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7级:咏史怀古诗真题
诗歌鉴赏7级:咏史怀古诗真题
第一讲 咏史怀古诗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名家名作掌握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特点; 2. 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导引: 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咏史怀古诗。事实上这种题材在高考中并不常见。咏史怀古诗十年以来全国各
地的高考中一共出现了七次(含一次春季高考)。不仅高考,平时考试中也不常见。不常见的理由很简 单:单是考诗,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再把历史的内容掺杂进来,这还让不让人活?不过考试不考并 不意味着没有讲授的价值,相反,详细讲授本讲所选的篇目(包括讲授部分和习题部分),对于考生来 说,即便不能引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多大兴趣,也能起到积累素材、开阔思路的作用,对于写作有着 直接的帮助。
班次 目标清华北大班 尖子(精英)班
例题精讲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实战演练 登金陵凤凰台
江城子
巩固精练 长沙过贾谊宅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学有余力 夜泊牛渚怀古
基础热身
1.2011 高考全国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 鸟瞰.(kàn) 一丘之貉.(luî) 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 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ɡ) C.咀.嚼(zǔ) 桧.柏(guì) 罄.竹难书(qìnɡ) 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 攻讦【参考答案】D 【思路点拨】A 一丘之貉.(hé),B 凹.陷(āo),C 咀.嚼(jǔ)。
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定居成都时游览武侯祠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却仕途坎坷,无法施展抱负。他写《蜀相》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之况,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对诸 葛亮最终的壮志难酬也感同身受,无限惋惜。首联写诗人寻访武侯祠的过程,一个“寻”字有力地表 现出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锦官城外柏森森”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 相祠堂的所在地和外景,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颔联两句,诗人的行踪由远至近,进入祠堂 之内,见到的却是一派幽静荒凉的景象: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流莺空啭,只堪伤情。诗人独自一人, 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荒凉的武侯祠庙之间,不禁有感而发,于是就有了颈联中的两句诗。颈联两句 纯发议论,笔墨浓重,是全篇的精粹所在。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在刘备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在 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君者既有托付之重,为臣者必怀图报之诚。这一切,或许诗人早不 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在独自一人面对这古庙荒庭时,才真正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可称字字千钧, 催人落泪。尾联则表现出了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的英雄,指 的是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仁人志士。而对于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杜甫本人来说,更是感同身受, 沉郁悲凉。此诗将对古人功业的痛惜与对时局的感慨熔于一炉,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乃咏史诗中的 佳句。
2
2012 年·高一春季·教师版·第 1 讲
郸,赵向魏求救,魏王不但按兵不动,反而派人劝赵国向秦投降称臣。时值鲁仲连在邯郸城中,他往 见赵相平原君,陈说利害,并以辩辞却秦,后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来救,邯郸之围被解,平原君赠鲁仲 连千金以示谢意,鲁仲连辞之不受。鲁仲连倜傥高标、功成不居的表现,在诗人的笔下浓缩为四句简 短的概括,但是形象却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两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以鲁仲连自比, 以古托今,寄寓胸臆,表明其欲求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理想。
又如李白的《古风》(其十):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赠千金, 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诗歌以战国时的名士鲁仲连为追怀对象,赞美了他倜傥俊迈的人格魅力和功成身退的豪侠之举, 并借古喻今,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诗歌的一开头就 对鲁仲连极尽赞美之词。鲁仲连是战国时齐国人,《史记·鲁仲连列传》说他“好奇伟仿傥之画策,而 不肯仕宦任职”。李白在这里也用了“倜傥”“特高妙”等形容词极尽夸赞之意。并且用了一个比喻, 说他仿若明月从海底喷薄而出,一出现便光耀千里,成了世人瞩目的中心。评价是如此之高,那么鲁 仲连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壮举呢?诗歌的中间四句很自然地引入了对鲁仲连壮举的追怀:“却秦振英 声,后世仰末照。意轻赠千金,顾向平原笑。”史载,秦国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后,又进而围攻其首都邯
知识点睛
