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日本战后经济荣衰思考

对日本战后经济荣衰思考

对日本战后经济荣衰的思考
【摘要】日本长期的汇率低估,贸易立国、科技立国国策,设备投资的强劲推动,使日本走上腾飞之路,但也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日元迅速升值和政策失误的双重打击,使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自此一蹶不振。

通过回顾这段经历,希望以史为鉴。

【关键词】日元升值设备投资资产泡沫外需型
一、日本成功的经验
1 治理通胀的成功
战后初期,战争的补偿等巨额的支出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恶性通胀由物资匮乏和滥发货币造成,而滥发货币又是源于巨额的财政赤字,通过印钞弥补赤字,货币供给疯狂增长,而赤字的漏洞无法填补,造成进一步的滥发,最终形成恶性通胀。

日本政府以非常手段控制经济,限制存款的提取、恢复生产提高供给、紧缩财政,5年内经济迅速恢复。

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此时日本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盈余,列岛改造热兴起,地价上涨,银根放松,经济过热。

石油的突然升值导致供给骤减,日本的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生产受到很大冲击。

失业上升,价格暴涨。

当局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抑制物价。

通过管制与石油有关产品,限制必需品的价格飞涨来抑制恐慌。

通过提息抑制投资,准备金政策限制贷款扩张。

货币供给增长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cpi回到合理水平。

通过产业升级,减少了高能耗的产业,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日本成为真正的低能耗国,核能、太阳能得到推广,
技术蓬勃创新,经济从负增长走向正增长。

2 贸易立国战略
日本在战后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战略,配合美国为日本制定的超低汇率,日元被低估了长达22年,是日本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条件。

同时日本的商品质量精湛,价格便宜,日系车和电子产品很快占据了欧美市场。

日本政府对外汇严格管制,扶植出口型企业,加入imf、gait等国际组织为本国企业打开方便之门。

日本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出口价格,时刻关注国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并适时作出调整。

3 设备投资
人们无一例外的将设备投资作为日本成功的关键因素。

设备投资的扩大,带动了生产的扩大,生产资料需求上涨,带动消费资料的消费上涨;设备投资促进了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相应扩大;设备投资增加了生产率促进了出口的扩大。

而经济高涨呼唤新的生产能力,需要新一轮的设备投资,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

二、日本失败的教训
在广场协议后日元开始升值,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的困境,政策趋向宽松,利率下调,货币供给增长,过剩的流动性涌入股市房市,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利率下降,信贷扩张,企业得到借款用于购买房地产。

日本土地供给有限,对房产刚性需求,还有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使几乎所有人认为土地只涨不跌,东京、大阪、
名古屋的地价上升了1.2倍,至89年,日本房地产总值高达2000兆日元,是gdp的五倍,美国房地产总值的四倍,仅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水平。

股价从12977点上涨到最高点38130点。

1985年至1990年间,日本企业轻易从股市获得巨额融资,企业普遍相互持股,实际上变成一损俱损的危险局面。

股市楼市的异常暴涨暗藏了危机的隐患。

日本政府在战后成功的将经济带出恶性通胀,在70年代又有惊无险的走出了石油危机的冲击,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成功,然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政府一系列的错误使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并且在萧条中越陷越深。

80年代后半叶,过剩的资金流人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堆高泡沫的价格。

80年代处于全球金融创新和放松管制的浪潮中。

日本实行了利率自由化,使银行在借贷方面的优势下降,银行为了使贷款找到出路,将贷款用于中小企业和不动产公司。

人们沉醉于购买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夏威夷的酒店高尔夫球场的喜悦中,全民开始头脑发热,参与投机。

日本政府在自由化的进程中没有及时应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疏于对金融机构放贷的监管,使贷款盲目扩张,没有指导好企业的投资,设备投资严重过剩,民众盲目借款用于炒股买房。

广场协议后,日元短时间升值了50%,对日本这来说,升值将导致出口大幅下降,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日本当局采取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减税配合五次调低贴现率,确实掀起了新的投资热潮,
可是消费没有跟上,更严重的是股价和地价不正常的飙升。

政府并没有付诸行动的紧迫感致使泡沫越吹越大。

1987年美国发生股灾,美国政府担心人们将美元资产兑换成日元资产流出美国,日本政府担心提息造成外资流入导致日元的进一步升值,于是延长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持续时间。

可在欧美各国为了应对通胀开始升息的时候,日本政府错过了调整的最有利的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了27
个月。

1989年5月,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加息,没有采取温和渐进的调控,到了12月,贴现率已上升至4.25%,1990年更是上升到6%,泡沫经济不堪重负终于崩溃。

日本政府低估了泡沫破裂的后果,等危机传导到实体领域才重视起来,而应对银行的不良债权,没有很好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等意识到不良债权不可收拾时,才注入资金,此时银行资产负债表已严重恶化,坏账剧增,预期进一步恶化,比危机刚爆发时注入了多得多的资金,但是效果甚微。

日本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新时代的来临”最后被证明为“非理性的破灭”,当局的货币政策的严重失误和银行在放松管制下盲目参与风险业务被认为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造成之后的日本经济积重难返。

日本银行在此期间受制于大藏省,不能灵活的调整货币政策也被指责为祸因。

日本银行在泡沫经济破灭后受到大藏省的限制减轻,央行的独立性增加,也许是长期萧条之后的唯一“收获”,日本仍在痛苦地摸索出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