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及翻译十七篇(一)萧何追韩信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于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萧何追韩信译文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

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

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

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

”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

”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

”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

”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

”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

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二)管鲍相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鲍相知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

他年轻时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才干。

管仲因贫穷,经常沾鲍叔的便宜,鲍叔始终能很好地对待他,不因此而说他的闲话。

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当小白被立为齐国国君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也被囚禁。

鲍叔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管仲被齐桓公任用,在齐国主持政事,齐桓公因此也成霸业,多次联合各国诸侯主持盟会,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都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

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

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

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

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

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三)赵宣孟将上之绎赵宣孟将上之绎,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

宣孟止车为之下飧,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视。

宣孟问曰:“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于绎,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

”宣孟与之壶飧,脯二朐,再拜顿首受之,不敢尽食。

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为汝。

”乃复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绎。

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

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灵公令房中士疾追杀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见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

”还斗而死。

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

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

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

”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

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

《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赵宣孟将上之绎译文赵宣孟要到绎县去,见桑树树阴下睡着一个因饥饿不能动弹的人。

宣孟停车下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能睁开眼睛。

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绎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行乞要饭,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

”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拜磕头接受了,但不敢全部吃完。

宣孟问其原故,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将把剩下的给她吃。

”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

”又再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绎县去。

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喝酒。

宣孟知道有伏兵后,中止喝酒出了门。

晋灵公令房中士兵急速追杀他。

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

”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荫下的饿人啊!”回去和灵公的士兵格斗而被杀死。

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

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凡人将尽自己的力来报答。

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把恩德施加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

”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福祉,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不谨慎啊。

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

《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

”“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

”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四)钱若水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

”己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己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

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

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

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

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

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

若水一日诣州。

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

”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送女奴于知州。

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日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

父母泣曰:“是也。

”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

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

”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

”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

论功非本心也。

”知州叹服。

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

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钱若水译文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

”(意思是这样错下去,你受罚,我也要陪着你受罚。

)不久果然被朝廷及上级批驳,知州和推官都被处以罚款。

知州向钱若水表示惭愧道歉,但不久又是老样子。

前前后后像这样子已经好多次了。

有个富民家的小女奴逃跑了,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女奴的父母告到州里,知州命录事参军(州里掌管文书的官)审问这件案子。

录事曾向富民借过钱,没借到,于是就揭发富民父子数人共同杀死了女奴,并抛尸于水中,于是找不到尸体。

这些人中有的是主犯,有的是跟着做帮凶的,都应该是死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