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以及特点
( 1) 认识发展说。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源于格������ 依������ 库库什金《体育教育理论》, 认为: 体育教育中的 教学目的, 在于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体能, 用一定 的知识、技巧与技能武装他们。教学是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身体能力的统一过程。������ 科里亚科索 夫斯基在其主编的《体育理论》中指出: 教学过 程的目的在于以系统的科学知识、运动技能和技 巧武装学生, 在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 并 培养符合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行为。在运动技 能和技巧的教学过程中, 各种身体素质以及意志 和性格都可有计划地得到发展。由此可见, 教学 不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 而且也是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过程。������ 1963 年我国出版的������ 体育理论������ 教材又作了进一 步的概括: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 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的认识过程; 也是发展身体、 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过程; 也是发展身体、掌 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过程。
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 1) 运动实践性。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 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实践活动的过程, 运动实 践性就成为体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具体表现在: 实践的目的具有特殊性, 即为 了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培养运 动能力; 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 即在富有开 放性的特定环境中, 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而有计划、有步 骤进行的; 实践方式具有特殊性, 即体育教 学过程总是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伴随, 通过 感知、模仿、练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 4) 组织复杂性。体育教学是与学生的 身心发展的基础水平直接联系的, 而学生的 身心发展的基础水平又客观地存在着个别 差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男女学 生性别上的差异, 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 体差异, 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区别对 待, 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教学过 程中, 学生多处在不断变化、多种形式的运 动中, 加之教学易受气候和周围环境的干扰, 因而教学中的组织管理工作相当复杂, 要精 心设计、认真组织, 组织形式、教学步骤、 教学手段具有较多的应变性。从某种意义 上说, 良好的教学组织工作与措施是达到体 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பைடு நூலகம்
( 3) 过程动态性。体育教学过程在其动力机制 的作用下维持着自身的发展, 它是一个从教学目 标为起点到教学评价为终点的过程。在体育教学 过程中其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组成体育 教学过程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并不 是由一系列有时间顺序的、相互区别的、固定不 变的教学阶段组成的, 而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却 有规律可循的运动过程;其二,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 是以经过选择的身体练习为主的, 教学过程是以 运动实践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所以在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解 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 2) 社会交往性。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学生要从事各种身体 练习和活动, 既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 又需要学 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相互评价, 客观 上要求进行多方面的交往。如果说, 在其它学科 的教学中主要是师生交往, 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往则占有相当的地位。因此, 曾把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称之为“课堂小社会” ������ , 即社会的浓缩体。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人际 关系、交往是社会性和生活性的体现, 交往可以 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集体等方 面的交往, 在这个交往的基础上, 体育教学才得以 展开。
( 5) 运动负荷适宜性。体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 身体各器官系 统( 尤其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 统、呼吸系统等) 积极参与活动, 提高有机 体的机能活动能力。所以, 学生身体要承受 适宜的生理负荷, 并因此而产生身体的疲劳, 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这一点也正是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促进身体发展, 增进健 康的生物学依据, 即只有使机体适应一定生 理心理负荷的刺激过程, 不断地经过适度的 超量负荷锻炼, 才能有效地发展身体, 由此 带来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的理论与实 践问题。
1.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
体育教学过程指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成 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的 程序。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体育教学过 程中各种现象内在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它决定着体育教学过程的存在, 推动着体育 教学过程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 体育教学 理论界长期以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 归 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
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可以看出, 研究 者认识这一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有的是从教师 的角度, 有的是从学生的角度, 有的是从教学的角 度; 有的是从一个侧面去概括, 有的从整体去概括; 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 有的着力于 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 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固有 的, 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 使体育教学 过程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 所以对于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应从多方面把握,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体现体育教学的身 体实践的特点, 这样体育教学过程理论才能真正 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 所 谓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 础上, 学生积极主动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 掌 握体育保健基本知识与技能,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 础, 全面发展能力、个性的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 程。
( 3) 双边活动说。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王伯英、曲宗湖在《体育教学论》中指出: ������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 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组织、有计划地 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 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吴锦 毅、李祥在《学校体育学》中认为: 体育 教学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运行的时空 连续过程。它是由教师的‘知’内化为学 生的‘知’������ , 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形 成良好品德的过程。
( 2) 认识多质说。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认 识过程, 又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多 序列的过程。我国学者刘清黎在其《体育教育学》 中指出: ������ 从认识论角度看, 体育教学过程是 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从结构论角度看, 体育教学 过程是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 发展体力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培养能力, 发展学生智能和体能的多 层次的动态变化过程; 从控制论和信息论角度看, 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 控制过程; 从教育心理学看, 体育教学过程是以学 生认知为基础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和以能力为核 心的个性心理统一培养、塑造和发展过程; 从运 动生理和生物化学角度看, 体育教学过程又是遵 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运动适应规律, 发展学生的体能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看, 体育教学 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完善学生个性的 社会性教育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