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

何妨吟啸且徐行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如今,我们面临着这样的生活氛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为了功名、利禄、虚荣,在奔波;我们神归何处?何况为了生机,不得不去做我们不愿意去做一些事情。

如今我们的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为了一点少得可怜的所谓绩效考核而排名次,搞得我们焦头烂额。

然而,假如我们不能找到让我们为之心动的感觉,我们又怎能达到安身立命呢?人只有为了自己事业找到一条为之激动的途径,才能焕发出一种激情,而真正的去投入。

“何妨吟啸且徐行”,实际上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激情,因为语文课堂实际上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一、对语文的追求,其实就是对人生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我是不敢将自己归之为大事业大学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上,也实实在在经历了这样的成长。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996年8月我忐忑不安走上了讲台,教小学三年级语文。

两个星期后,当时的教导主任要听我的课。

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教导主任没说别的,只是把我板书上写错的几个字重新写了一遍。

我当时就像被人扇了一巴掌,火辣辣的。

我把自己重新当成了学生,抱出一大摞语文教学的杂志,埋头学习。

也许那当头棒喝真的起到了作用,我竟从那些看上去颇为凌乱的文字之中窥探到了那么一点门路。

我开始练字,练毛笔字、钢笔字。

高深的理论我不懂,但我知道语文课堂上要以读为本。

为了练好普通话,我抱着字典,把常用汉字的平翘舌音做好记录,跟着录音带一遍一遍读课文。

为了达到以情动人,我把每篇课文都反复读上好几遍,读给父亲听,让他给我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我在课堂上范读,有时让学生热血沸腾,有时让他们沉醉其中,学生情不自禁跟着我学起来,他们的朗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一次全镇语文教师课文朗读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信心大增。

课堂教学也变得活跃起来,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力求创新。

2000年,我执教《颐和园》一课,将读贯穿全文,尤其在学习“昆明湖”一段时,范读、个别读、配乐读多种形式并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创造性地将做“小导游”引入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获得了市教研室郭坤主任的好评,并在全市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上这节示范课,后来又被息陬乡中心小学请去给他们乡的语文教师上了这节课。

在参加工作的第四年,我终于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曙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光很快地驶向了2004年的秋天。

我遭遇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

那年,我考入了实验小学。

一切从头开始,我忽然发现,那些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所谓新奇的教法,充其量不过是一些花样,课堂始终是浮在表面的,不扎实,不厚重,流于浮华。

我感到了茫然。

然而我很幸运,遇到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导师,我的老师陈校长。

他勇于改革,把我们从繁琐的文字工作中解放出来,走向教研之路。

那时候,我们除了每周二的语文大组活动,每个周四青年教师还要教研,我们看课、议课、评课,还要不停地上公开课。

我记得我去的第一学期,光公开课就上了不少于六节,虽然忙碌,但那是我们最充实的时光,也为我们的人生做了最坚实的奠基。

更重要的,陈校长提倡我们写教育叙事,写反思,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是这一系列的举措,促使我开始真正静下心来,去思考,如何才能把语文课堂上的厚重扎实?我想,也许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也是与自己的思想对话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最开始是痛苦的,因为我不得不面对自己底蕴浅薄、思想不够深入的现实,但是,一旦沉浸于这种痛苦,它就会在荆棘中开出花来。

2008年秋天,我们学校教学节如期开幕,我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篇文章大家都很熟悉,我最开始是从第11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开始进入的,直奔重点,然后发散:“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爱?”学习全文。

上课中我发现,这样的解读不是不对,而是不够。

我开始大量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去读课文。

原来作者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鼓舞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

那么这篇文章如果作为一个演讲稿的话,他又想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读着读着,我的目光定格在了这句话上。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子平时的对话,也许称不上是诺言,但却是父亲发自内心的承诺,而父亲也用他的行动兑现了他的承诺。

在所有人都放弃了希望的情况下,阿曼达的父亲凭借一人之力,不屈不挠的挖掘了38个小时,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和心理负荷,最终成功的将阿曼达救出,这是爱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永不放弃的承诺。

而阿曼达则是对父亲完全的信任,他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这种信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积淀并最终成为儿子的信念。

永不言弃的承诺是父爱的体现,而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何尝不是儿子爱父亲的一种体现。

继续向下读,我又看到这样一段对话: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父亲的回答为何只有这样一句?真的只是在巨大的打击下的一句机械地回答吗?他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如果你不是来帮助我的,那么就不要来浪费时间劝说。

从父亲的语言里,我们能感受到父爱如山的坚定。

至此,我的解读全部完成。

以“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核心,将整篇课文化为一个又一个场景,在对父亲语言动作的反复研读中完成课文情感的升华。

