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开题报告

浅谈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开题报告

浅谈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开题报告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问题,以致于企业不能够及时地应对外界环境带来的挑战。

本文基于此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加强企业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员工自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也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自主管理;学习1学习型组织的定义综述佛瑞斯特(Forrest)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较为稳定,大型企业感受不到竞争压力,因此学习型组织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实践运用。

直到1990年彼得·圣吉推出《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学习型组织理论才得到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中定义学习型组织为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

“在其中,人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并不断一起研究如何共同学习[1]”。

Garvin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善于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改自身行为的一种组织[2]。

张声雄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具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是能让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能把学习转化为创造能量的组织。

并且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强调学习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组织[3]”。

邱昭良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4]。

金鑫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这个组织具有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5]。

李宏琳指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最特殊的是它的“整体动态搭配”的能力,其核心是强调系统思考。

由此看来,学习型组织最有创意和最有价值的是它的竞争超越理论和团结奋斗理念,学习的关键词应该是团队和竞争[6]。

卞君君在《比尔·盖茨管理日志》一书中引用了比尔·盖茨的一句话来描述学习型组织:“我靠编写软件生活,而在这个领域里变化是家常便饭。

一个受观迎的软件,无论它是一本电子百科全书、一个文字处理器还是一套在线交易体系,每过1~2年都会有一次较大的升级,带来的是新的特性和越来越精致的功能。

我们细心听取消费者的反馈,并耐心学习新技术,以决定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改进[7]。

”本文认为,Watkins&Marsick在《塑造学习型组织》中提出的定义更贴近现实,即学习型组织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组织自身的组织,而学习在个人、团体、组织或组织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产生,是一种持续性并可以战略性地与工作相结合的过程[8]。

学习的结果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为的变化,而且增强了组织的成长和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究其实质,可以把学习型组织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它要通过系统思考,自我调整与完善来适应环境需要,取得发展和成功。

2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研究综述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制定详细的创建策略。

一些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做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认为这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不可或缺的技能。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1]。

姜伟东在《学习型组织》中提到,GE公司通过推行“无边界”理念建立起了一种学习型文化。

1991年西蒙在《组织科学》杂志发表《边界合理性与组织学习》一文,探讨了组织边界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

1993年Ashkenas等人出版了《无边界组织》,提出了一种学习型组织模型。

书中作者使得边界概念成为区分各种实行改革项目、同时保持历史观察的关键。

他们强调了改进交流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培育创新的主要手段是交叉边界团队,使用交叉边界团队总是服务于一个特定目标,团队的力量来自其实现目标的驱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得组织的边界不断渗透。

[9]”邱昭良认为组织学习由四部分构成:观念、组织学习机制、组织学习促进与保障机制以及行动,提出了“组织鱼模式”理论,将组织看成由各部分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同时没有忘记外部环境的作用。

但缺少了操作描述,是以一种近乎静止的观点看待“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的,因而在构建时也就往往从要素着手,而不是从过程着手[4]。

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根据学习型组织的6P-1B模型,包括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馈以及知识管理等七种能力。

指出学习型组织结构的五个职能特征:信息情报职能;创新职能;学习培训职能;知识管理职能;危机管理职能[10]。

云绍辉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分析,设计出适合学习型组织是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组织形式,即基于随机Pctri网的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结构的动态建模方法论,为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莫定了基础[11]。

叶文、褚建勋、汤书昆以扩展性元记忆目录为核心,建立了基于交互记忆理论(TMS)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建立的mVTKS能从多个方面帮助解决虚拟团队知识,并对知识共享模型各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12]。

张声雄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三个真谛为:学习力、生命意义、创新[13]。

他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树立生态学变革观,运用生态学变革观指导创建工作,从组织发展的战略切入定位,确立全方位的学习流程,与开创性的学习结合起来[14]。

3 研究前景展望应该看到,在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动态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学习型组织只不过是对传统组织进行改造的众多理念和主张中的选择之一。

学习型组织虽然指出了组织的创新和应对动态的变化系统需要组织学习,但它并没有找到从基础到理想的具体操作程序。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它也就很难有效地指导实践中的组织来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

许多学者在质疑了学习型组织在当今时代的适用性及其应用范围后,纷纷提出了替代性的新理念。

杰瑞·吉利和安·梅坎尼克认为“过去的10年里,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甚至得出结论说,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发展的最终结果……然而我们并不接受这种观点,即“学习型组织就代表了组织形态演变的终结点”,进而提出“发展型组织”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更高发展阶段[15]。

彭德·赛德马兰卡认为学习是未来理想组织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因素,并提出了“智慧型组织”的新概念[16]。

德鲁克常用的描述未来组织的词也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和“创新组织”。

温恒福认为教育组织不仅强调学习,更注重研究,并致力于创新,因此学习型组织不适合教育组织的发展目标,它引起的麻烦和成本比带来的效益要大得多[17]。

还有学者研究了学习型组织在政府管理领域中的内在局限性,认为学习型政府存在着被动学习、目标不明、学用脱离、成本高昂等弊端,需要从学习型政府走向研究型政府[18]。

美国学者保罗·莱特也指出,在公共部门组织管理中,关键是要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因为只有不断挑战主流思想,持续创新,才能促进公共利益[19]。

因此,现实是复杂的,没有哪一种组织可以确保成功,学习型组织也不例外。

它既不是唯一的人类组织发展的天堂,也不足以反映人们对现代组织发展的期望。

参考文献[1]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2] [美]迈克尔J·马奎特.创建学习型组织5要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J].中国人才.2003(3)[4] 邱昭良.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发展述评[5] 金鑫.高效管理的N种工具[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127-134[6] 李宏琳.学习型组织理论涵义的再认识及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3期[7] 卞君君.比尔·盖茨管理日志[M].中信出版社, 2009年9月第1版:258-259[8] [美]Watkins&Marsick.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aticChange[M].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Publishers,1993[9] 姜伟东,叶宏伟.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的学习力[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4):86-94[11] 云绍辉.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107[12] 李忠亮.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其创建探讨[J].成人高教学刊,2007年3月[13] 张声雄.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14] 张声雄.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95-111[15] [美]杰瑞·吉利,安·梅坎尼克.超越学习型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6] [芬]彭特·赛德马兰卡.智慧型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7] 温恒福.学习型组织理论反思与中国当代教育组织的发展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月[18] 杨宏山.从学习型政府走向研究型政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4月[19] 宋君卿,王鉴忠.主体性与组织的博弈及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5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