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房技术与原理

暗房技术与原理

暗房技术与原理一、暗房的设置要进行摄影的后期加工,暗房是必不可少的。

暗房的设置要科学,不要贪大求全,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来定。

通常暗房所需的器具有:放大机、印相箱、显影盘、显影谈、安全灯、黑口袋、温度计、竹夹子、量杯和裁刀等。

有了必要的工具,再就需要一间暗房了,暗房的建设,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 (l)全黑暗房应该完全黑暗,与室外光线隔绝,如有漏光的孔隙必须堵严。

简单的方法是在窗玻璃上贴上黑纸,然后再拉上黑窗帘。

暗房的内墙最好涂成浅绿色或奶油色。

(2)通风防潮暗房内既要干操,又要空气流通,所以要安置通风换气设备,这些设备必须安装在暗房的墙壁上方或天花板上,呈曲折的排气孔道,这样既不漏光,又使空气对流。

良好的通风环境,能避免感光材料受潮而损坏。

每次工作完毕,要清除剩余药液和积水,并打开通风设备及门窗.排除室内湿气。

(3)安全既要保证灯光安全,印放黑白照片的安全灯以巧瓦的红色灯泡为宜;又要保证用电安全,暗室光线黑暗,用电设备较多,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符合安全用电标准,并且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

(4)防尘灰尘是冲洗感光材料的大敌,因而必须保持暗房的清洁(5)避震暗房最好不要紧靠公路、铁路和机房等处,震动、喧闹等干扰对印放工作影响很大,会使照片影像变虚。

(6)水源充足暗房需大量用水和排水,上一F水道必须畅通。

(7)出人方便暗房的进出口,可采取弯曲进门或双重门,门内应装弹簧锁.以免工作时有人闯人。

二、底片的质纽底片的质量有好有坏,所产生的质量问题可能是“拍摄曝光”时产生的,也可能是“冲洗显影”时发生的。

它们两者的关系都很密切,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学会纠正它。

判别底片质量的依据,主要是看底片的密度和反差。

1.密度黑白胶片上的乳剂层是含有卤化银的顺粒,它受光线照射以后得到“潜影”,要经过冲洗显影,把潜影部分还原成黑色的金属银粒。

密度是指胶片经过冲洗显影后底片上积累的银粒多少而言。

胶片上感受光线多的部位,显影后积累的银粒就多了,形成了黑的区域,这个部分是底片上密度大的部位,它能够通过的光线数量少。

胶片上感受光线少的部位,显影后积累的银粒也少了,成为较透明的区域,这部分便是底片上密度小的部位,它能够通过较多的光线。

一张底片中最大密度部位到最小密度部位称作密度范围,底片上的影像就是各种不同大小密度的银粒积累所形成的。

观察底片的密度是否正常,要从整体去看。

密度大的底片,是指整张底片看上去都很黑,都接近不透明程度,尽管在底片上还能看出形成影像的不同密度,但它的最小密度部分还是积累了较多的银粒。

密度小的底片,同上面所讲的恰恰相反,从整张底片看上去都比较透明,虽然仍有一些影像,但是,它最大密度部位所积累的银粒也不多。

密度正常的底片,应该是最大密度部位的密度并不太大,而总体看上去它的密度也不很小,这种底片如果仔细去观察,它有一系列大小不同密度组成的各种层次,能充分表现影像中各个细节部位。

密度过大或密度过小的底片,往往是山于拍摄时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冲洗时显影过度或显影不足的缘故,或者既有曝光过度或不足,也有显影过度或不足所引起的。

因此,要先检查拍摄曝光上是否正确,然后再看冲洗显影上有什么问题。

密度大的底片往往颗粒会粗一些。

显影过度所引起密度大的底片的颗粒会更粗。

密度小的底片是缺乏画面上暗部层次的,它到底是曝光不足还是显影不足所引起,则要看底片的“反差”了。

2.反差反差是指底片的密度差。

用密度计去侧定底片的最大密度部位和最小密度部位以后,能看出它的密度范围,并可求出它的密度差。

密度差大的底片反差强,密度差小的底片反差弱。

如果用眼睛去观察判断底片的反差,是从感觉上去看底片的密度范围差距大小来决定底片反差的强弱。

底片反差的强弱同拍摄的景物、拍摄时的曝光和显影程度都有密切的关系。

有些景物颜色浅淡,同周围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在晴天下拍摄,反差肯定是很强烈的,所得到的底片反差也较强。

