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结算经典案例

国际结算经典案例

案例四
原告:某服务公司
被告:中国农业银行甲支行
被告:中国农业银行乙支行
被告:某饲料厂
1996年7月5日,服务公司为偿付A公司货款,签发金额为人民币3800元的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的账转支票一张(号码为IXIII0547631),未记载收款人名称就将支票交给了A公司。

7月7日,有人持该支票到被告B企业购买材料,此时,该转账支票的大小写金额均为人民币73800元,并且未有任何背书。

被告B企业收下支票当日,在背书人与被背书人栏内盖下自己的印章作为背书,再以持票人身份将支票交给中国农业银行甲支行某营业部,由该营业部于当日通过中国农业银行乙支行某营业部从原告服务公司银行账户上划走人民币73800元,转入被告B企业账户。

同年8月初,原告服务公司与开户银行对账时,发现账上存款短缺70000元,经双方核查,发现该转账支票金额与存根不同,已被更改。

经协商无果,原告服务公司向法院起诉,称转账支票金额已被涂改,请求确定该票据无效,并判令被告B企业承担原告经济损失73800元;支票金额有明显涂改痕迹,农业银行两被告未按规定严格审查,错划款项,造成原告经济损失,也应承担责任。

被告B企业辩称:收下支票后经财务人员审核,没有发现有涂改或可疑之处,又是通过银行按正常途径收款的,自己无责任。

被告中国农业银行甲支行辩称:银行对转账支票的审核手续为印鉴是否相符、日期是否有效以及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经审核,该三要素符合。

而发生存根与原件不一致的情况,责任不在银行。

被告中国农业银行乙支行辩称:收票时经手人仔细审阅,支票大小写金额均无涂改痕迹,故自己无责任。

分析:本案中应由谁承担责任?
案例介绍:
案例要点分析:
一、票据背书不连续的法律后果
◆背书:是指以转让票据权利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为目的,
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鉴章的票据行为。

◆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法》关于汇票背书的规定,也适用于支票。

《票据法》对票据背书转让作出了严格规定。

该法第31条规定:“以背书转让的汇票,背书应当连续,持票人以背书的连续,证明其汇票权利;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汇票的,依法举证,证明其汇票权利。

前款所称背书连续,是指在票据转让中,转让汇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汇票的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鉴章依次前后衔接。


◆据此,如果背书不连续,或者持票人不能证明其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票
据,则持票人不能享有票据上的权利,票据债务人可拒绝付款。

(下一张幻灯片)
◆本案被告饲料厂(B公司)取得转帐支票未经前手背书,只是自己在背
书人与被背书人栏中盖上公章,造成票据背书不连续,它也不能以其他合法方式证明其是合法的票据权利人
◆因此饲料厂不能享有票据权利,其取得的票据上的利益应全部返还,对
此后果,只能由其自己承担。

二、如何认定票据被变造后的法律效力
◆票据是要式证券,它必须具备票据法规定的形式,否则票据无效。

票据
还是文义证券,票据权利的内容以及与票据有关的一切事项均以票据上的记载为准,不得以票据以外的事项来否定票据文义的效力。

◆票据变造:内涵、特点;票据变造和票据伪造的区别;票据变造的后果
(见后面资料)
◆《票据法》第9条第2款规定:“票据金额、日期、付款人名称不得更改,
更改的票据无效。

”该法第14条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伪造、变造。

伪造、变造票据上的鉴章和其他记载事项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鉴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鉴章的效力。

票据上其他记载事项被变造的,在变造之前鉴章的人,对原记载事项负责;在变造之后鉴章的人,对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不能辩别是在票据被变造之前或者之后鉴章的,视同在变造之前鉴章。

(下一张幻灯片)
◆本案转帐支票因其金额被更改而无效,故而,本案被告持票人饲料厂基
于该无效票据而取得票据上的利益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它应返还因无效票据而取得的利益。

◆本案须注意的是,在转帐支票被更改前,出票人本案原告服务公司已在
该转帐支票被更改前,服务公司已在该转帐支票上有效鉴章,因此它应对转帐支票上的原记载的金额3,800元负法律责任。

三、案例结论
附:票据的变造
一、票据变造的内涵
票据的变造,是指无更改权的人不法变更票据上签章之外的事项的行为。

票据变造是违反票据法的行为,各国票据法都不允许变造票据。

我国《票据法》第14条规定,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应当真实,不得变造,变造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第103条把票据变造定为票据欺诈行为之一,按照该条和第l04条、第l07条的规定,变造票据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二、票据变造的特点
1、行为人是无票据更改权的人。

原记载人之外的人擅自更改票据上的记载事项的,属无权行为,构成票据的变造。

2、行为人改变的是签章之外的票据记载事项。

变造人的目的,不是为了假冒他人名义,而是意在改变票据文义所表示的票据权利义务,如将票据金额改变加大,将到期日变造提前等。

如果有假冒他人名义、改变票据上签章行为,应以票据伪造对待。

三、票据变造的后果
票据变造和票据伪造虽同为不法行为,但发生的效果却有不同。

票据变造的,变造之前的签章人就原记载事项负责,变造之后签章人,对变造后的记载事项负责。

票据变造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改变票据上的记载事项,也可以是涂销票据上的记载事项。

但是,票据权利人涂销票据记载事项的,发生抛弃票据上部分权利或者全部权利的效果,不属于票据变造。

《票据法》第14条、第103条、第107条及刑法有关条文,规定了票据变造的法律效果,依这些法律规定,票据变造发生如下效果:
1、变造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变造属违反法律的行为,票据法对行为人科以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变造人的刑事责任,依《刑法》第177条之规定论处,民事责任,则依民法上侵权行为的制度确定。

2、变造后的票据仍然有效,变造人对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

《票据法》第14条第3款规定,票据上签章以外的记载事项被变造的,在变造之前的签章人,对原记载事项负责;在变造之后的签章人,对变造之后的记载事项负责。

3、变造人未签章,不负票据责任,应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依票据法上“签章者就票据文义负责”的规则,变造人未在票据上签章,不能负担票据责任,但其变造行为给其他票据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由其向受损失的当事人负赔偿责任。

4、变造前的签章人,对变造前的记载事项负票据责任。

5、不能辨别是在变造前还是变造后签章,视同在变造前签章。

视同在变造前签章,签章人就变造前记载事项负责,对签章人有利。

票据法作这样的规定,一是促使票据受让人严格履行其注意义务,使变造的票据不易流通;二是防止持票人的欺诈,维护票据债务人的合法利益。

对明知票据变造而使用的,法律上也科以刑事的、行政的法律责任,以示惩戒。

结论:
1.服务公司对该支票在变造前已经签章,所以负有3800元的责任。

2.B公司所持有的支票没有连续背书,是为无效支票,应偿还原告73800元,同时可以从服务公司得到70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