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英语、汉语多种语言比较研究【摘要】各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日语教学中,利用语言比较研究,把汉语、英语的语言规律与日语进行比较研究,把语言教学推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汉语英语比较研究日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51-02多种语言比较研究,即日语和汉语,日语、英语和汉语的比较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为了深入研究各种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探索语言的内部规律,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将语言工作推向更高层次,更好地解决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一、语法教学中多种语言的“比较研究”1.讲日语的助词和助动词可以确定句子成分时,可以先讲:汉语是靠词序来确定句子成分的。
例如:“谁读书?”“我读书。
”这两句话“谁”和“我”位于句首,都是主语。
“读”是谓语,紧跟在主语之后。
“书”是“读”的对象,它是宾语,位于谓语之后。
英语也是这样,如:who reads a book。
语序和汉语相同,句子成分也一样只是主语为单数第三人称的时侯,要在谓语动词的词尾加一个“s”。
日语和上述两种语言都不一样,它既不靠词序,又不靠“格”的变化,而是靠助动词或助词来确定句子成分。
日语把上面两句だれが本をよむか。
私が本をよむ。
格助词“が”接在代词“私”的后面,作谓语动词“よむ”的连用修饰语,也有人把它叫作宾语。
2.日语句子里经常略去主语或主题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可以与英语进行比较。
英语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一般说来在句子中是不可少的成分,有人把它叫主要成分。
说话、造句时都不能把其中的任何一个略去,否则就无法表达了。
日语则不然,例如:私は本をよむ。
(我读书。
)彼は本をよむ。
(他读书。
)不论主语是单数第一人称,还是单数第三人称,谓语全都用“よむ”。
日语的谓语动词并不随着人称去变化。
亦即,在语法结构上,日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并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即或不提出主语或主题,句子的意思也能表达清楚的时候,经常略去主语或主题。
(例如英语说:he is not a teacher. he is a student.)(他不是教师,他是学生。
)把这两句话译成日语则为:彼は先生ではありません。
学生だ。
第二句把主语略去只有谓语。
英语就不能把第二句的主语“he”略去,这是因为英语的主语一变,连系动词“be”的形式也要随之而改变,要是略去主语,就无法确定使用连系动词“am”,“are”“is”当中的哪一个了。
这样一来也就不能说话或造句了。
如果我们对所教的目标语言,有系统、详细的认识,而且对我们自己国家的语言,称之谓母语也有系统详细的认识,那么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对那些两国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就少讲一些。
比如,在日语的词汇教学中,对日汉语言里同形同义的那些词汇,我们就不必多作解释,只要教会读法就可以了。
然而,日语副词就不一样,同一汉语意义的日语副词有好几种表达法,究竟用哪一种更切语义,学生一时难以掌握,这是两国语言中的差异,甚至对立造成的。
那么我们就通过大量例句,进行分析对比,重点讲解,让学生真正领会。
另外,母语中没有的项目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外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
比如日语中授受关系的表达形式汉语中是没有的。
汉语的“给”译成日语有许多种讲法。
倘若我们从社会的等级、家族的辈分、尊卑关系、动作的方向等多方位地进行日汉语的对比,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日本语言的这个独特性质,学生就显示出很大的兴趣,掌握起来也就不困难了。
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还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中容易犯错。
这是由于母语有一种干扰作用。
日汉语言的对比研究可以事先把这种差异告诉学生,从而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如汉语的“今天天气很冷”,用日语表达时要把“天气”两字去掉;汉语讲“雨很大”、“风很大”,用日语表达时不能用“大”这个形容词,否则就会犯错误。
这种预防产生错误的措施在语言教学法中称之谓错误预防(error prevention)。
日汉语对比研究在日语教学中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二、“翻译课”也可以结合”比较研究”进行教学1.讲“日语的被动式译法”可以从被动式的构成方面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
各种语言的被动句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日语的被动句是以动词的被动式作谓语:以动作的受动者作主语,以动作的施动者作补语,这个补语是用“に”“から”“によって”来表示的。
例如:猫が鼠を食う。
(猫吃老鼠。
)——主动句鼠が猫に食われた。
(老鼠被猫吃了。
)——被动句英语被动句的构成方法,也是以动作的受动者为主语;用动词的被动态作谓语;动作的施动者则用“by”引入的短语来表示。
如:the cup was broken by him.(这个杯子被打碎了。
)——被动句俄语的被动句也是这样。
用被动句作谓语;动作的受动者变成主语;动作的施动者要用第五格来表示。
被动句的谓语,日语用“被动式”表示;英语用“动词的被动语态”表示。
但是汉语无词形变化,被动句的谓语没有特定的形式。
日语、英语、汉语被动句的主语都是动作的受动者,这一点是共同的。
2.讲“形式名词的译法”可以结合“对照其他语言”的方法进行说明。
日语里的こと,もの,の,という,はず,まま,とおり等有时在句中没有或缺少实质意义,只在形式上使用它们。
这样的名词叫做形式体言。
