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

不同文化体态语的差异Contents 一、引言………………………………………………………………1 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取合型” 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1 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2 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3 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4 参考文献………………………………………………………………5 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特殊情况下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态语带有强烈的民族特征,相同的体态语往往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

Abstract Body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body language has eviden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ame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show different or even opposite meaning.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conflict culture contrast. 一、引言人类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仅凭口语和书面语是难于“完整”地完成的,原原本本记录或录制一场对话,时常会使阅读者或听众茫然不解,但是对话人却能够完全明白相互间的意思,其原因就在于,单纯的读者或收听者所接受到的信息并不完整,属“单向” 的语言,而现场对话的人,不但可以透过听觉,还可以通过视觉接受发声者所给的信息也就是眼睛对身资发出的视觉信号。

最明显的例证是小说和戏剧,小说家必须通过人物对话,并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传达之间的信息,也才能生动的给读者活的思想,而剧作家的剧本虽然只有台词,但它却必须加上演员的身资演绎与观众想象。

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表情达25万多种用手可做出1000多种姿势,能把人的各种情绪,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末,项羽鸿门宴请刘邦,范曾以眼色和手势示意项杀刘邦以绝后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可见,一个人的体态语,在某些情况下以至无声胜有声的结果。

正是这个意义上,体态语借助手势,身资,眼神,面部表情和体触等来完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交流。

然而,共性的体态语主要是一些先天动作(如欢乐之笑,痛苦之哭)和自发动作(如双臂抱胸,双腿交叉等),而更多的却是后天习得的它们根植与本国,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导致异乡异族人不能一一领会。

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若不能翻译自成一体的视觉及触觉信号,这样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系统就将失败。

中西方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在各自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分别总结形成了两大类自成系统的体态语。

双方的交流,必须有着对双方体态语的破译。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知己知彼,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了解体态语的差异性,对相互理解和交流,避免误会和冲突,并深入掌握异域文化的特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剖析产生体态语差异的文化根源。

二、传统文化差异,形成中西方体态语“聚合型”和“离散型”的不同特征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形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体态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民族历史文化背景,且反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民族思想,及对人生的看法。

有人准确的把古老的中国文明称为“华夏文化圈”,而之所以称职位“圈”是指它由于隔山阻水的地理因素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使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处于自己自足的封闭现象,在这个“圈”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家庭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系。

纵观中国历史,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长期形成了一个似同族家庭似的国家,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群居。

这与西方人以个人为中心的理念制度根本对立,西方人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儿女到十八岁成人后,即要离家,自食其力,与父母关系淡薄,虽然他们也说,"east ,west, home is best",但他们描述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相思,并非家庭,究其原因,西方文明不像中国的“圈”,他、们拥有一种“航**明“和”游牧文明“,他们就像一个向外扩张横向延展的球,他们相信只有走向外部世界才能求生存与发展。

因此西方人形成了一种独立,外向的精神,即一种“离散性”行为模式。

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在体态上有明显的表现,以“个人空间反应”为例,“个人空间”指的是围绕在个人周围的无形领域,在人际交往中,若他人进入这一空间,我们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如果他们离这一空间太远,我们又会觉得受到了漠视。

中西两方对此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很不相同的观念,中国人喜欢近距,而西方人则爱远离。

曾有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站在大厅友好交谈,中国人因为“聚合型”行为模式而不断靠近,而西方人则由于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不断远离,由于双方不知道彼此的体态语习性,而在大厅中像跳舞一样的转起圈来。

中国人可以在两个人的坐位上挤三个人而怡然自得,而西方人当遇到无奈只好这样拥挤时,也会采用“特殊技巧”——漠视旁边的人。

综上体态语上的大相径庭,均源于一为“聚合型”文化,而另一源于一种“离散型”文化。

分析“离散”“聚合”特征的形成,除传统文化外,还有民族的区域、环境也有关系。

中国人口密度大,习惯拥挤的环境,统计数字表明,英美等国只有中国人口的1/3,而领土却是中国领土的3倍。

三、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体现在体态语上的差异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性使各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区别开来。

