得一个大五星好吗?”、”老师说你真乖,可喜欢你了。
”“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
2、能力准备。
认识自己的物品。
包括自己的衣服、书包、鞋子、袜子,如果孩子的物品和其他小朋友混在一起也能够分辨。
自理能力。
包括能自己吃饭、大小便、入睡,愿意穿脱裤子或学习穿脱自己的衣服、鞋袜。
用语言寻找帮助的能力。
遇到问题能大胆地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忙。
3、物质准备。
九月份天气正热,多给孩子准备几套透气的衣服以便更换,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穿背带裤以及穿前门有拉链的裤子
以免夹伤生殖器。
所有带回园的衣服用品都要写好名字。
二、入园后的预防策略。
(一)带班教师适度转移策略。
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语言转移和游戏转移。
1、情感转移就是将幼儿对亲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
例如:对于新入托的幼儿,教师可以叫他的乳名以让幼儿感到亲切,同时尊重幼儿在家里的习惯(抱娃娃睡觉,拍着搂着睡,摸摸他,亲亲他),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消除陌生感。
让幼儿对老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以缓解失去依恋引发的分离焦虑。
2、语言转移策略:教师通过语言来分散他们的焦虑。
例如:给幼儿讲故事,向幼儿提问题。
”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教师和你一起玩行吗?”“哇,今天的饭菜真香,味道好极了,谁先尝一尝?”“你真棒,会自己吃饭”通过语言来引导,以达到缓解的目的。
(二)给孩子适当宣泄空间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的著作--《倾听孩子》一书,在阅读之后,我仿佛接受了一场教育观念的洗礼。
特别是书中的”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的观点。
对我原有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原先认为,孩子哭闹是孩子自我中心自我意识膨胀的结果,现在,认识到孩子的哭闹是有原因的,是自然情绪的流露,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理解和宽容孩子,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三)教师适度的肯定策略。
例如:幼儿进餐时能自己独立的吃饭。
当幼儿能快乐的自己午睡时,能和老师问好,和家长说再见时,特别是新入托的幼儿一边哭一边往里走时,老师就用”糖果”、”小玩意”、”小红花”等给予肯定、表扬。
强化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向稳定行为发展。
焦虑是一种不利身心健康的负性情绪,他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上是我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新生分离焦虑的类型以及如何缓解新生分离焦虑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新入园的孩子缓解焦虑,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童年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健身、万忠群《儿童心理障碍及其矫正》
[2](苏)m·n·李辛娜等著,赖昌贵等译《学前儿童的自我认识》
[3]林晓东《做足措施,消除新生入园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