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范文政治导读:本文教育叙事范文政治,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育叙事范文政治1 一、以情激趣,以境辅学——激发创新意识1.巧设悬念,激发创新兴趣悬念是教师根据初中政治课内容的需要故意设置的疑问,给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鲁迅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
激发起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如,在教学“我爱我家”一课时,教师诠释家的含义:家是一叶扁舟,载着你从童年的梦走向成功的舞台;家是一幢小房,在风雨中给你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家是一首动人的歌曲,演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乐。
在这个温馨的家里,你这个可爱的宝宝诞生时,爸爸妈妈绞尽脑汁为你起一个好听且赋有涵义的名字,你知道自己名字所隐含的寓意吗?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在介绍自己和听别人介绍名字含义中,学生们的情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以及家人对自己的爱,感受到了父母是多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所作为。
教师趁机导入新课:“一个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寄予了家人深沉的爱,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家人的爱所包围。
那么,你认为家是什么?怎样让爱永住我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再一次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自己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从中我们也再一次体会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奉献。
教师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政治课的序幕。
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教学中教师应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他们向老师质疑,向课本质疑,向同学质疑。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
”学生脑子里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去思考,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质疑,自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自觉维护正义”时,我选取了电影《天下无贼》中歹徒在火车里打劫的一个场景向学生质疑:“当时如果你在这节车厢里,你心理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怎么做呢?你最希望什么人出现在现场?”如此质疑,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社会需要正义,我们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有正义感的人,也就是正直的人,他们的行为令我们感动,也影响着社会。
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我们青年学生要做有正义感、正直的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做人标准。
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培养创新思维初中思想政治课必须通过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刻骨铭心的心灵震撼,来实现青少年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要引导学生从发散转向集中思维,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课本的新观点、新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使学生在情感的震撼中升华思想认识。
1.联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的社会功能,抽象的说教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课堂上兴趣不高,弱化了政治课的功能,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推进素质教育,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之中,把原有的能力迁移到解决当前问题的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转变情感。
教师必须把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吸取包含政治知识的文学、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借用名言警句等来理解教材,加深对教材的运用。
如,在学习“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
自古至今有许多赞美友情的警句、诗篇和文章,更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友情故事。
当你把快乐分享给朋友时,你就会获得两个快乐;当你把忧愁向朋友诉说时,你将减掉一半忧愁。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真挚的友情,你知道什么是友情吗?我们为什么渴望获得真挚的友情?接着,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讲友情的意义。
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被称为“四老”,他们在同一个连队,同吃同住,患难与共。
有一次,谢老生病了,粮食也吃完了,徐老就把自己的粮食送给了他吃,林老还给他打洗脚水。
这充分说明友情是珍贵的,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鲁迅与瞿秋白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为革命文艺运动而努力奋斗终身。
从生活世界中提供给学生实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拓展思维空间,体味友情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总结出朋友之间要以诚相待,相互理解。
2.改变教法,引导探究学习新课标把改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政治教学改革的重心和突破口,学生是发展和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解决政治问题为中心,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到政治课的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独立钻研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时,我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摒弃课本所提供的条件和学生正常的思维导向,从一幅漫画《车子为何停在原处》入手,激励学生积极进行逆向思维。
根据我的引导,激活了学生讨论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
从多个角度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大家都要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共同担负起建设新集体的责任。
学生实现了探究性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总结总之,初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实践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践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孙春华单位:福建省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教育叙事范文政治2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四要素王怀民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教育者选择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故事、创设合适的情境,情理并茂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道理传授,助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改变受教育者行为的过程。
事、境、情、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四大要素,从事实出发,借助情境、倾注感情,达到道理入脑入心的过程。
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叙述的是具有道德教育内涵的故事,传递的是具有积极效应、为社会赞许的教育思想,期待的是社会成员都能积极践行道德行为。
事是叙事的基础,叙事方法是增强教育效果的艺术手段。
叙事首先要保证事的真实性。
其次,要保证事的可信性。
真实性是人物、事实客观存在,散发着历史的真实气息和真理价值。
可信性是人物或事实并不真正存在,但社会普遍认可其中人物和事件的合理性乃至其中传递的价值。
真实性和可信性之间看似矛盾互不相容,实际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
其矛盾体现在真实与非真实之间,其统一体现在情感认可一致上。
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需要一定的情境做借用。
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会让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代入感。
例如,把武汉大学的学生带到半山庐、六一亭、李达院等建筑前讲解武汉大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定胜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感悟。
笔者曾在用校纪校规、礼义廉耻教育恋爱行为不端的学生无效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心相爱,我愿成人之美,准备把你们的父母请到学校,轰轰烈烈给你们举办婚礼,可否?”这个反话正说、充满美感的情境教育一次性治愈学生的不端行为。
情境化叙事就是把价值的选择权交给了受教育者自己,留有选择余地而不是强加给其预设的价值观。
巧妙的情境设置往往可以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改变难局、僵局、困局,达到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效果。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催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情感交流活动,不是思想输出了就一定能够实现掌握群众的目的。
需要教育者投入一定的情感因素,实现教育者真情付出、受教育者真心感悟的效果。
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必不可少的因素,甚至在某些时候,情是决定性因素。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教育者以情感作支撑,可能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使教育者叙说的理顺利融入受教育者的心扉,通过真心关切、真心关爱、真心关怀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需求。
倾注情感投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无形的感召力量,从而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效果。
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者借用境、倾注情、叙述事、阐发理。
教育者叙述的事是其主观选择,阐发的理是其理想期待。
对教育者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叙述的事达到让教育对象明白教育者希望传输的理。
历史上,出现过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萨克斯谏罗斯福总统签署“曼哈顿计划”等叙事经典案例,叙事者用生活化、可视化的情境设置巧妙地将要阐述的理转化成受教育者的主观选择。
现实中,人民子弟兵、各级党政干部面对连日暴雨和洪水肆虐,不讲条件、不顾生死,英勇抗击在最危险的地方,生动诠释了行胜于言的真理。
事和理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因果走向,但事和理之间不是直线对应的关系。
受教育者能不能领悟教育者期待的理以及能够理解到何种程度,不是教育者能够完全掌控的。
教育者叙述的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对应多种价值选择,教育者期待的选择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
无论如何,教育者叙事总是带有明确的指向性,即使过程有偏差,也不能改变理是叙事的归宿这一特性。
教育者在叙事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教育结果的因素充分预见、充分评估,并准备多种预案,努力让叙述的事沿着期待实现的理的方向推进。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叙事范文政治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