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课程教案(葫芦丝)

校本课程教案(葫芦丝)

葫芦丝课程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自编教材
课程类型:艺术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授课对象:3--6年级部分学生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

葫芦丝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培养一批演奏家,而是让学生在各种“葫芦丝”的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会欣赏,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1、使学生知道一些有关葫芦丝的历史。

2、使学生知道正确的手持乐器及演奏姿势,力求正确。

3、掌握各音阶指法,能吹响Do、Re、Mi、、Sol、La、Si六个音。

4、学会演奏几首小曲目。

(二)、各年级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四年级
1、知道正确手持乐器及演奏姿势。

2、掌握音阶指法,能吹响Do、Re、Mi、Sol、La、Si六个音。

3、能演奏2---3首小曲子。

本学期基本会吹《小白船》《婚誓》两首曲目。

五、六年级
1、掌握葫芦丝正确的演奏姿势。

2、熟练掌握指法,能吹响Do、Re、Mi、Sol、La、Si音。

3、能吹奏3---4首小曲子。

4、排练六一汇报演出曲目《月光下的凤尾竹》《美丽的金孔雀》等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分为十五课,前十三课分为三大部分,后两课为综合复习课。

(一)第一部分---知道一些有关葫芦丝的历史。

1、葫芦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

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惟妙惟肖。

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

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

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擅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赞哈(民间歌手)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二)第二部分---知道正确的演奏姿势,力求正确。

1、正确的口形
口型是吹葫芦丝和竹笛嘴的形状。

吹葫芦丝是嘴角两边稍往后拉,用发“鱼”
音的口使上下嘴唇的力点集中在吹嘴上,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

切不可用牙齿咬住吹嘴,更不可鼓腮。

竹笛口型与发音是直接相关的,只有正确的口型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

吹奏时的口型是由唇部的肌肉和面部的肌肉共同协调配合而形成的。

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时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点集中在中间,是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然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型便是正确的口型。

2、葫芦丝手型
双手持葫芦丝,左手上右手下,手腕平直,手指自然弯曲,呈半握状。

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音孔,(最下面为一孔)拇指托于主管下方(约第三、四音孔之间)。

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五、六音孔,拇指开闭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

左右手的小指分别负责开闭两侧副管的音孔。

正确的手型,应是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自然适度地向里弯曲,如果手指过于勾曲或过于平直都会造成手指肌肉和手心紧张,影响其动作的灵活性和持久性。

开放音孔时,手指抬得不宜过高,也不要太低,一般两个手指的高度即可。

过高影响演奏速度,太低则影响音准和音量。

关闭音孔时,用指肚将其按住,严密不漏气即可,若按的太紧会造成手过度紧张。

3、葫芦丝的演奏姿势
1、葫芦丝的演奏姿势分站姿和坐姿两种:
①站姿。

要求是:身体自然站立,双脚略分开,呈外八字站稳,两腿直立,身体的重心点放在两腿之间(必要时可左右移动)。

上身挺直,但不能僵硬。

头部直仰,胸部自然挺起。

目视正前方。

双肩松驰平衡。

两肘自然下垂,两臂不可夹住身体,要与腰间保持一定距离(约十公分左右)位于身体正前方中心线。

乐器与身体形成45度到50度角。

②坐姿。

其上身的要求和站姿相同,一般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双脚分立踏地,一脚稍前,一脚稍后,但不可架腿或两脚交叉。

坐位高低要适当,以免影响呼吸肌肉的充分运动。

4、呼吸与换气的方法
呼吸,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使呼吸器官处于自然状态。

目前普遍采用胸腹
式呼吸法,即通过胸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动来控制气息。

这种呼吸方法要求腰要直,胸要挺,肩要平,深吸一口胸部周围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渐扩张起来,并用小腹和横膈膜控制住气息,然后将气息均匀这时可以感到腰部肌肉和胸肋骨逐渐收缩。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形:
(A)1米以外处点燃一支蜡烛,把它吹灭,通常你会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这时的吸气往往是很用力并且一定是胸腹式相结合的。

(B)你可以试跑500米,然后突然停下来,这时你的呼气相当急促,频率加快,吸气的位置也会比平时深。

这就是胸腹式结合,而不可能只是胸腔运动。

这些日常生活中吸气和呼气的动作,与吹葫芦丝时的呼吸动作很相似。

所不同的足,对吸气要快,呼气要有控制。

这里总结呼吸要领口诀如下:
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

缓吸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白忙。

急吸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

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

莫到无气才吸气,均匀呼气流水长。

(三)知道筒音作Sol的指法,能吹响Do、Re、Mi、Sol、La、Si六个音。

三、课程实施建议:
1、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葫芦丝及其文化、对葫芦丝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因此,在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葫芦丝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动力。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惯。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应做到这一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学习及记忆方法,并通过评一评、查一查活动让学生懂得自我评价对学习的帮助。

3、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将激励制度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高亢的学习劲头。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使本课程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建议设立家校联系制度,如教师将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定期召开汇报会等,联系制度有利于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5、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大力支持。

四、评价建议: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程建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因为这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每一课的评价都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与激励作用。

(三)本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

马山镇中心小学
20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