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2、集粹法3、“农业八字宪法”4、“生产计划三本账”5、“工商食官”6、“北范南吴”7、“三线”建设8、五小工业9、专卖制度10、“四大名镇”11、厘金制度12、“缓本急标”论13、邸店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5、摊派:二、简答题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三、论述题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
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
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4、“生产计划三本账”大跃进时期,中共在经济建设所推行计划指标,即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公开),一本是期成的计划(不公开);地方建设两本账。
地方第一本是中央第二本,这是地方必成的,第二本是地方期成的。
评比以第二本账为标准。
生产大跃进及其高指标大都是通过两本账的方法,层层拔高的,它直接推动大跃进的发生。
5、“工商食官”。
官营手工业起源大多数认为是由殷商的专业氏族发展而来的。
统治者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专业的氏族,授予氏族首领以官职,命令他们管理这些专业生产,于是这些氏族的专业生产便变成了官营的专业生产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主要是以官营作坊为主,史称:“工商食官”。
6、“北范南吴”。
1928-1937年化学工业在中国获得了较快地发展,其中,天津的永利制碱公司的范旭东和创办上海的天厨味精的吴蕴初,号称当时“北范南吴”。
他们在我国化学工业史上具有奠基者的地位。
7、“三线”建设为了国防和战备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设想,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是一个国防概念,它是按着假想敌人的攻击区域来划分。
及沿海和沿边易于受敌人攻击的地区为第一线,缓冲地带为第二线,战略后方为三线。
按着地理区域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二线,后方为三线。
三线分二片,一是云南、贵州、四川的全部或大部分及湘西、鄂西地区为西南三线;一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全部或大部分和豫西、晋西为西北三线。
三线有大、小三线,西南和西北为大三线,中部和沿海省区的腹地为小三线。
1965年10月,中国决定“三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以国防建设为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
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争取多快好省的办法,在三线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比较完整独立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和平建设转向备战。
8、五小工业1970年四五计划中,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并决定中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0亿元用于发展地方“五小”工业。
五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工业经济结构,扩大中小企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使大中小企业能按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
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起到补充作用;更重要是小企业能更好利用当地资源,不仅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使县域经济面貌得以改善,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转向农业生产为主,兼顾工业,适度提高农业外收入水平。
9、彻法是指周代田赋征收,即把九百亩大小一块田,分为九个百亩一块的田,每夫授田一块。
每年终了,按百亩的实际收获量征收实物,税率大概为十分之一。
10、罚课三代一种寓惩于征的措施,即罚课。
凡不勤劳生产,或不完成生产任务的,都要受到加税或服徭役的处罚。
11、专卖制度专卖是指国家对于某种或某几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从生产到运销,采取由国家经营的办法,不允许民产民销。
它对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贳税、贳贷税——汉朝征收的收益税,是指出贷金钱或粮食所得利息所课的税,相当后代的利息税。
13、率贷是指唐王朝向富商豪贾征课一定比率的钱财,是对富商豪贾的强制举债,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征课,具有临时财产税性质。
14、子口税是指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完纳进出口税外,另缴百分之二点五的内地过境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
15、按粮津贴是晚清田赋的附加,当时规定每田赋银一两,加征津贴一两,这本属临时取给,权宜济事,其后历年援案奏请继续征收,渐成国家的常赋。
16、摊派,民国时期县财政为了应付上级不指定(或下拨)专项经费的筹办、特办事务,在既无经费来源,又需限期完成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乡、镇、区等基层机构,按一定比例向居民和农民临时摊派。
二、简答题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1)研究机构的广泛设立。
(2)经济史研究期刊的出版发行。
(3)资料出版工作空前繁盛。
(4)学术研究的范式和主体有了新的突破。
2、新世纪的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经济史以外的领域,如社会史、文化史等。
当年史学老大的经济史,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导致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从国际因素来看,20世纪60年代国际史学就面临着重大危机。
这种史学危机来自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危机。
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它从经济学的发展中受惠最多,成为历史学内部最早“社会科学化”的学科分支。
但是,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对以往史学的研究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严重挑战。
(2)从国内因素来看,我国经济史学很早就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受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严重滞后。
经济史研究未能主动的吸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这些学科中获得理论上的有益帮助。
由于理论创新很少,经济史研究当然难以发展,经济史的衰落就不可避免。
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1)历史观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在研究具体历史时,它就会变成方法。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观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度变成了唯一的历史观。
方法是开放性,最好不受“唯一”限制(2)自从经济史从历史学分离出来后,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成为了经济史研究一个重要流派。
这个流派出现与以前运用历史学研究的经济史的流派产生了分歧。
(3)不管经济史研究中,流派如何,我们可以按着不同对象和史料条件,采取不同的思维方法,树立一种“史无定法”。
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的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
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1)土地公有;(2)均分思想;(3)互相扶助;(4)防止土地兼并;(5)防止土地和耕作者的脱离。
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1)土地分配,以生活安定为基本标准。
(2)使国内没有一个饥民。
(3)土地使用权分配给人民,但是,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以防止土地兼并。
(4)井田区划,以便于自治为原则。
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国学生继承几千年来官僚阶级的读书人的意味,把当官作为一种最好的贮金手段,所以民国政府的官吏,贪污枉法比清王朝更甚。
第二,国民政府内部残留不少官僚阶级的余孽,所以内部士大夫气息很浓厚。
第三,依附于北京政府的官僚,看到国民革命是一种不可轻视的势力,都舍弃北方归附南方,因此国民党中流入了许多旧官僚阶级分子。
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第一,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除国有土地外,主要还是集体所有,另一方面集体所有土地,集体却无自由支配、处置和收益权,结果导致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是虚假的。
第二,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户签订的合同表面上是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责任关系,但从内容上看实际上是农户和国家之间的责任关系。
第三,农业经营规模区域扩大的趋势,冲击着“土地集体所有制”。
第四,由于农村生产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经营权分离了。
只有确立国家最终所有权和个人占有权,才能有益于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者行为的长期化。
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小农经济是一种小土地经营。
(2)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
(3)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脆弱性。
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1)、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农业经济(2)与国家市场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之间日益增长的密切关系。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4)、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从横向考察,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商品生产的专门化。
二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区域差异。
从纵向考察,一是主要农产品的商品量、产值增长和商品率提高。
二是农产品商品值在国内商品市场中的地位。
三是农村各阶层对市场依赖加深。
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
中国民营手工业在两宋以后,受两项独特的阻力:一是来自民营手工业的内部家庭技术保密制度。
手工业工场发展另一种阻力是家庭生产,尤其是农村副业的影响和竞争。
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第一,工业的发展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第二,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与世界工业发展相比应当说是比较快的。
第三,华商企业除兼并同行外,还进行各行业之间的投资,甚至产销营一体化的纵向联合和兼并发展起来。
第四,抗战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具有地区不平衡性。
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从产业结构看,工业产值占决定性的主导地位。
第二,我国已经形成庞大的生产产业,如钢铁、水泥、棉纱、棉布等很多产业位居世界第一。
第三,从进出口贸易角度看我国已经形成一个进出口的贸易大国,工业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从具体的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工业质量,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实现工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