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施工组织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3)1.1编制依据 (3)1.2适用范围 (4)1.3编制原则 (4)1.4工程概况及设计概况 (5)1.5工程地质 (8)1.6主要工程数量 (11)1.7施工程序总体设想 (12)第二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5)2.1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堆放 (15)2.2预制桩沉桩施工 (15)2.3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预防处理措施 (21)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和措施 (21)3.1质量保证措施 (21)3.2预制混凝方桩施工 (31)第四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33)4.1安全方针及贯彻落实 (33)4.2安全目标 (33)4.3法律依据 (34)4.4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34)4.5法律和程序 (36)4.6安全制度、应急反应和危险源辨识评价 (37)4.7安全工作操作计划 (39)4.8安全用电 (40)第五章文明施工、环保体系与措施 (42)5.1文明施工 (42)5.2环境保护内容及方法 (44)5.3环境保证措施 (45)第六章工程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46)6.1总体施工方法 (46)6.2施工进度计划 (46)6.3保证施工进度的主要措施 (38)6.4违约承诺 (54)第七章资源配备计划 (55)7.1资源配置 (55)7.2材料配置计划 (57)7.3劳动力保证措施 (58)7.4机械、办公、检测设备投入计划 (48)第八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48)第九章施工场地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49)9.1治安保卫责任分解 (61)第十章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63)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63)11.1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图 (63)11.2项目经理部各部门职责范围 (64)11.3项目经理部主要管理人员职责 (66)11.4主要管理人员 (67)第十二章成品保护和工程保修工作的管理措施和承诺. 55 第十三章任何可能的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预案以及抵抗风险的措施 (58)13.1质量风险控制 (58)13.2施工人员安全风险的防范 (59)13.3工期延误风险防范 (72)13.4材料供应风险防范 (73)13.5资金风险防范 (73)第十四章对总包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分包工程的配合、协调、管理、服务方案 (74)第十五章与发包人、监理及设计单位的配合 (78)15.1协调方式 (78)15.2与设计单位间的工作协调 (65)15.3与监理工程师工作的协调 (66)15.4项目部内部各专业班组的工作协调 (67)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67)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68)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69)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70)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85)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86)第一章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1.1编制依据⑴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后续更改文件;⑵现行有关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定额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⑶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正式勘察报告;⑷《预应力混凝土方桩》(辽2007G404);⑸《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⑺《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⑻现场踏勘所掌握的环境资料;⑼类似工程的施工实践经验。

1.2适用范围本施工方案适用于: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各楼桩基础,预制混凝土实心方桩桩基础工程施工。

1.3编制原则⑴确保技术方案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比性强;施工方案经济、合理。

坚持技术先进性、科学合理性、经济适用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边环境及工期要求等条件选择最具实用性的施工方案和机具设备,为工程全面施工提供有益的指导。

⑵技术可靠性原则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依据连山及其周边地区类似工程施工经验,选择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

⑶经济合理性原则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比选施工方案,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使预制桩基础施工达到既经济又优质的目的。

⑷环保原则施工前充分调查了解工程周边环境情况,紧密结合环境保护进行施工。

施工中认真作好文明施工,减少空气、噪音污染,建设“绿色工地”,实施“环保施工”。

1.4工程概况及设计概况1.4.1 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葫芦岛市连山区打渔山泵阀产业园区内,首开国风海岸项目 B3 地块,工程为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工程地基及基础工程,预制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

建设单位为葫芦岛首开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4.2 设计概况表1-1设计概况、技术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估算值,在工程施工前应进行试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法试桩并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为施工提供控制标准。

试桩的规格、长度及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试桩条件应与工程桩一致;试桩数量按设计要求执行,但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宜为总桩数的 1%,且不应少于 3 根。

如遇软弱夹层须穿过软弱夹层,并严格控制最后三阵贯入度。

本工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强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强腐蚀性。

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规范》要求,预制方桩抗渗等级不低于 P10,内掺阻锈剂,表面涂刷防腐涂层厚度≥500um,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5mm,方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60。

行政楼桩间距不应小于 2m,当桩距<2m 时,桩应跳打,桩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报告中的地质剖面严格控制贯入度。

教学楼桩间距不应小于 1.4m,当桩距<1.4m 时,桩应跳打,桩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报告中的地质剖面严格控制贯入度。

综合楼桩间距不应小于 1.8m,当桩距<1.8m 时,桩应跳打,桩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报告中的地质剖面严格控制贯入度。

宿舍、食堂桩间距不应小于 1.8m,当桩距<1.8m 时,桩应跳打,桩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报告中的地质剖面严格控制贯入度。

体育馆桩间距不应小于 1.2m,当桩距<1.2m 时,桩应跳打,桩施工时应根据地质报告中的地质剖面严格控制贯入度。

桩基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工程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收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法,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静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小于桩总数的 1%且不少于 3 根。

采用高应变法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时,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检测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5%,且不少于 5 根。

