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 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第九章 被害人、知情人心理第一节 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1.被害人与犯罪人相互对应的角色扮演
犯罪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侵犯与被害的 发生,侵犯者因此被认定为犯罪人,被害者 因此被认定为被害人,二者是同一事件—— 犯罪的不同责任承担者,彼此扮演着相互对 应的角色。一方面,被害人心理与犯罪人心 理统一于犯罪事件之中,不可分割。另一方 面,在这种对应的角色中,双方的利益和情 感是彼此对立、冲突的,二者的对立情感在 相互联系中建立,并贯穿于犯罪过程的始终。
(一)盗窃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盗窃犯罪的发生有不同的方式,大部分盗窃 犯罪,被害人不在场或对犯罪毫无觉察,也就谈 不上被害时的心理反应。但也有一部分被害人, 已经觉察到被扒窃或偷窃,或亲眼目睹了犯罪人 的作案。这类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则有如下几种 较典型的心理表现:
1.惊慌失措
2.恐惧怯懦
第九章 被害人、知情人心理
第一节 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一、被害人心理概述
(一)被害人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1.被害人
“被害人”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 被害人,是指因多种原因而遭受伤害、损失或痛苦的 人,例如,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种族或 性别歧视和犯罪等而受到伤害的人。狭义的被害人, 是指犯罪被害人,即因他人的犯罪或违法行为,其正 当权利或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的人。
2.紧张
被害人交感神经的兴奋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血压升 高,心跳加速,表现出异常紧张的情绪反应。过度的紧 张往往使被害人认识范围狭窄,智力下降,行为动作失 控,活动的准确性、有效性差,表现为手忙脚乱,动作 不协调、不灵活,不能有效地抵御侵害,有时甚至出现 动作反应障碍,如发呆、木僵、痉挛、昏厥等,失去反 抗能力。
(二)知情人识记案件的特点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
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1.影响知情人识记效果的因素 (1)事件的重要性。 (2)职业特点。 (3)年龄与性别。 (4)文化水平。 2.知情人识记案件的特点 (1)瞬时性。 (2)无意识性。 (3)片面性。。 (4)个体差异性。
五、受骗者的心理 (一)被骗时的心理 1.痴迷 2.情绪亢奋 3.配合 4.信托 (二)被骗后的心理状态 1.羞辱 2.悔恨、内疚 3.气愤、复仇 4.补偿损失 5.麻木、愚昧
第三节 知情人心理
一、知情人知觉和识记案件的特点
知情人证言失实一般有两种可能:一 是证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作 伪证,即作证动机不端正;二是证人虽然 主观上愿意如实说明事实真相,但他们的 实际陈述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或部分不符合, 并非故意“撒谎”。出现第二种情况,大 多数是由于证人对案件的知觉和识记受到 干扰,产生“错觉”。
(三)被害后的行为反应
在被害后心理状态的作用下,被害人 在被害后可能有以下行为:
1.积极的行为反应
遭受犯罪侵害后,出于对犯罪人的复仇 和补偿心理,被害人从被害的痛苦中解脱 出来,保护犯罪现场痕迹、证据,积极报 案并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尽快破案, 抓获犯罪嫌疑人。
2.消极的行为反应
被害人被害后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不能 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破案。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2.对抗性
被害人被害时心理的对抗性,是指被害 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整个心理指向与犯 罪人的侵犯意图是对立的、矛盾的。
3.个体差异性
由于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受如前所述诸多 因素的影响,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表 现鲜明的个体差异。
(三)被害时的行为反应 1.积极的行为表现 根据反抗手段不问又町分为两类: (1)机智斗争型。 (2)强烈抗御型。 2.消极的行为表现 (1)怯懦忍受型。 (2)失措盲动型。
被害人被害后的态度,是指“被害人在受侵 害后对与此有关的人及事物所持的一种具有持久 而一致的评价与行为反应”。被害人的态度因其 性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是积极的态度: 客观正确评价被害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 积极的、符合法律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二是消极 的态度。由于被害而产生偏见,丧失对法律的信 任,而采取忍受、退让或报复的方法及反社会的 态度,
3.愤怒抗御
4.机智应变
(二)被害人在被盗后内不同表现
1.痛恨犯罪人 2.弥补损失 3.自责内疚 4.主观臆测 5.保全名誉
四、强奸犯罪被害人心理 (一)强奸犯罪中被害人的心理 1.恐惧和紧张 2.痛苦和绝望 3,防御和反抗 4.忍受 (二)被强奸后心理 1.恐惧 2.自责自罪 3.矛盾 4.补偿心理 5.认知紊乱
(一)知情人知觉案情的特点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
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影响知情人知觉案情的客观因素
(1)刺激的强度。 (2)时间。 (3)光线。 (4)距离 (5)气候条件。 (6)对比度。 (7)位置。
2.知情人知觉案情的主观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每时每刻作用于感 官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由于感官通道的 限制,在短时间内,人不可能接受外部的 全部刺激,而是有选择地把少数刺激作为 知觉的对象,对它们做出反应。知觉的这 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1.被害后情感的愈合
2.复仇心理
3.心理障碍