如果在阴天、雨天或有雾气的环境中拍摄,景物的反差就不会强,所得到的底片反差也是较弱的。

曝光不足,底片上得不到高密度的部位,反差必然较弱。

如曝光过度很严重,低密度部位的密度也增大,因而缩短了同高密度部位的差距,底片上的反差也降低了。

底片反差同显影程度的关系也很密切。

如果增加显影时间会增加底片反差;相反,减少显影时间时却会降低反差。

如果把拍摄曝光和显影控制相互配合起来,对曝光不足的胶片,适当增加显影时间会提高一些反差;而对曝光过度的胶片,酌情减少显影时间,也会降低一些反差。

一张正常反差的底片,应该是从最黑的暗影中最深的影调直到高光中最明亮的影调,以及其中一些中间影调,都能得到丰富的表达,这种底片需要有正确的曝光和正确的显影。

三、显影液的配制与配方1.显影液配方显影液主要由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等四大类药物组成。

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配比所组成的显影液对显影程度会有很大影响,例如,一般底片的冲洗显影要求达到密度正常、反差适中,可选用普通微粒显影液。

有时为了要制作放大更大幅的照片,要求底片的颗粒更细微,那就要配制超微粒显影液。

当然,在特殊需要时.也可能选择低反差或高反差效果的显影液供暗房技法上使用,还有在高温的情况下冲洗胶片也要有适合的配方。

因此,在冲洗显影前,先要按照不同要求去选择显影液配方。

(l)普通微粒显影液D76 D76显影液配方(表6一l)是美国柯达公司在1927年发表的,到现在已有70余年历史。

它仍被认为是冲洗底片的标准显影液,别的配方都是与U76配方相比较来说明的。

光少的暗影部分可以产生较多的层次,而强光部分则不能形成高密度,显影效果反差偏弱,影像趋于柔和。

几奴尼则不同,它在显影初期显影速度缓慢,当出影以后则密度增长很快,特别是强光部分能够得到较大的反差和密度。

因此,它们在D76配方中的配比能够得到适中的底片反差。

如果要底片反差更弱一些,那就要减少几奴尼同米叶尔的比例,甚至只单独使用米吐尔一种显影剂(表6一2)。

它能抑止强光部的密度,促进阴影部的显影;显影过度也不会使强光部的密度过大。

适用反差较大景物的冲洗,对闪光摄影的冲洗也十分适宜,尤其是一卷胶卷既有闪光摄影教程又有自然光拍摄的情况更合适。

2.显影液的组成成分从上面介绍的几种主要配方来看,不同的药品特性和配比都会影响到显影程度,而使底片获得不同的密度和反差,为了进一步熟悉它的变化规律,再将显影液的组成成分作一简要介绍。