形式名词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
例如:“何かことがあったら呼んでください。
”(有事就叫我吧。
)这句话里的“と”是实质名词。
かくことができる。
(会写。
)这句话里,“こと”就是形式名词。
英语的从属连接词“that”可引出主语从句或宾语从句。
如:⑴that he will succeed is certain.(彼の成功するのはたしかだ。
)⑵i hear that it will be abolished next year.(来年からそれははいしになるとのことだ。
)上面两句话里的“that”是从属连接词,把它加在陈述句的前面,使该句起主语从句或宾语从句的作用,它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在“只起语法作用,无词汇意义”这方面,与日语的形式名词有相似之处。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进一步了解日语形式名词的特点和用法。
在翻译形式名词时不能拘泥于原来的词义,当然对那些增添某种意义的形式名词,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3.讲“连体修饰语的译法”可以同其他语言进行对比。
例如:日语连体修饰语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它位于被修饰语之前,汉语的定语也位于被修饰语之前。
英语则不然,有些定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后,如:a good boy; an interesting book。
也可有大量由of, in, from, with等引起的介词短语作定语时都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如:a book of little value(没有什么价值的书);a walk in the evening(夜间散步)。
日语连体修饰语没有上述那种复杂现象,因此在日语汉译时很容易把连体修饰语辨认出来。
至于用一个句子充当连体修饰语时,也很容易把它们认出来,因为都位于被修饰语之前,并且该句的谓语一定是用言或某些助动词的连体形。
也就是说,动词、形容词和某些助动词原形的后面不是句号,而是后续一个体言的时候,前面的句子是连体修饰语。
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各种语言表达定语从句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对我们如何透彻地理解原文,顺利地进行翻译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this is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日语译文:これは昨日私がかった本です。
汉语译文:这是我昨天买的书。
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相同,修饰语都在被修饰语之前。
英语的定语从句则位于被修饰语之后。
上课中学生经常向我提问,问及日语谚语、流行语及惯用语的汉译问题。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所以学生翻译谚语、流行语时,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
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
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
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谚语、流行语翻译时,文化处理尤为重要。
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从而掌握中日两国谚语、流行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如何准确、恰当地运用谚语、流行语。
小の虫を殺して大の虫生かす/杀小虫,留大虫。
柳の下にいつも泥鰌はない/柳林下不是总有泥鳅。
地獄の沙汰も金次第/阴间的裁判也凭钱。
这种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翻译会使译入语的读者懵懂,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分别译作:“舍车马、保将帅”,“守株待兔”,“有钱能使鬼推磨”才可使译入语的读者一目了然。
日语中有很多带“族”的流行语,例如:“くれない族”意思是“丈夫不管我”、“丈夫不理我”、“孩子不听我的话”、“婆婆不和我好好相处”。
若译成“叫苦婆姨”、“苦咪婆姨”则更富于汉语色彩。
“窓際族”:(指离开工作第一线,在窗边办公桌读书、看报打发日子的快退休的老年职员)应译成“窗边老生”、“窗边老闲人”。
“社用族”指公司吃喝虫。
“クリスタル族”指奶油小生,“ながら族”指一心二用派。
“お宅族”指动漫、电脑狂。
“人事族”人事霸王等等。
“村八分”(指被排挤出去,被排除圈外的人)应译为“讨人嫌”、“人见人烦”。
每个国家的谚语、流行语都有其文化因素和时代背景,文化处理不当,必然带来是懂非懂的译文。
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忽视文化因素,导致貌合神离式的译文,很难准确把握其真正的含义。
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从而掌握中日两国谚语、流行语的特点和翻译方法以及如何准确、恰当地运用谚语、流行语。
中日两国谚语、流行语对比分析;两国谚语、流行语各自的特性;两国谚语、流行语各自隐含的文化因素和时代背景。
比喻是修辞的一种。
日语惯用句汉译时,经常用到这种比喻形式。
各种语言所用的“喻体”是一个言语世界中人们熟悉、易懂、能够接受的事物,是在长期的言语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历史色彩、地域色彩。
因此,惯用句汉译时,要处理好这种关系。
比如,日语把“花钱大手大脚”比喻成“お金を湯水のように使う”。
“汤”这个喻体正是产生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
与此相对,汉语却习惯把“花钱大手大脚”比喻为“挥金如土”。
“土”成为喻体,当然与中国大陆幅员辽阔有关。
汉语用“像煮饺子似的”比喻人多;日语则用“芋を洗うよう”(像洗地瓜一样一个挨一个)作比喻。
这几个喻体可以说都是来自各自的饮食文化,是各自民族熟悉、易懂、能够让各自的民族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