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设备维修技术系统培训

现代设备维修技术系统培训

现代设备维修技术系统培训目录绪言(一)新时期设备维修技术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二)我国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过程,设备维修工程的建立及国外设备维修工程概况一、维修技术概论(一)维修的定义维修(维护、检查、修理)(二)维修的方针和目标(三)绿色维修二、新时期维修技术的内容和分类(一)新时期设备维修技术的内容(二)维修方式和修理类别(三)新时期不同的维修方式(模式)的分类和特点1、事后维修(BM)2、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制,预防维修制)3、预知维修(生产维修){BM、PM、CM、MP}4、各种维修模式发展、探索、并行以状态为中心维修方式(CB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式(RCM)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修方式(ACM)全国计划质量维修方式(TPQM)适应性维修方式(AM)视情维修、点检定修、改善维修等(三)维修技术的分类(四)维修各类计划的编制三、设备修理技术(一)设备修理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二)设备修理工艺的制定和实施(三)设备磨损零件的修换依据及标准(四)设备修理后的质量验收(五)设备修理的工作定额四、设备零部件的修复技术(一)零部件修复工艺的分类及选择(二)典型零部件的修复技术五、设备前期管理中需掌握的维修技术(一)设备的配置技术(二)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技术六、设备的现场管理、维护技术(一)设备现场维护技术的内容和要求(二)设备安全操作维护规程的建立和实施(三)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维护技术(四)设备的技术状态检查技术(五)设备的润滑、保养技术七、设备的改造、更新技术(一)设备磨损的两种形式(二)设备改造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八、设备的故障管理、事故管理及诊断技术(一)设备的故障管理技术(二)设备的事故管理(三)设备的诊断技术九、及维修技术相关的管理技术(一)可靠性理论在设备维修中的应用1、可靠性及维修性的基本概念2、设备的有效度 A= (二)备件管理及维修技术十、新时期设备维修工作在企业中的得要地位(一)设备维修技术及安全生产(二)设备维修技术及产品质量保障(三)设备维修技术及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MTBFMTBF+MTTR现代设备管理技术《设备工程》暨设备高级工程师系统培训提纲第一部分设备工程概述一、新时期设备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特点和任务二、我国设备管理工作的发展及国外设备工程概况1、国内: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事后维修——预防维修——预知(生产)维修——探索多种维修模式并存(BM、PM、CM、RCM、ACM、TPQM、AM……)2、国外:(引进)(1)丹尼斯“设备综合工程学”(2)日本“会员生产维修”(TPM)(3)美国后勤工程及管理(4)瑞典的设备维修技术三、《设备工程》的定义和内容四、设备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第二部分设备工程主要内容一、设备的前期管理(一)前期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二)设备规划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三)设备的配置1、设备的选型原则2、设备选型程序和注意事项3、设备配置的招、投标及评标工作4、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二、设备的基础管理(一)设备的分类和资产编号、台账的建立(二)设备基础管理工作主要内容1、设备凭证管理2、设备数据管理3、设备定额管量4、设备档案及资料管理5、设备的规章制度管理三、设备的现场、技术状态管理(设备的正确使用及精心维护工作)(一)设备使用的初期管理(二)设备现场管理的内容和要求1、设备的使用程序和要求2、设备使用的基本功和操作要求3、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建立和实施4、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维护的内容和实施5、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检查、技术状态完好检查的内容和实施6、(TPM)“5S”内容的开展。

点检、点检定修内容分析7、设备润滑管理的实施四、设备的修理(一)现代维修技术的分类(二)维修方式(模式)1、事后维修(BM)2、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制、预防维修制)3、状态维修(预知维修-BM、PM、CM、MP)4、CBM、RCM、ACM、TPQM、AM……(三)设备维修技术1、设备修理的技术准备工作2、设备修理工艺的制定和实施3、设备修理的换件依据及标准4、设备零部件的常用修复技术五、设备的故障管理、事故管理及诊断技术(一)设备的故障管理1、故障的定义及分类2、设备故障的机理分析3、设备的有效度 A= (二)设备的事故管理1、设备事故等级划分MTBFMTBF+MTTR2、设备事故性质确定(三)设备诊断技术1、设备诊断技术的技术基础2、诊断技术的产生及应用六、设备的技术改造及处置(一)设备改造1、设备磨损的两种形式2、设备的改造原则和目标3、设备改造的范围和方法(二)设备处置1、设备转让2、设备报废3、设备的技术鉴定和资产价值评估七、设备的备件管理(一)备件管理的范畴及备件分类(二)备件的管理内容(技术、计划、经济、库存、信息)(三)现代化的备件管理方法第三部分新时期学习设备工程的要求一、设备管理及企业的安全生产二、企业设备管理及设备资源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三、设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

