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9.3
%,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据
Enfodesk
数据显示,
2010
年第二季
度中国
RFID
市场收入规模触底反弹,整体市场规模约
33.8
亿元,较第一季度增长
18.6%
。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
2011
年中国
RFID
市场收入规模会达到
140
亿元
的规模,
2012
年有望达到
3.体制机制和政策是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体制机制导致行业壁垒和资源难以共享。一是基础设施的部门分割。二是信息内容的部门分割,导致信息不能共享。如,智能交通中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的信息系统分割;电子政务中各部门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等。三是缺少配套政策,影响效率。如,若无电价改革配套,用户没有节约用电积极性,智能电网的效率难以发挥。四是投资主体的分割。如,目前我国电网主干网是国有电网公司投资,但局域网则有三个投资主体,即电网公司、地方政府和大用户,电网公司负责局域网的运营管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与收益相分离,没有智能化投资的积极性。
3.2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
2011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0
亿
元,
至
2015
年,中Biblioteka 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30.0%
,
市场投资前景巨大。
3.2.1
传感器产业
整体上来看,我国传感器产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基础传感器芯片研发生产薄弱、
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标准缺乏、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
500家。
参考文献
《物联网影响未来》《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工程导论》《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
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
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
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2.企业和地方主导,缺少高层整体规划
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体系框架和路线尚不明确,重点不够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较高,但各自为政,缺少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
部署。地方的动作快于中央部委,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发展物联网的规划,打造区域物联网产业链;多个城市要建设智慧城市,与IBM签订了框架协议;许多地方政府投资巨资建立各种超级计算中心和计算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都制定了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并开展示范,但以电网公司为主,缺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目前,在我国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领域都有初步的应用,如交通、城市管理、电网、石油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医疗和教育等。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好的基础
1.处于起步阶段,有一定基础,但基础不够坚实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国家之一,但大部分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行业处于实验和示范阶段。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应用物联网的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受制于人,研发、生产薄弱且集中在低端。二是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中间强两头弱的局面。即网络层和应用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较小,少数领域居前列;传感器、传感芯片等感知技术及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315.5亿元,2010年-201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7.4%。
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软件业从业人数由不足30万人提高到目前超过200万人,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2010年软件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31%,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
信息处理与分析服务业:以商业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
5.封闭式发展,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发展不协调
物联网产业包括从应用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到配套制造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相互依存。我国的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少数网络性较强的行业和试点城市。一些特大型企业在物联网应用与发展中具有绝对控制权,往往是内部一体化发展,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不大。
6.基础设施和配套行业尚需加强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平台软件中,国外品牌占据了绝对优势。¾
嵌入式应用软件缺乏产业链协同,没有完全形成系统产业链,产品标准化、市
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软硬件同步研发能力弱。
¾
从我国的仪器仪表行业收入和利润已经连续五年实现了
20
%以上的快速增长。
2010
年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
5
千亿元。
2011
年及以后,我国的仪器仪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先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和配套行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互联网、传感器制造和云计算服务等行业配套能力不适应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需要,产业规模小、分布散、产业链不完备,缺乏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及软硬件、网络、平台、经营融合的综合服务能力。网络传输速度慢、接口少、收费高;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以及频段分配问题亟待解决。
200
亿元。
3.2.3
嵌入式系统、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产业
中国嵌入式软件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并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
2011
年,其规模有望达到
4,650
亿元人民币。
嵌入式系统、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产业,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¾
硬件依赖国外技术,芯片、平台软件、开发工具与国外有很大差距,
95%的嵌入式CPU进口。6 -¾嵌入式软件但以基于中低端应用为主,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等
表市场形势与前几年相比将会有很大的转变。
¾
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智能仪器仪表尚未真正发展起来。
3.2.4
物联网服务业
通信网络与服务:
中国
M2M
通信网络服务应用初具规模,
M2M终端超500万;近距离通信终端与芯片、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
RFID与移动通信集成终端方面需提升服务能力。
云计算:当前中国的云计算的发展正进入成长期,预期在2015年之后,中国云计算产业将真正进入成熟期,云计算服务模式将被广大用户接受;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2011年到
2010
年中国传感器市场销量达
905
亿元,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
2011
中国传感器市场销量将达到
1350
亿元,
增幅达
49.2%
。
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平
均销售增长率将接近
30%
,
2015
年有望达
3000
亿元以上。
3.2.2 RFID
产业
2009
年,中国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市场规模已达
85.1
综上所述,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较低,范围较窄;产业规模小,配套能力弱;核心技术依赖人,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传输频率资源短缺,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有待解决;缺乏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现象。
物联网在我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4.缺乏真实的成本效益分析,投资效果不确定
从国际经验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需求为导向,成本效益分析为依据,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为目的。而我国各行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研究都是建设和使用部门自己评价,缺乏真实数据支撑的成本效益分析,许多项目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而不是通过智能化提高效率。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计算中心,但是没有需求,造成设备闲置。目前,我国物联网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通常包括全部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成本和效益,而较少重点考察智能化部分带来的增量成本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