二、抢劫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一)抢劫犯罪中被害人的心
突然发生的抢劫使被害人骤然进入应激状态, 抢劫发生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人发生情绪对抗、 心理冲突,心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抢劫犯罪被 害人的心理状态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紧张慌乱。 面对犯罪人的抢劫,被害人普遍表现出情绪恐惧不 安、紧慌乱的特点。二是认识能力下降。被害人因 意识到危害的情境而恐惧和紧张,恐惧和紧张的情 绪又使被害人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
(2)情绪、情感的唤醒水平。情绪、情感 的唤醒水平不同,个体在知觉案情时的注 意力及精神紧张程度不同,知觉的效果也 就不同。
(3)期望错觉和偏见。期望,是人对知觉对 象所抱有的态度和心情,是人在过去经验 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 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期望错觉,是指由于 期望,使人对事物及人产生不正确的反映。 偏见,是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片面看法, 不公正态度。顽固的偏见是个体对特定的 人、特定的事物的一种定型看法。它像期 望错觉一样干扰人的观察,使人产生错误 的知觉。
(1)消极被动型。这类人在受害后,由于法制观念 淡薄或对公安机关失去信心,不敢积极报案,在公安机 关调查时躲避,不愿提供证据,忍让、退缩。
(2)绝望型。这种人被害后意志被摧垮,难以承受 犯罪侵害带来的巨大痛苦,不相信公安机关能为自己伸 张正义,或即便破案也不能弥补自己的创伤,心灰意冷、 自我封闭,严重者可精神变态或自杀。
1.法制观念淡薄
2.自我保护性差
3.轻信
4.贪利自私
5.社交障碍
(二)潜在的心理隐患 1.被害人与犯罪人情感纠葛未能恰当处理 2.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经济、利害关系未能 恰当处理 3.被害人与犯罪人有不正当的人际关系
三、被害人在被害过程中的心理 (一)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 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状态,是指被害人在被害情境
3.防御与反抗
人们感到危险,安全感不能满足时, 本能地会出现一种自我防御反射。根据防 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之分为两类:一种 是被动的躲避式防御;另一种是主动的攻 击式防御。
(二)杀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
杀人犯罪发生后,大部分被害人被害身 亡,但也有—部分被害人则由于各种原因 而幸免于难,他们亲身经历了被害过程, 所提供的情况是案情分析的主要依据。
(3)报复型。这类被害人法律观念淡薄,心胸狭隘, 受到侵害后,不愿诉诸法律,因对犯罪人的极端仇视而 采用违法的手段报复犯罪人或者犯罪人的亲友甚至把报 复的目标指向社会。
第二节 几种常见类型被害人的
心理
一、杀人犯罪被害人的心理
(一)杀人犯罪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
1.恐惧
恐惧是当人想像或身处某种险境而又无力克服时出现 的一种情绪状态,其表现程度随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中,在被犯罪人侵害的—段时间内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综 合表现。
影响被害人心理状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害性质 2.被害情境 3.被害人已有的心理素质 除此之外,被害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也是影 响其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二)被害人被害时的心理特点
1.应激性
应激情绪有三种表现水平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惊觉,被害人意识到自己被害 后,突然产生紧张、亢奋、恐慌、焦虑等 情绪反应;第二阶段为阻抗,出于防御本 能,被害人对加害自己的侵犯行为做出反 抗,如拒绝、呼救、逃跑、躲避、反击、 搏斗等;第三阶段是衰竭,被害人因过分 的激动、紧张,精力消耗失去反抗能力。
2.被害人与犯罪人的相互影响
作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犯罪人与被害人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在整个犯罪事件 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犯罪事件发生前,被 害人自身的被害性特征(如防范意识差、轻信、 行为不检点等)使其比其他人更易被犯罪人选定 为侵害目标,导致被害的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被害人对被侵害的消极反应及不良的应激状态, 使被害易于完成或者招致被害程度的加深;在犯 罪事件发生后,有些被害人由于不能及时采取正 确的保护性措施,可能招致重复被害的发生。
四、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理
被害结束后,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被 害人的心理状态也发生相应的转化。被害 后的心理状态反映被害人对被害这一事实 的认识水平及引起的情绪变化,也决定了 其以后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一)被害人被害后的情感愈合
(二)被害后的认知和态度
被害后的认知,是指被害人依据自己的认识水 平或能力对被害行为作出的评价。主要表现为两 个方面:一是对被害这—事实的接受能力。二是对 被害原因、被害过程的认识和回忆水平。
(3)多样性。被害人心理的多样性,是指被害人心 理因被害类型以及被害人性别、年龄等不同而表 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心理互动
以往的犯罪心理学研究习惯于单方面 从犯罪人身上寻找犯罪原因,把被害人看 做是被动的、无辜的、无足轻重的。但事 实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其产生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被害人对于 被害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被害人与犯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刑 事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