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肝-病例分析

乙肝-病例分析


Contents
1
疾病概述
2
实验室检查
3
预防与治疗
生化检查
• ALT/AST • 胆红素 • 血清白蛋白 • 凝血酶原时间
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 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 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 大,所以孕妇的甲胎蛋白会阳性。 肝癌是尚未分化的肝细胞,当然 能大量分泌甲胎蛋白。
•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血清
乙型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B virus,HBV
张翔云 2014.02.27
Contents
1
疾病概述
2
实验室检查
3
预防与治疗
流行病学
• 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 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 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
机体受HBV感染的标志。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HBs
人体有免疫力的标志。
“两对半”
HBcAg
核衣壳成分,被HBsAg覆盖-血清中不易检出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表达 抗原性强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HBc
IgM提示HBV在肝内复制 IgG持续时间较长,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24h内尽早注射
急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 早发现,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充分休息,合理饮食,忌烟酒 • 避免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 避免病情发展成重症肝炎或慢性肝炎
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
• 慢性乙肝的治疗措施应包括:
➢ 抗病毒治疗——减少病毒 ➢ 调节免疫功能——激发免疫功能,促使机体免疫细胞清除病毒
以及双环醇等
• 抗纤维化 中成药方剂 •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干扰素的区别
药品
普通干扰素
短效 共165AA
特点
IFNα-2a
第23AA为 精氨酸
“外来蛋白质” 中和抗体发生 率25%
IFNα-2b
第23AA为 赖氨酸
“天然干扰素” 中和抗体发生 率6%
半衰期 3.7-8.5h
2-3h
聚乙二醇干 扰素
。 ➢ 心理、对症治疗——保肝、降酶。
• 目前认为,形成肝炎慢性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持续感染,
且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 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治疗内容
• 抗病毒 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NUC) • 免疫调节 胸腺肽α-1、胸腺五肽或白细胞介素制剂 • 抗炎、抗氧化 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
• 精神异常:对出现轻度抑郁患者,可适当对症处理;对 症状明显患者应与精神科医师共同诊治;对严重精神异 常患者应及时中断干扰素治疗。
• 影响甲状腺功能: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或甲状腺自身抗 体等相关指标(TSH、FT3、FT4、TgAb、TPOAb)及与甲状 腺疾病相关症状。
核苷酸类似物( NUC )
长效 PEG分子量 越大,活性
越低。
PEG-IFNα-2a
PEG-IFNα-2b
40KD-PEG 31.3KD-PEG
静脉:60-80h 皮下:50-130h
40h
IFN-α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妊娠 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 未能控制的癜痫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代偿期肝硬化 有症状的心脏病 治疗前粒细胞<1.0×l09/L 治疗前血小板<50×l09/L
•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 一般人群HBsAg(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即乙肝表面抗原) 携带率为7.18%,但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 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病原学
电子显微镜照片
• 外衣壳(脂质+糖蛋白) • 核衣壳(HBcAg+e抗原) • DNA+DNA聚合酶
甲胎蛋白阳性未必都是肝癌
HBV血清学检测
• HBcAg存在于肝细胞内,是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 毒颗粒的直接标志,检查方法繁琐,一般不查。 临床上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 HBeAg、抗HBe和抗HBc,俗称“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糖蛋白,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
抗体多为阳性。
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
游离于血清中 与病毒体的消长一致-HBV复制及血清具有强感染性的指标。
乙肝病毒e抗体 抗HBe
具有保护作用-预后良好的指标。
HBV血清学标志物常见组合
HBsAg + + +

- - - - -
抗HBs HBeAg


















器官移植者急性期(肝移植除外)
相对禁忌证
甲状腺疾病 视网膜病 银屑病 既往抑郁症史 未控制的糖尿病 未控制的高血压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 流感样症状:发热、肌肉或关节酸痛等,主要出现在治 疗初期,持续时间较短,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甚 至消失。
• 一过性外周血常规变化:表现为外周血WBC(中性粒细胞 )和PLT减少现象,应对症处理或调整治疗剂量。并关注 凝血功能。
疾病概述
2
实验室检查
3
预防与治疗
防治原则
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和疫苗接种为重点的综合性 措施
管理传染源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消毒防止血液传播
乙肝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全程接种共3针,0、1、6个月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
12年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紧急预防
抗HBe - - -

- + + - -
抗HBc
结果分析
- 无症状携带者或乙肝患者
- 同上,传染性强

同上,“大三阳”,传染性最 强

“小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 复

感染过,为不典型的恢复期或 急性感染期
+ 乙肝恢复期
- 乙肝恢复期
+ 感染过或“窗口期”
- 接种成功或感染并已恢复
Contents
1
乙肝病毒结构模拟图
乙肝病毒本身并不损伤肝脏
①识别②修复③DNA转录④翻译⑤反转录-DNA⑥装配、出 胞
损伤肝脏本质-清除病毒的免疫反应
抗-HBs 抗-HBe 抗-HBc
免 疫 系 统
CD8+T细胞
各种传染途径的本质-血液传播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医源性传播来自母婴传播性传播
高危人群
• 母亲是HBV感染者的婴儿 •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 • 吸毒者 • 监狱犯人 • 性传播疾病病人 • 血液透析病人 • 医护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