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充足的重视。
从某种水准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
很多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
很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
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个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
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
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仅仅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
(2)教学内容模糊。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
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绝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
能够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
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
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来说,当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仅仅知道了一个故事。
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
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
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协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水平、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
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理应“学到什么水准,达到什么质量标准”。
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②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③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④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等等。
所以,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特点:①恰当——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
宁少勿多,宁低勿高,“每天进步一点点”。
②明确——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发生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③全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和水平、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如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呢?1.依据年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就阅读教学来说,年段要求是有层次和梯度的。
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
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②学习并积累词语。
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③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④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实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增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使用。
如《石榴》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够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准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重点阅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初步体会用比喻、拟人的写法能够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③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陶冶审美情趣。
高年级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上,揣摩并使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增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如《伯牙绝弦》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②初步使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③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依照单元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导语”和“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它们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而这正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凭借。
我们说,一篇文章,其内涵固然丰厚,语言固然精妙,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固然很多,但哪些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哪些是亟需解决的、训练的,应根据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来定。
我们如果承认不可能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语文上的所有问题这个事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应该无视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随意地确定教学目标,而应依凭单元重点与编者意图而定。
如《将相和》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准确读写并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
②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
③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体验阅读历史故事的乐趣。
④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⑤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将相和》是一篇精读课文,单元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单元训练重点是学习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要求“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目标②③④就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目标的要求。
3.依照文本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
一篇篇课文如同一个个人,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标记。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迁移的、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
再说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庞杂的,我们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而课后练习是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教什么”在很大水准上是由课后练习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
就阅读教学来说,阅读不同样式的文章,课程标准也有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如《桥》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6个新字,会写8个。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领悟课文环境烘托、分层推动、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体现了这个类文章阅读的个性,“什么样的文章读出什么来”。
特别是目标④更是体现了这个篇文章阅读的个性,因为环境烘托、分层推动、设置悬念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就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色4.依照学生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潜在学习水平,寻找最近发展区促动学生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生本特点的切实体现。
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特定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和学习思路特点,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了解、观察针对特定学习内容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进程安排的需求。
但不可过度强调实际而把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丢在一边。
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不等于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课上,我们不能将语文教材内容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去“教课文”,应该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即“用课文来教语文”。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材中具体的一篇文章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蕴含着很多“能够教”的内容。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但是,不可能是所有的教学价值点都需要教学,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呢?1.根据语文根本任务选择教学内容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呢?它是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它肩负的责任不但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语言传递信息的。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不过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可见,对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它表达了什么,学习言语形式比了解课文内容更为本质,更为关键,更为主要。
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准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理解,主要是对课文如何使用语言文字的理解,即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那样使用语言文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
我们说,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内容是学习语言表达,训练语言表达。
那么,学哪些言语形式呢?言语形式,具体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形式、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布局谋篇。
言语形式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二是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的知识;三是体会语言形式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就各学段语言形式的教学分别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