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分类⏹法定传染病共分三大类,共39种:⏹甲类2种(强制管制):鼠疫、霍乱⏹乙类26种(严格管制):包括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丙类11种(监测管制):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等。
⏹其中乙类按甲类管理得传染病包括: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传染病得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及活组织检查传染病得诊断⏹介绍一些常见传染病得诊断,也就是日常报告最多,或不清楚该不该报,报告要求如何。
⏹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其它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月最新颁布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就是指由HIV感染引起得以人体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得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得综合性疾患。
HIV感染者: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得患者、⏹艾滋病患者: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得患者、⏹潜伏期:ﻫ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与体征得时间。
平均潜伏期(50%得HIV感染者进展到艾滋病期得时间)为7年~8年。
ﻫ⏹1 诊断依据ﻫ1。
1流行病学史ﻫ1.1.1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
1。
1.2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与异性性接触)。
⏹1.1。
3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
ﻫ1。
1.4 有医源性感染史、1。
1。
5有职业暴露史、1.1ﻫ。
6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得配偶或性伴侣。
⏹1.1.7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
ﻫ⏹1。
2临床表现ﻫ1.2.1 急性HIV感染综合征。
1、2.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ﻫ1。
2.3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1。
2。
3。
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ﻫ1.2、3。
1。
1 A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b)反复发作得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次;ﻫc)带状疱疹;ﻫd)口角炎、唇炎;e)反复发作得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ﻫf)结节性痒疹;g)脂溢性皮炎;ﻫh)甲癣、ﻫ⏹1.2。
3、1、2B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l0%;b)不明原因得腹泻,持续超过l个月;c)不明原因得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d)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ﻫ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f)肺结核病(现症得);ﻫg)严重得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与关节感染、脑膜炎、菌血症);h)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i)不明原因得贫血(血红蛋白<80g/L)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
5×109/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ﻫ⏹1。
2。
3、1.3 C组临床表现ﻫ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包括:a)HIV消耗综合征;b)肺孢子菌肺炎;c)食管念珠菌感染;ﻫ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ﻫe)反复发生得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l个月;ﻫg)任何得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ﻫh)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i)肺外结核病;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k)反复发生得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ﻫ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m)慢性等孢子虫病;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ﻫo)卡波西肉瘤;ﻫ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ﻫq)浸润性宫颈癌;r)弓形虫脑病;ﻫ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u)HIV脑病;ﻫv)有症状得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1。
2。
3.2 15岁以下儿童ﻫ1。
2、3。
2、1D组临床表现a)不明原因得肝脾肿大;ﻫb)结节性痒疹;c)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ﻫd)带状疱疹;e)广泛得疣病毒感染;ﻫf)广泛得传染性软疣感染;ﻫg)线形齿龈红斑;ﻫh)口角炎、唇炎;i)反复发作得口腔溃疡;ﻫj)不明原因得持续得腮腺肿大;ﻫk)甲癣。
⏹1。
2。
3、2.2E组临床表现ﻫa)不明原因得中度营养不良;b)不明原因得持续性腹泻;c)不明原因得发热(>37.5℃),反复或持续l个月以上;ﻫd)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ﻫe)口腔黏膜毛状白斑;ﻫf)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g)淋巴结结核;ﻫh)肺结核病;i)反复发作得严重细菌性肺炎;ﻫj)有症状得淋巴性间质性肺炎;ﻫk)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1)不明原因得贫血(血红蛋白〈80g/L)与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
5×109/L)与(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109/L)、ﻫ⏹1。
2.3、2.3F组临床表现ﻫ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包括:a)不明原因得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ﻫb)肺孢子菌肺炎;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ﻫe)反复发作得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f)肺外结核病;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i)任何得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ﻫ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她器官得感染(新生儿期除外);1)慢性等孢子虫病;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ﻫm)有症状得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n)卡波西肉瘤;ﻫ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ﻫ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ﻫq)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ﻫ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s)HIV脑病。
⏹1。
3。
1、1HIV抗体筛查试验ﻫ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
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
⏹1.3.1。
2CD4细胞检测(见A.4)ﻫCD4细胞就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得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2、1 HIV感染者2.1。
1 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ﻫa)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b)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得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ﻫ2.1、215岁以下儿童ﻫ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a) 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得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ﻫb) 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ﻫﻫ⏹我院为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对初筛阳性得患者进行第二次抽血化验,如果仍为阳性者,将血液标本送至上一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待半个月结果回来后,确诊就是否为HIV感染者。
⏹HIV感染者并不=艾滋病患者,要经过疾控中心进一步检查CD4细胞得计数才能判断。
因此医务人员上报时,不能报告艾滋病,只能报告HIV感染者。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乙肝得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与HBVDNA检测结果、⏹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得原发性肝细胞癌等、⏹慢性乙肝⏹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3. 慢性肝病患者得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与肝、脾肿大等⏹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与(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
⏹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得特点⏹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除其她导致ALT升高得原因▲疑似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例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3⏹同时符合2。
3⏹同时符合2。
4▲确诊慢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
4.6.⏹同时符合1.5。
6⏹同时符合2。
4.6⏹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1。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她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她消毒不严格得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职业供血者,特别就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得婴儿。
⏹2、慢性丙性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3。
2.1、2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或右季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
2.1。
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检查⏹3。
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与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
2 血清抗-HCV阳性⏹3。
3血清HCVRNA阳性▲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慢性丙肝临床表现⏹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1得内容▲确诊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
2⏹符合慢性丙肝临床表现以及3、2⏹符合3.1以及3。
2梅毒(GB15974-1995)⏹潜伏梅毒(隐性梅毒)⏹1.有流行病学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2。
病期2年内为早期潜伏梅毒,2年以上为晚期潜伏梅毒。
但无论病史有多长,均无任何梅毒性得临床症状与体征。
⏹3.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2次以上阳性(滴度在1:8以上)。
⏹4。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需排除生物学假阳性)。
脑脊液检查阴性。
⏹疑似梅毒诊断:⏹同时符合1. 2. 3。
⏹确诊梅毒诊断:⏹同时符合疑似梅毒诊断与4。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得、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得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得感染性腹泻。
⏹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与病原体得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与(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得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