(l)显影剂在黑白显影液中使用的显影剂有米吐尔、几奴尼和菲尼酮等3种。

米吐尔和几奴尼在用量上比例不同会影响底片的反差,在负片显影液配方中单独使用米吐尔或米吐尔的用量比例少于几奴尼时,所得的底片反差弱。

反之,单独使用几奴尼或者几奴尼的用量比例大于米吐尔时,所得的底片反差较强。

菲尼酮的作用与米吐尔基本相同。

(2)保护剂保护剂通常都是使用亚硫酸钠。

它在冲洗负片的配方中,有时会身兼数职。

除用作保护剂外,也因它能溶解银盐而得到微粒效果,也有以其弱碱性起显影的促进作用。

(3)促进剂促进剂都是碱性物质。

因为一般显影剂都必须在碱性溶液中才起显影作用。

在冲洗负片的配方中,大多都采用弱碱性药物,如:亚硫酸钠、硼砂、偏硼酸钠等。

用这些促进剂配制的显影液,它的pH值都不超过10。

它的显影特点是显影速度慢,显影时间长,所得到底片的密度和反差都适中。

(4)抑制剂在一般负片显影液中抑制剂是可以不加或少加的,只有在显影活力较强烈的高反差配方中使用。

因为显影活力强的显影液容易产生严重的显影灰雾,加人抑制剂后可抑制显影灰雾的产生,通常使用的有澳化钾和苯骄三氮哇(#1防灰剂)等。

抑制剂在加大用量以后会使显影速度略有减慢,同时也因阴影部分受到抑制的影响,使底片的反差略大些。

3.显影液的配制配制显影液是在耐腐蚀的容器中进行的,在容器中注人一定数量的水,将药品逐一溶解,加水至所需要的总量,然后储存起来以备使用。

显影液配方上列出了所需药品的名称和数量(以重量为单位),按照现成的配方配制显影液并不困难,但是有了好的配方并不一定能合成良好的药液,因为配制溶液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技术性问题。

(l)药品新购置的药品应当是合格的,可是有时发现某些药品纯度不够或含有杂质,所以在使用时应当进行化验,以保证药液性能稳定。

药品搁置日久,可能由于使用和保存不善而发生氧化或潮解,导致性能衰退以至变质。

因此,在配制前,要对所用药品进行检查。

有的药品(如亚硫酸钠)分为无水品和含有结晶水的两种,它们的用量不同,配液时要注意用的是哪一种。

然后,根据配方将所需药品按规定称量好,依次溶于水中。

(2)用水配制显影液最好用蒸馏水,如用自来水或天然水,需煮沸10分钟后让其自然冷却,去除杂质再用。

加药品时的水温要控制在50℃左右,水温高了会加速药品氧化而降低药力直至失效;水温低了药品溶解慢,甚至难以彻底溶解而降低药力。

水量应先取药液量的四分之三,待加完药品后再加至规定药液量。

(3)溶解溶解药品时,应按配方所列顺序,逐一放入水中。

一般次序是显影剂一亚硫酸钠一碱和其他物质,不要随意颠倒或同时溶人,以免氧化变质。

要等前一种药品完全溶解后再加人第二种药品,同时可用玻璃棒适当搅拌,以加快药品的溶解速度。

(4)过滤和保存显影液配成后,应当是清沽透明的,有时溶液中难免含有尘粒、屑末等杂质,这可能是由于药品欠纯净、用具不清洁、风沙侵袭造成的。

这些杂质粘在胶片上,就会造成斑花现象,因此必须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然后将洁净的药液注人棕色玻璃瓶中或者耐腐蚀、不透光的其他容器内,储存起来,以备使用。

为防止氧化,要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

还要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引起药液性能的变化;温度过低,就会有结晶析出,使浓度降低。

配好的显影液不宜立即使用,宜隔天使用。

实验证明,显影液在配制后24小时后的药力才达到最佳状态。

四、显影方法显影的方法和用具是多种多样的,处理少量胶片时多采用盘中显影和罐中显影,冲洗大量胶片则用槽箱等显影。

1.浅盘显影这种显影方法是在全黑的暗室内进行的,备有一只很弱的绿色安全灯,以便在显影过程中随时观察影像形成的情况。

用来显影的盘子最好是塑料的或搪瓷的,表面要光滑,以免擦伤胶片。

准备3只盘子,分别注人显影液、停显液、定影液。

依次放好后,调整药液的温度使之保持在19℃左右,然后关闭室内灯光,即可开始显影,见图6一1。

显影时,将胶片浸人显影液中,涂有乳剂层的一面向上让药液漫过它的表面,在全部显影过程中,应不断地轻轻移动胶片,使溶液在其表面上自由流动,以保证显影均匀一致。

显影长条卷片,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用竹夹钳住卷片的两端,作上下或左右移动;另一种是直接用手操作,在药液中反复倒片。

后一种方法较省力,胶片与空在一定的温度下,盘中显影的时间比罐中显影要短一些。

在显影结束前两三分钟,就可以开始观察胶片影像生成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