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

例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图2—1)。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图2—2)。

这种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生长的“轨道”不会完全相同。

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所谓的正常值不是绝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个体的不同影响的因素,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各系统发育不平衡图2—2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1.营养2.疾病3.母亲情况第三节体格生长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格生长应选择易于测量、有较大人群代表性的指标来指示。

一般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的增长。

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0.4k8,女婴为3.2±0.4kg,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相近(男3.3k2,女3.2k2)。

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

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

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出生时体重受宫内因素的影响大,生后与营养、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5kg,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附录1);第一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儿童体重的增长为非等速的增加,进行评价时应以个体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可用“公式”计算来评价,也不宜以人群均数(所谓“正常值”)当作“标准”看待。

当无条件测量体重时,为便于医务人员计算小儿用药量和液体量,可用以下公式估计体重:表2—1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年龄体重(kg)年龄身高(cm)3-12月[年龄(月)+9]/212月751-6岁年龄(岁)x2+82-12岁年龄(岁)x6+777-12岁〔年龄(岁)x7-5〕/2(二)身材的增长1.身高(长)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二个生长高峰。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ra,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身高(长)的生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2.坐高(顶臀长) 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

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3.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

(三)头围的增长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和生长有关。

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大,平均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生后第二年头围增长减慢,约为2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婴幼儿期连续追踪测量头围比一次测量更重要。

头围大小与双亲的头围有关;较小的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图2—3)。

(四)胸围的增长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

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十年龄—1cm)。

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的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的生长发育有关,生长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我国1985年9市城区体格生长的衡量数字显示男童头、胸围交叉时间为15个月龄,提示我国儿童胸廓生长较落后,除营养因素外,可能与不重视爬的训练和胸廓锻炼有关。

(五)上臂围的增长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因此,有人认为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13.5cm 为营养良好;12.5~13.5cm,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第四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一、骨骼1.头颅骨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

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

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图2—6)。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2.脊柱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

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

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是人类的特征,有加强脊柱弹性作用。

椎间盘的继续形成是青春后期躯干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注意儿童坐、立、走姿势,选择适宜的桌椅,对保证儿童脊柱正常形态很重要。

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

骨生长明显延迟的儿童应加摄膝部X线骨片。

二、牙齿牙齿生长与骨骼有一定关系,但因胚胎来源不完全相同,牙齿与骨骼的生长不完全平行。

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

人一生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两副牙齿。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图2—8),约于2.5岁时乳牙出齐。

乳牙萌出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遗传、内分泌、食物性状有关。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一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双尖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婴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

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1)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

(2)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

(3)翻身:7个月是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或从俯卧位至仰卧位。

(4)爬: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5)站、走、跳: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2.细动作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四)语言的发育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6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月龄时能说简单的单词,如“再见”、“没了”。

18月龄时能用15~20个字,并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4月龄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而到3岁时几乎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说有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1.早期的社会行为2—3个月时小儿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以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7~8月的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等;9~12月时是认生的高峰;12~13个月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戏;18个月的儿童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成人在附近时可独自玩很久;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展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

5~6岁后儿童能较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3个不同的系统。

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

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

幼年儿童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