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背景资料)1.传说中黄帝与蚩尤、炎帝的主要战争,及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来历黄帝、炎帝、蚩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从我国若干远古神话传说看,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最初的活动中心在现在河南省新郑一带,后来发展到河北和陕西地区。
炎帝部落最初活动在黄河上游的姜水一带。
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有的说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也有说在南方,总的来说是在东南方。
黄帝所处的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和氏族、部落和部落之间战争非常频繁。
黄帝、炎帝和蚩尤的几次大战,就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史实。
传说黄帝、蚩尤、炎帝间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战争。
神话中说,开始和蚩尤战争的是炎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共工氏。
由于蚩尤向西发展,夺取了共工氏的土地,双方发生利益冲突,爆发了激烈战争。
《逸周书》描写这场战争说:“蚩尤乃逐帝(指共工),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涿鹿在今天河北涿鹿东南,“阿”是山麓的意思,即今太行山东侧。
“九隅”是九州、九土的意思。
大意是说共工九个氏族的土地全被蚩尤部落占领了。
炎帝部落觉得自己的部落受到欺负,就向黄帝部落求救,黄、炎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
于是发生了第二次更为激烈的大战。
第二次战争以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为主战的双方,地点仍在涿鹿。
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涿鹿大战,大概这是我国上古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了。
据古代神话传说,这场恶战十分激烈。
蚩尤是东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战的首领,《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大概是披着兽皮或是身上画着野兽的图纹,用铜作兵器或护身盔甲,反正是有非凡的作战能力,《述异记》还说蚩尤有“兄弟七十二人”,个个强悍能战,大约这是蚩尤部落的七十二个氏族。
《中华古今注》还说蚩尤“造立刀戟兵杖大驽”,大驽即弓箭,说明他们的武器众多而精良。
这些都是黄帝部落所不及的。
正因为如此,黄帝和炎帝的联盟开始打了几次败仗。
有一次,双方正在原野上酣战时,忽然天上起了大雾,黄帝和他的部落被围困在雾中心,手持铜兵器的蚩尤部落却大显身手,左砍右杀,黄帝部众损失很大。
后来亏黄帝部落里的大臣风后造出了指南车,辨别了方向,黄帝部落才逃出重围(《太平御览》引《志林》)。
黄帝和蚩尤部落的最后一次决定性战役打得最为激烈。
双方动员了全部兵力,蚩尤还请来了北方有名的巨人夸父(即“夸父追日”的夸父)部族来帮忙。
战役开始,黄帝敌不过善战能跑的夸父族和蚩尤的联盟,因此败退了五十里。
后来,黄帝运用了巧妙的兵法,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才转败为胜。
夸父被杀死,蚩尤逃跑,黄帝紧追不舍,终于在山西地区捉住了蚩尤。
黄帝斩下了蚩尤的头,肢解了他的尸体。
所以至今山西还有个解县,据说是肢解蚩尤的地方,而解县附近的盐池,则据说是蚩尤的血聚成的(《路史后记》、《梦溪笔谈》)。
上述当然都是无稽的神话,但反映了这次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战争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
历史记载说,蚩尤战败不久,黄、炎的联盟也破裂。
这是因为“炎帝欲侵凌诸侯”,争夺盟主的缘故。
结果,许多部落都站到黄帝一边,联合起来向炎帝进攻。
《史记》记载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阪泉在现在河北怀来县。
三次战争后,黄帝部落得到了大发展,又向南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了许多部落,所谓“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
在这过程中,炎帝部落终于和黄帝部落结成了永久性的联盟。
炎、黄联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地区,东一直到海,南到长江流域,西至甘肃,北抵山西河北北部,基本上控制了整个中原地区,初定了中国的规模。
后来人们把合并后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统称为华夏族。
华夏族后来又发展为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都把自己当作炎黄的子孙。
我国古书中对我们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有许多美好的传说。
比如,说炎帝教给人们耕耘,教给人们“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潜夫论》)。
黄帝留给后人的遗惠就更多,有说他创制了车和船(《汉书》),有说他发明了煮饭的锅和甑(《古史考》)又说他教人民盖房屋以避风雨(《新语》),他还叫臣下苍颉创造了文字,叫伶伦制作了音乐,叫岐伯写出了医书,还叫自己的妻子嫘祖教人民养蚕缫丝。
上述这些记载无疑是把炎帝和黄帝神化了,但是也表明了炎黄子孙们对祖先的爱戴和尊敬。
2.尧舜禅让传说尧选拔舜做继任人,是通过选贤任能的原则选拔的。
尧,号陶唐氏,帝喾之子,黄帝后裔,建唐国,都平阳(山西临汾),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称“帝尧”。
据说尧16岁即位,在位70年,有心让四岳替代自己,对四岳说:你能顺应天命用事,可入处我位。
四岳认为自己不够条件,如替代尧,有辱帝位。
于是尧在所有贵戚、疏远、隐匿者中间选拔继任人。
大家说民间有个光棍叫虞舜的人可以。
四岳介绍了舜能以孝道处理父母兄弟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尧表示可以试试看。
在以后的三年中,尧经种种试验,认为舜确实好,让他摄行政事。
这时,舜把“四凶族”首领的罪行报告给尧,在尧同意下,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以惩戒做坏事的人。
从此,天下人都服了。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所以就把天下授给舜去治理。
尧死后,舜为让位于尧子丹朱,自己迁居到都城南边。
然而,诸侯不朝拜丹朱而朝拜舜,打官司的不找丹朱而找舜,人们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在此情况下,舜接替了尧的职位,称“帝舜”。
舜,号有虞氏,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出身于低微的庶人。
舜继尧位后,通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进行了改革。
他任用高阳氏才子“八恺”管教化、高辛氏“八元”管土地、商朝始祖契管人民、皋陶作刑、禹治洪水等等,使部落联盟出现了新气象。
舜61岁代尧,在位39年。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所以在征询部落酋长们的意见后,让禹摄行政事。
舜死后,禹也让位于舜子商均,然而诸侯都归服于禹,这样禹就继承了舜的“帝位”。
尧、舜弹让,古代有不同的传说。
有的传说讲“舜囚尧”,不让尧与其子丹朱见面。
有的又说,舜凭借实力“南面而立,尧率诸侯北面而朝”,尧向舜屈服,舜夺得了“帝位”。
而禹替代舜则是“禹逼舜”的产物等等。
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部落联盟首领还没有国王的权威,所以在选择继任人时,要征询部落酋长意见,按才干、贡献和各部落实力大小等等因素来选拔。
3.司母戊鼎的发现和价值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
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
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方鼎运到北京展出。
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
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
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
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
(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
“祠”就是祭祀的意思。
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
“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
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
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陈梦家:《殷代铜器》见《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30页)。
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
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
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
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
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
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4.分封制和井田制及其相互关系西周建立后,为适应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俘虏赐给王族成员,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封建制度确立后,它逐渐被郡县制取代。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宋、晋。
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属国王,层层分封后,受封的奴隶主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不能随意转让买卖土地,同时还需缴纳“什一”之税作为贡赋,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井田上奴隶集体劳动,其劳动果实完全被奴隶主贵族占有。
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现,奴隶主贵族控制着私田产品,逐渐出现“公田不治”的局面,再加上奴隶的不断反抗,井田制在春秋后期开始瓦解,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终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反过来又巩固了井田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