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思考: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的视角

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思考: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的视角

80January 2018 /广东经济【内容摘要】科技创新既是世界城市力的核心,也是世界城市影响力和控制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世界商贸中心创建国际创新枢纽,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使然,也是广州承担国家责任之所在。

国际创新枢纽是全球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的产生中心以及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性节点,对全球创新活动和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具有相对突出的优越条件与雄厚的现实基础,但科技创新能力相对偏弱仍是其主要瓶颈。

广州要实现全球国际创新枢纽的战略定位,必须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深度融合,实现三地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辐射,增强广州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广州;国际创新枢纽;粤港澳;科技合作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思考:基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的视角许长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一、文献与基本理论“国际创新枢纽(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Hub)”也被称之为“国际创新中心”。

国际上对这一个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与国际创新枢纽相似的另一组概念是 “世界科技中心(World Technology Center)” “世界科学中心(World Science Center)”等,其强调的主体是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世界科技中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科技创新枢纽是城市功能高端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活动正逐步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一场以科学研究业崛起为标志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到来,社会正进入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科业社会。

国际上美国《在线》杂志(2000)率先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至少需要满足如下四个条件——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有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城市能提供专业技术和带来经济稳定的企业及跨国公司、人们具有创办风险企业的积极性、风险资本获得的可能性”。

[1]。

黄鲁成(2004)提出“国际研发中心”的概念,认为“国际研发中心”就是国际研发资源和活动聚集区域,该区域聚集了大量高成长公司,能克服周边资源匮乏困境,提供技术人才和科技信息服务,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2]综上,本研究认为国际创新枢纽是科技资源密集、创新活动集中、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广泛、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深远的区域和城市,它是全球新知识、新技能和新产品产生中心及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中心和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性节点,对全球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聚集力、影响力、控制力与辐射力。

国际创新枢纽具有创新型、聚集性、辐射性、系统性、成长性、开放性等特征。

创新性体现出创新枢纽全球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产生中心的特征;聚集性表现为其吸引着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本及其成果产业化的配套资源;辐射性意味着创新枢纽将产生巨大的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辐射并带动区域区经济增长;系统性表现为创新枢纽是一个具有众多空间资源积聚、不同创新主体有机融合,共同形成一个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创新系统;成长性表明它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过程;开放性体现为创新枢纽的创新资源不但来自城市内部的大学、科研院所,而且来自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

国际创新枢纽引领着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发挥着科学研究、技术变革、产业驱动和文化创新等诸多功能。

国际创新枢纽往往聚集着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同时聚集着大量的科技型企业、跨国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和金融企业,他们共同创造着新知识、新技术,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着世界产业的变革发展。

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使用不断地驱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国际创新枢纽建设需要引擎企业、世界一流大学、风险投资、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政府调控能力、生活环境等多要素的组合,它们共同推动着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二、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的要素禀赋与挑战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具有独特的禀赋要素,这主要表现为人口素质、商贸机遇、战略定位、科教资源、经济实力、政策支持和创业文化等几方面。

从人口素质与人口流入红利来看,广州市“每十万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数”指标展现出非凡实力,每十万人口高校平均在校生数突破万人,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从商贸中心与发展机遇来看,广州自开埠以来就是中国的商业贸易中心,展现出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精神。

开放、包容、创新的广州给予了每位创业者施展才华的机会,广州综合实力2016、2017年连续两年位居中国“机遇之城”榜首。

从教育与科技资源来看,广州市华南科教中心,具有华南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拥有全省2/3的普通高校、70%以上的科技人员、97%的国家重点学科及绝大多数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广州不仅聚集了众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以思科公司、微软公司、香港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国际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机构先后进驻广州,为广州科技创新提供了新鲜力量和强大的发展后劲。

从经济实力与产业体系来看,广州经济实力雄厚,连续28年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广州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从政策优势来看,广州具有自贸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基本表征为:广州科技创新体系应该具备突出的国际科技资源凝聚力、卓越的资源整合力、强劲的国际科技辐射力、不可替代的国际科技创新网络节点。

广州打造国际创新枢纽具有雄厚的基础,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第一,广州产业创新资源/ January 201881广东经济学术ACADEMIC积聚度高,但转化能力及辐射效应偏弱。

与国内外其它城市产业创新的先进水平相比,广州仍然存在突出的短板: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偏弱,科技产出率及成果转化率偏低,产学研融合度亟待提高;广州传统商贸文化注重短期收益、偏于风险规避的特质与新兴产业创新文化不相适应,不少企业往往满足于商业及加工贸易的“短平快”,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创新的辐射效应偏弱,对区域产业资源整合不足而同构有余,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特别是广州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偏弱,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第二,广州高等教育规模大,但高等教育整体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广州高等机构位居全国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落后于北京和上海。

第三,国内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凸显。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以及深圳市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各城市之间为了获取更好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彼此之间的竞争显得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广州建设国际创新枢纽具有相对突出的优越条件与雄厚的现实基础,但仍然面临国内外城市的巨大竞争压力。

粤港澳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补性强,具有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优良传统。

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粤港澳大湾区聚集着众多的高水平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深度合作是广州国际创新枢纽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广州国际创新枢纽建设的战略与路径选择广州打造国际创新枢纽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但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的科技合作无疑是重要推力和支持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合作必须克服上述三方面的现实障碍,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包括增长、联盟、整合、特色、信息化战略等在内的湾区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力提升战略,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力、科技创新要素的整合力、科技创新成果的辐射力三大能力建设,助力广州国际创新枢纽地位的实现。

——增长战略。

增长战略旨在扩大广东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水平大学实力,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基础和水平。

首先, “双高”对接“双一流”,增强广东高水平大学科技创新实力。

广州优质科技资源不足的突出表现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绝对量少,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长期供给不足。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战略转型之际,广州应抓住国家实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争取获得国家的更多支持。

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和支持力度,努力建设广州地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另一方面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建设中,广州要着眼于把“双高”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对接起来,建立起与广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努力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早日建成“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与此同时,广州应积极谋划高校分类化、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争创一流的高等教育顶层设计,打造更多的高水平大学。

充分利用南沙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与国际及港澳高校合作,建设1-2所国际合作世界一流大学。

充分发挥白云空港试验区和南沙自由贸易区政策优势,整合广州现有高校资源,筹建广州民航大学、广州海事大学、广州交通大学,为广州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航运枢纽和交通枢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促进广州国际航空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发展。

适时启动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职院校。

82January 2018 / 广东经济——联盟战略。

建立粤港澳高等教育联盟和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力。

我国高等教育从“211”工程到“985”工程、“2011计划”,再到酝酿中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路径表明,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策略已经从单维的以高等院校个体为单位的布点式投入,转向对多维的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体或合作创新团队为单位的网络布局式投入。

其目的是要加快高等教育创新方式的转变,积聚和培养拔尖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通过高等教育联盟可以达到资源分享与共建,为学生与教职员提供更多的生活与学术选项,促进成员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经营等多方面的发展,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区域高等教育联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在国际,如美国的存在与发展已近有近百年的历史。

从其类型上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近邻性而形成的区域高等教育联盟,它是一种区域高校联合体形态,具有自己的职责运营架构,但又与成员学校保持相对距离的独立法人实体;另一类是跨洲或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联盟,它是按照学术能级对等原则,经过筛选和吸收学校加入而形成的高校联合体形态,如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