待验桩报告提交设计单位,经设计单位验证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承台的施工。

未尽之处均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

1.5工程地质1.5.1地形地貌场地地貌属海滩。

钻孔地面标高3.25~4.71m。

场地均为人工填海而成。

据调查,场地原为海洋滩涂地带,主要为滩涂养殖基地及盐场,海域地貌单一,为向海缓倾斜的平缓海滩,场地平坦开阔。

1.5.2地基土层根据勘察报告,按土的工程特性将地层划分为6大层,其中①层土为人工填土层;②层为海相沉积层,③层土为陆相沉积地层,④~⑥层为燕山期花岗岩。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a.素填土①:杂色,局部黄褐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局部松散,主要成分为碎石(含量55%~70%),局部为角砾,强风化,一般粒径10~40mm,局部为块石,块石最大粒径300mm。

充填中粗砂、粉土和黏性土。

局部可见砖块、灰渣。

本层厚度为1.70~4.40m,层底标高为1.59~-0.28m。

b.素填土①1:褐黄~黄褐色,湿~很湿,稍密~中密,局部密实,成分以粉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可见砖渣、灰渣。

本层厚度为0.50~1.60m。

(2)海相沉积层a.粉土②:灰~黑色,稍湿~湿,稍密~中密,含有机质、螺壳碎片,局部含腐植质,有臭味,含中粗砂颗粒,局部含砾砂、砾石。

夹粉细砂、粗砂、粉质黏土、淤泥质粉土薄层。

本层厚度为0.80~4.10m,层底标高为-0.19~-3.74m。

b.中粗砂②1:浅灰~灰黑色,湿~饱和,稍密。

含黏性土10%~30%,含有机质、贝壳、螺壳碎片,局部含砾砂。

夹粉土、细砂薄层。

本层厚度为0.40~2.50m。

c.粉质黏土②2:灰~灰黑色,可塑,含中粗砂颗粒,局部含少量贝壳、螺壳。

夹淤泥质粉质黏土、有机质土、粉土、砾砂薄层。

本层厚度为0.50~1.70m。

(3)陆相沉积地层a.粉质黏土③:褐黄~黄褐色,局部灰黄,可塑~硬塑,局部坚硬,含氧化铁,夹粉土、细砂、粗砂薄层或透镜体,局部混含砂砾颗粒,断面粗糙。

本层厚度为0.60~5.60m,层底标高为-3.21~-8.16m。

b.中粗砂③1:褐黄~黄褐色,饱和,中密~密实,混含黏性土、细砂。

夹粉土薄层或透镜体。

本层厚度为0.30~3.00m。

c. 粉土③2:褐黄~黄褐色,湿,局部稍湿,中密~密实,含氧化铁,夹细砂、粗砂薄层。

本层厚度为0.40~3.00m。

粉质黏土③、中粗砂③1和粉土③2其成分组成中,局部地段砂与黏性土含量变化较大,呈混合状态。

d.中粗砂④:褐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含少量黏性土,夹粉砂、细砂、圆砾、砾砂、粉土、粉质黏土薄层或透镜体。

本层厚度为0.50~8.70m,层底标高为-7.99~-19.01m。

e.粉质黏土④1:褐黄色,局部棕红色,可塑~硬塑,局部坚硬或软塑,含氧化铁,夹黏土、细砂、中砂、粗砂、粉土薄层或透镜体,局部混含砂砾颗粒。

本层厚度为0.50~8.80m。

f.粉土④2:褐黄色,湿,局部稍湿,中密~密实,含氧化铁,夹细砂、粗砂、粉质黏土薄层。

本层厚度为0.50~2.50m。

g.黏土④3:褐黄色,可塑~硬塑,局部坚硬,含氧化铁,夹粉质黏土、粉土薄层或透镜体,局部混含砂颗粒。

本层厚度为0.30~2.00m。

中粗砂④和粉质黏土④1其成分组成中,局部地段砂与黏性土含量变化较大,呈混合状态。

(4)燕山期花岗岩a.全风化花岗岩⑤:灰褐~黄褐色、灰白~灰黄色、红褐~褐黄色,原岩基本风化成土状,无法辨认原岩结构、构造,已全部破坏,岩芯呈砂土状,部分呈碎块状或角砾状,手掰易碎,易钻进。

本层厚度为0.60~9.50m,层底标高为-11.89~-26.22m。

b.强风化花岗岩⑥:灰褐色、红褐~褐色、褐黄~黄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局部可见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很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碎块块径20~50mm,锤击易碎,个别岩芯呈短柱状,短柱状岩芯最长约60mm,锤击易碎,裂隙面为褐色。

本层多数钻孔未钻穿,本层揭露厚度2.50~6.40m,揭露层底标高为-15.29~-31.02m。

c.中等风化花岗岩⑦:灰~褐~灰白色,局部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辉石、黑云母、角闪石,块状构造,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原岩结构部分破坏,裂隙较发育~发育,岩芯呈短柱状,个别呈碎块状,柱长一般4~8cm,最长18cm,裂隙面较平直,铁质侵染(呈褐色),锤击不易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