中西方民族性格特征有着强烈的反差,因而其体态语也迥然相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集权格局和传统主体文化最稳固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礼乐教化,向心型的内敛文化,使中国人熏陶出了谦虚、从众、克制、重礼节、尚伦礼,表达含蓄等的内敛性格。

而西方则由于地理交通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其文化很难长久持续,而呈现出富于变动的扩张的多元文化混杂格局,同时,西方国家很早就已有了朴素的“共和”“民主”的雏形,因此较早地击溃专制集权步入现代社会体制。

于是造成了西方人富于冒险精神崇尚独立和平等,外向、自信、直率、随便的外露型性格。

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产生形态各异的体态语,从而产生冲突。

西方人可能会把中国人的谦虚,含蓄看作自卑,会把许多中性举动看成过于苛刻呆板。

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西方人爱表达自己,情感外露,毫无顾忌,看作是“惟我独尊”。

从走路的姿势就能体现这一差异,中国在清朝就有过欧洲人没有膝盖,走路双腿不会弯曲的笑话,据调查,中国人最看不惯西方人走路大摇大摆、昂首傲慢的样子,而西方人则看不惯中国人做事畏畏缩缩羞羞答答结果双方产生误解。

鞠躬是全人类共有的礼貌姿态,源于一种谦卑行为,人在面对强敌或尊崇对象时,你会使用这一体态语使自已卑微,达到乞怜自保的目的,如(五体投地,匍伏跪拜)而这种共有的体态语在中西方也非完全同一,中国人的欠身动作较多(尤为日本人),而西方较少。

这就是因为西方国家较早脱离了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其民族已养成平等的性格,而中国却较晚走进现代社会,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礼制使民族性格根深蒂固。

外向而粗犷的性格使西方人表达情绪时直接,体态语指示明确。

而内敛则使中国人体态语含蓄克制。

比如,中国人表达急躁情绪会跺脚,而西方跺脚仅表达“不耐烦”,而中国传统文化较抑制感情的流露在公共场合更是如此。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的民族性格差异对体态语的表现有较不明显的影响。

四、社会风俗是造成体态语差别的重要因素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种世代沿袭的文化现象。

体态语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文明的礼规范,几千年来更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男女之大防”,由此在两性交往,身体接触,身体暴露率等方面的体态语上形成了一系列“标准”。

在中国同性之间可随便发生身体接触,而异性间则为“男女授受不亲”,男性赤膊上陈,女性则需着装严密,夫妻间有闺房之乐,但在公众场合却不能表现亲抱,西方民族则因礼仪体制“松弛散漫”及推荐人体美、崇尚体育的风习而显出不同的风貌,同性间一般忌讳休触,异性则是天位地义,男女两性可着装暴露,甚至裸体尽露在一定场合也不会令人惊,拥抱、接吻也不必避讳,更可发生在社交场合。

尊老、敬长、爱幼是中国人的长期习俗,等级观念严重,成年人抚摩小孩头顶是表示关爱,而换过来就是大逆不到,而西方国家的人确不一样,不同年龄的人可以互相拍击以示友爱。

中西方许多形式相同的体态语也往往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如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英语国家则表示“搭车”。

中国人点头表示赞同,而西方有的国家则用摇头表示同意。

这些同型异义的体态语,大多植根于民族相沿成习的风俗中。

民俗是民族的固有特征,其差异性表现在体态语上是纷繁多姿的,在国际交流中,只有把握住了民族风俗习惯的底蕴,才能总体认识其体态语。

五、加强体态语研究,搞好国际交流中西方体态语差别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掌握好各国体态语,搞好国际语言交流,就应该加强对体态语的研究,就必须通过文化民族性格特征,社会风俗的对比,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从而排除文化干扰,创造跨文化交际的共同基础,实现成功的国际交流。

体态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年轻一代已较快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体态语,如“好”的手势,举起中指和食指做胜利状等。

随着各国交往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体态语使用将更加广泛。

因此,我们对各族不同的体态语产生的矛盾应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而对于相通之处,更应深入了解,以建立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

总之,掌握和理解体态语,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具有科学上的理论价值。

在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体态语将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2] 德斯蒙德、莫里斯人类行为观察[M] 海天出版社1990 [3] legerbrosnahan. 中日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 毕继万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