现代设备《备件管理技术》目录一、备件管理概述(一)当代备件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1、特点(1)内容方法的较大改变(2)内容领域的扩大(3)要求提高,难度加大2、宏观要求(1)结合市场经济(2)关注企业内部,备件要素市场(3)建立科学的备件管理体系(二)备件的含义和分类1、备件的含义,备件管理的定义2、备件的分类3、备件及其它物资的区别(三)备件管理的目标及任务1、备件管理的目标(1)至(4)2、备件管理的主要任务(1)至(5)(四)备件管理的内容及流程1、备件管理的工作内容2、备件管理的工作流程3、备件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二、备件的技术管理(一)备件技术资料的内容(二)确定备件储备品种的原则和方法1、原则及必考虑的主要因素2、确定备件储备品种的方法(三)备件的生产、供应和储备形式1、按备件生产,储备的集中程度分类2、按备件的订货方式分类3、按备件的性质、储备形式分类4、按库存控制方法,储备形式分类(四)备件的储备定额1、储备定额的概念和意义2、备件储备量定额的计算(1)计算表达式(2)自制备件最大、最小储备量和订货点的确定(3)确定备件储备定额应考虑的其它要素(4)三点制法在备件储备管理中的应用三、备件的计划管理(一)备件计划的分类和编制计划的依据(二)备件计划的编制方法(流程)(三)备件计划编制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四、备件的经济管理(一)备件储备资金的来源及占用范围(二)备件资金的核算指标(三)备件经济管理考核指标1、备件储备资金定额2、备件资金周转期3、备件库存资金周转期4、资金占用率5、资金周转加速率五、备件的库存管理(一)备件库的组织形式(二)备件库存工作的内容和程序(三)备件库房及要求六、备件信息管理内容(一)备件信息管理内容1、计划管理系统2、加工、采购管理系统3、备件技术状态管理系统4、仓库管理系统5、胀、卡核算系统6、数据分析(二)用计算机建立信息系统实例。

七、备件的A、B、C管理法(一)分类(二)应用八、备件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市场化(一)外部(市场)备件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组织的建立和规范化市场的形成1、备件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代应的组织形式2、备件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特点及要求(二)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备件管理体系,配置专业技术人员1、方法2、步骤3、要求(三)备件工作及企业管理1、备件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2、备件及企业的产品质量保障;3、备件及企业的节能环保工作。

新时期设备维修技术工作绪言:(一)新时期设备维修工作的特点和要求●1、形势宏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粗放型——集约型传统管理——现代管理政府行为(主要)——企业行为微观:维修技术面对的设备构成、技术状况、维修队伍、人员、组织结构、岗位职责●2、特点⑴维修技术内容丰富了,领域扩大了;⑵维修技术问题增多了,难度加大了;⑶对维修技术要求提高了。

●3、要求企业应该依据本单位资产构成情况和生产实际状况,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选择适宜的维修方式。

从组织、经济、技术上采取措施,科学有效、安全环保地开展维修工作。

力争全面达到维修目标的要求。

(二)我国设备维修的发展过程及国外设备维修发展概况1、发展的三个阶段(1)、经验管理阶段——1949年—1952年。

(2)、科学管理阶段——1953年—1978年。

(3)、现代化管理阶段——1979年以后。

2、我国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1)、计划经济条件下管理模式形成及发展——1956年—1987年。

(2)、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及模式建立——1987年—1992年。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探索——1993年至今。

3、丹尼斯“设备综合工程学”70年代初,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五个要点。

(1)、以寿命周期费用作为评价设备管理的经济指标,并追求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2)、强调对设备从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研究;(3)、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4)、强调发挥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即设备一生各阶段机能的作用;(5)、重视设计使用和费用的信息反馈。

4、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PM)日本式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广泛开展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活动,通过小组自主管理,完成预定目标。

(1)、日本设备工程学会对全员生产维修所下的定义是:①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②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系统,确保寿命周期内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生产;③涉及设备的规划,使用和维修等所有部门;④从企业领导到生产一线工人全体参加;⑤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2)、全员生产维修追求的目标是“三全”即:全效率——把设备综合效率提高到最高;全系统——建立从规划、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更新直至报废的设备一生为对象的预防维修(PM)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全员——凡涉及设备一生全过程所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和第一线生产工人都要参加到TPM 体系中来。

(3)、全员生产维修是日本式的设备综合工程学,并有其自身特点:①重视人的作用,重视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多能人员的培养;②强调操作者自主维修,主要是由设备使用者自主维护设备,广泛开展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活动,通过小组自主管理,完成预定目标;③侧重生产现场的设备维修管理;④坚持预防为主,重视润滑工作,突出重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⑤重视并广泛开展设备点检工作,从实际出发,开展计划修理工作;⑥开展设备的故障修理,计划修理工作;⑦讲究维修效果,重视老旧设备的改造;⑧确定全员生产维修的推进程序。

5、新时期我国设备工程新概念——ETPSMD模式(综合管理)E——代表设备工程的经济性;T——代表设备工程的技术性;P——代表设备工程的预防性; S——代表设备工程的社会性;M——代表设备工程的群众性; D——代表设备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