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课题组长:课题成员:班级:导师:【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

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

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1.总体安排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 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 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 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总的来说,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 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

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

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 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

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

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

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2、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积极影响第一、岛国文化环境促进了日本的开放。

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前,外族从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外族移入的情况,长期安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日本人养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在他们的观念和感情中,异民族与日本民族有着鲜明的分界线,自然形成本民族的亲和感与凝聚力,同时形成对外民族“内外有别”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当今日本企业团结对外竞争的集团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成为日本乐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文化,包括敌对国家的先进文化的心理基石。

所以传统日本文化是兼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并存性,是一种开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复和体。

当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总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第二、轻思辩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与有效吸收消化外来先进文化成果。

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是重现实、重实用、重实践,日本可以称为世界先进文化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在近现代,日本人成功地吸收和消化了欧洲近现代科学技术,而且极迅速,极有成效。

第三、日本教育体制是普及型教育体制。

江户时代的教育体制,已初显义务教育的雏形,明治维新初年的全民义务教育就是以此为基础。

二战后,日本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并免费为小学生和初中生提供餐点和教科书,1947 年日本政府把义务教育增加了三年,每年要拨出国民生产总值的6% 作为教育经费。

这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为改善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政府重视培养人才,教育先行,并且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 ,就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

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3、较协调的经济体制和政府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的影响第一、较协调的经济体制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

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

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官、企三方结合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

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

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能够通过。

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

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二)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

如通产省内设有100 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 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三)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团体的作用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

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协调只反映在共同对外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变得更加激化和深入。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行政指导作用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融资、设立政府金融机构、开办国营和半国营事业,掌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同时利用经济计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投资政策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

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国家政府侧重于反危机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总需求来刺激或 1 抑制经济发展。

日本则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在此基础上较多地刺激社会总供给能力的发展、出口的增加。

另外,日本政府还利用行政指导的方法参与社会经济管理。

行政指导与审议会制度往往有联系。

它随时进行,能够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具体环节之中,非常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五)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日本大企业多数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对企业职工工资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奖金制度相结合,按照企业而不是按行业组织工会;把企业看成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有风险,全体从业人员共同承担,宁可减少工资也不轻易裁员;企业采用职务晋升、调转工作来保持领导干部的勤奋廉洁,利用奖金等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劳资关系比欧美国家协调,从业人员往往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由于日本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协调色彩,以至于有人将其概括为“协调型经济体制”或“协调型经济模式”。

战后近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日本的这种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

当然,日本经济的超常高速增长还有很多原因,如长期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巧妙加以利用和发展,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日元汇率长期偏低对日本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分工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长期限制证券交易事业的发展,抑制金融投机以及日本民族的忍辱负重、勤奋耐劳精神等等。

4、、“科技立国”的新战略1984年11月底,日本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决策机构–––科学技术会议向中曾根首相呈交了一份报告,题为“关于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立足于长期展望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对策”。

这是日本科技界对高科技竞争作出的第一个反应。

报告提出了今后10年内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

这期间,重点是加强7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即新材料和新元件、信息与电子技术、生命科学、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地球科学等。

要求日本国立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重点,从应用技术逐步向基础科学方面转移,从“科技模仿”向“科技创造”转移。

日本经济的“科技立国”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80年代以来,日本在传统工业技术和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取得领先地位的情况下,又加强了空间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科技投入,日本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1993年达743.82亿美元,占GDP的2.44%,1995年达到GDP的3%,1996年又比上年度增加了10.8%。

总之,“科技立国”是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期结束后,最重大的战略调整。

5、战略结构的调整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结束之后,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除从“贸易立国”向“科技立国”转变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转变。

一是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二是由“磨擦型”向“协调型”转变。

由于日本的个人消费占国民经济总值的比率一直比较低,且在80年代初又呈下降趋势,低水平的消费需求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