★咏史怀古诗 一、咏史怀古诗的定义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一类重要的题材,咏史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 作。这里所说的历史题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既可以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也可以指 某个历史时间段。但凡历史上所存在的人、物、事等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并触发了他的感慨,由此所 得来的诗,便可视为咏史诗。而怀古诗则指作者登临古地、凭吊古迹时(或之后),追念往事、抒发感 慨而作的诗。从题材和内容上讲,咏史和怀古各有不同的侧重,咏史诗大多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 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则多为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但从大的范畴上讲, 怀古诗也是以历史为题材的一类诗歌,应该属于广义的咏史诗。而且从两者的共同特征来看,它们都 是以古代的人物、事物、地点等为描写对象,都是可以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者 发表评论、或者抒发感慨、或者借古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这里我们将咏史、怀古诗放在一 起,一并加以论述。
3
2012 年·高一春季·教师版·第 1 讲
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第三,诗人追怀与自己遭遇类似的古人,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怀才
不遇的感伤。比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
第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很大的差距,残酷的现实常常会使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成为 梦幻泡影,一种悲凉之情便油然而生。如陈子昂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之二《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诗题所咏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的一位君主。据载,燕昭王是一位十分贤明的君主,他执政之后, 广纳贤士,当时的许多名士如邹衍、乐毅、剧辛等都被招揽到他的国中,这就使得燕国的势力逐渐强 大起来,并且打败了比自己势力强大的齐国。诗歌的首二句是吊古,写对燕昭王所遗留古迹的凭吊。 诗中的碣石馆即碣石宫,为燕昭王迎接梁国名士邹衍所建;而黄金台,则是燕昭王所筑的高台,置黄 金于其上,以招贤纳士,故曰黄金台,后来招来了乐毅、剧辛等人。当然,睹物思人,诗人登上碣石 馆故地,遥望古黄金台的所在,势必引发的是对它们的主人的怀恋和追思。于是,“丘陵尽乔木,昭王 安在哉”,诗的后两句很自然地过渡到对燕昭王的怀念。举目望去,充溢于眼前的是起伏的丘陵和那上 面不尽的乔木。诗人禁不住叩问:那位招贤纳士的贤明君主燕昭王哪里去了呢?其下二句:“霸图今已 矣,驱马复归来。”颇似作者对此问句所作的自我解答,曾经辉煌一时的雄图霸业和它的主人,早已成 了湮灭不再的历史,那么,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有那驱马归来后不尽的感慨和哀伤!结尾虽 以实语道出,直陈其事,却言语浅近而寄托遥深,意思是说,识贤、纳贤的贤明君主已经无处可寻, 那么,我的满腹才华又有谁来赏识呢?这是诗人感慨、哀伤的原因之所在,其中更寄托着诗人胸怀建功 立业的远大志向而无处施展的愁苦与愤懑。这首诗如果和陈子昂的又一首名作《登幽州台歌》对照来 读,或许更能够体会出诗人的高远之志和愁苦之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四句,却传诵千古,拥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何也?慷慨悲壮的心志叙写,应该是其中的 一个重要原因。这首诗同前首一样,也是作者登临蓟丘览古有感而作。诗题所说的幽州台,又叫蓟北 楼,又称蓟丘或燕台,也就是前首诗中的黄金台。据载,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陈子昂随建安郡 王武攸宜北征契丹。武攸宜不懂军事,致使前军屡遭败仗。陈子昂激于义愤,直言急谏,但是却被武 氏置之不理。陈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予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结 果却遭到了武攸宜的贬斥。“子昂始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 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这 就是《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组诗的创作背景。这首怀古之作诗题《登幽州台歌》,内容上却无 一字涉及史事,尽为作者登幽州台时的所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登上幽州台,举目遥 望,“匠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联系前章的描写,可以与此诗诗意相互发明。昔日那位招贤纳士的 燕昭王早已不可追及,但是他的后继者又在哪里呢?我怎么也不能够遇见呢?作者胸怀旷世之才,很想 有一番作为,但是却不能遇到识贤的明主,这是作者的深意所在。后二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涕下”,怀才不遇的忧郁引发的自然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而思考的结果是天地的永恒与个人的渺小和 生命短暂所形成的鲜明对照,这又使得诗人胸中充满无限悲慨,于是形之于外的便是诗人因为悲伤而 流下的痛苦的泪水、整首诗纯为作者内心情志的外化,短短四句,却把一个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活化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和他一起感受天地的苍茫和生命的短暂,一起感慨,一起哀伤。诗歌语短情 深,诗风质朴却感人至深,不失为千古以来的怀古佳构。 此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以归入此类: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 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 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 在清风明月间买醉。联想古人,观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类型 1. 追思古人,寄寓情怀
诗人在咏史怀古作品中追思古人,其实往往也是在写自己,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慨, 若再细分,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