那节课据说反响不错,我们学校的一位音乐老师对我说:“王老师你讲的太好了,我都哭了。

”对文本的解读还在继续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我把自己的解读写成了文字。

“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是我在对全文感悟后得出的感受。

课堂如茶,舒缓平淡,但也算得上回味深长。

虽然有些波澜不惊,缺少太大的起伏,但本文不就是这样从容恬淡、含蓄幽雅吗?但是,内心深处,却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似乎还有些什么没被挖掘出来。

周末再读、再想。

忽然发现好像一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城南旧事》里,那么多的回忆中的人和事,为什么留在林海音脑中的偏偏是冬日里的骆驼队呢?所有的往事褪去之后,留下来的是什么?是一队骆驼队,让远在台湾的长大了林海音依然念念不忘。

这骆驼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骆驼是怎么样的?是沉默的,丑的脸,长的牙,又很安静。

但是林海音慢慢地走近了它,理解了它,在安静和丑陋的背后是坚持。

四个片断,就是林海音与骆驼慢慢走近,从初遇相识到关爱思念的过程。

剪毛是关爱,希望它们长得好看些。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这是想念它。

冬天里它们来了,春天里它们走了。

但是夏天它们在哪里呢?秋天它们在哪里呢?所以说“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

”这是一段漫长的等候。

好了,现在骆驼队越走越远了,也许走到沙漠里去了。

林海音也越走越远了,飞越海峡,到台湾去了。

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都离得很远很远了。

但是,骆驼队并没有走远,它们的形象总是在林海音的眼前跳跃。

它们那么丑但是那么坚强,它们那么慢但从不放弃,它们来自底层但送来冬日里的温暖(它们总是在最寒冷的冬天里来,送来煤送来温暖)。

它们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小英子的心上,化作了小英子性格的一部分。

于是,再读,又发现了一句被忽略的话:“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三十多年来,遇到了多少人多少事,遇到了多少的困难和痛苦,但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道,没有走不过去的坎了。

于是,林海音像骆驼一样沉默地面对困难,像骆驼一样地坚持活下去,写下去,于是有了《城南旧事》,有了一本本沉甸甸的书至此,我顿悟:小时候,小英子学着骆驼的咀嚼,长大了,骆驼成了林海音的自我镜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011年考评课,我们教研组执教的是《葡萄沟》。

我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自然段,盯住关键词“茂盛、五光十色”下大气力引导,课堂效果自然也是不错,同事们盛赞“有语文味儿”。

然而赞誉之余,我内心却波澜起伏。

二年级的语文课,我居然拖堂了近7分钟,这不是浪费么?怎么会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回过头去,再看自己的课堂,那些自以为厚重的、扎实的、出彩儿的,无一例外,全部拖堂。

到了今天,我还能用深入解读来作为自己课堂臃肿拖沓的托词么?痛定思痛,我发现,其实我的课堂只是披上了语文的外衣,却没有扎入语文的根。

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而我,急于把自己读懂的、自己了解的,全部灌输给孩子们,还自以为老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

其实错了,我的课堂上,一直是我在唱主旋律,孩子们几乎沦为了我的道具。

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我才能走出这困境。

于是我又一次求变。

今年春天,一年一度考评课开始了。

三年级老师统一执教《燕子专列》。

我的话音刚落,下课铃声也响起了。

很多老师惊呼,你的课堂变了!更有的同事直言,不如以前听着带劲儿。

我并不辩解,当我真正把自己强烈的个人色彩融入到朴实的教学过程之中时,我才真正实现了自我的蜕变。

一位同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她说,我听了你这么多年的课,今天才真的感觉,你成熟了,你在真正的和孩子们学语文,不是讲语文。

我想这也许是最高的评价吧。

我的老师陈校长为我的转变大声叫好,并特意写了一封信,以示鼓励。

他的信中,对我这节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无需我赘言。

三年级语文教师王老师执教了《燕子专列》一课,听后,让我惊叹,这么短的时间,她的课堂就发生了“颠覆”。

她以前上的公开课很多,在全市小语界较有影响,但每次听完给人的感觉,王老师是一位教语文的好苗子,素质高,业务精,特别是把握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是老师们无法比拟的。

挖掘教材深,分析教材细,教学设计课课有亮点,连市教研员也不得不佩服,再加上她饱满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巧妙精致的层次导读,课堂高潮不断,让听课教师感到是“美的享受”。

但是我每次听完反思,王老师的课是生动、富有情趣,学生上课发言踊跃,是否学到知识,是否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对她的课我跟踪分析,现代化的手段她运用的非常巧妙。

课前十节课有8节课展示精美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重点段教师一般设计3次以上的导读(学生齐读)烘托气氛,有时把重点段改成小诗让学生齐读,看是学生和老师融为了一体,其实是学生配合了老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课节节有精美、动听音乐的渲染,课后5分钟是对课文的拓展,增加课堂的厚重度,给听课者留下课堂不肤浅,落实了课标精神的观点,齐读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