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健康专题讲座

环境与健康专题讲座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 无出血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7.压力重重型 长期的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流感和代谢综合征的几率。另外工作升迁并 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你的精神压力随之升高,而看病时间却越来越少。
“亚健康”的成因
心理失衡:古人云:“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长时期的紧张和压力,错综 复杂的人际关系,高度激烈的竞争等导致人的心理失去平衡。
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 负荷状态。
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有五种疾病,容易导致过劳死: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脏 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另外,像消化系统、肾功能不全、感染等,也会导致过 劳死。他们都属于预防医学中所称的“高危人群”。
十大过劳死的早期信号,分别是:“将军肚”早现;脱发脱发,斑秃,早秃;频频 去洗手间;性能力下降,女子过早闭经;记忆力减退;心算能力越来越差;做事常 后悔,易怒,烦燥,悲观;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睡觉时间越 来越短,醒来也感到不解乏;经常头痛,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高盐、高脂、高热量饮食、大量吸烟、酗酒、久坐不动、 营养不全、逆时而作、经常熬夜、练体无章、内劳外伤、乱用药品。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如噪声、微波、电磁波物理因素及其他化学因 素、生物因素、或社会行为因素,均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形杀手。
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喜伤 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
“亚健康”的分类
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躯体的慢性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 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眼睛易疲劳、无缘由的头晕、头痛、 耳鸣、目眩、颈肩僵硬。此外,常见易感冒、易出汗、易便秘、 易晕车、胸闷心悸、性功能低下等身体明显不快感。 心理亚健康:最常见的是焦虑、失眠 ,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其 次是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应迟钝、 想象力贫乏、情绪易激动、遇小事容易生气、爱钻牛角尖、过于 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 。 社会适应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淡化,对人对事的态度冷 淡、冷漠,常有无助、无望、空虚、自卑、压抑、苦闷、孤僻、 猜疑、自闭等。
73.0
世界人口2012年平均寿命排名
安道尔
83.5
圣马力诺 81.4
日本
80(女86)
澳大利亚 79.9
瑞典
79.2
意大利 78
挪威
78
冰岛
78
芬兰
78
法国
78
中国:男,71;女,75;平均74
我国已成过劳死第一大国 关注过劳死早期信号
据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 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相当于,每天超过1600人 因过于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死 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
2006年底数据显示:我国符合WHO关于健康 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我国现有健康 人群占15%,疾病占15%,其他70%的人群处于 亚健康状况。
这70%的亚健康人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调 养,将会发展成为疾病人群!
“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 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是机体尚无器质性 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或 称“病前状态” 等。
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chemical pollutants): – 种类最多,主要污染来源。据《化学文摘》统计:已发现天然和人工 合成化合物约300多万种,每年新合成30余万种,其中90%以上是有 机化合物。
物理性污染因子 (physical roles):部队常见
– 噪声、紫外线、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5.焦虑不安型 焦虑好比给大脑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一遇到担心的事情就会发作。研究表明, 举止成熟大方、性格开朗的人相对于焦虑者患痴呆的几率大大降低。
6.忧郁羞怯型 忧郁、害羞的人不但在社交方面处于劣势,而且身体素质也大打折扣。研究表明, 这种性格的人易患外周动脉疾病,早亡的几率更大。因为他们更容易受负面情绪影 响,而忽略快乐的感受。
另据一项长达10年的健康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北京市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 58.52岁降至53.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北京市平均寿命75.73岁低22.39岁。 在深圳,伴随着特区的快速发展,当初的创业精英已有近3000人逝去,其逝世平均 年龄为51.2岁。
2014年“五一”前后,接连发生的“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疑过劳死”、“上海一27 岁房产中介经理猝死”等事件,让“过劳死”又成为网络热门关键词。现实中,大 部分人也的确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
3.烦躁紧张型 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停地担心并且意志消沉的人,要比同龄人过早地离 开人世。一项针对1800名男性长达30年的调查显示,烦躁不安的人最易通过吸烟安 抚心态,但是这样短暂的缓解和香烟造成的长期危害相比,并不值得。
4.意志薄弱型 约会迟到,制定的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这些貌似无害的习惯也会损害健康。20多项 研究均证实,自律性、组织性强的人要比意志薄弱的人多活2-4年。研究人员认为, 能控制自己的人不容易染上抽烟、酗酒等恶习,所以他们寿命更长。
七种性格爱生病
1.自我防御型 这种性格的人总对别人疑心重重,充满敌意。他们极易把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居心 叵测、不怀好意”。这样的人很可能发展成心脏病患者。研究表明,对别人怀有敌 意、处处提防的人内心承受更多的压力,从而导致体内一种叫C3的蛋白质含量骤 升,该蛋白质和心脏病、糖尿病有很大关系。
2.自暴自弃型 如果你的生活没有目的,那么你的生命也随之缩短。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有强烈生 活目标的老人在未来5年内死亡的几率降低了50%。另一些研究也显示,有目标的 人压力激素水平、免疫系统和心脏健康都有较大改善。
2014-08-18 “又一位不差钱的倒下了” 保时捷中国公共事务总监李屹先生因突发脑出血今日去世,享年才44岁。
有了个比喻: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 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 , 甚至死亡。
过劳死,是指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出现免疫力 大大下降、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导致老化、衰竭,如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 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猝然死亡。大多数过劳死的人群中,在去世前一周都曾经 有过度劳累的情况。所以,过劳死,并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样猝不及防,在日常生活 中,都曾有蛛丝马迹。其实,像这样的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将“健康” 定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 和社会适应能力”。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道德健康 社会适应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健康的10条标准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 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生物性污染物(biological pollutants):
– 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生物毒素、DNA片段等。
社会心理因素 (Psychosocial factors).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危害人类 的
十大健康杀手
从空气中来的毒素--汽车尾气
环境杀手--生活垃圾和废旧电池
骨关节痛
从农作物中来的毒素---农药残留
从不清洁水源来的毒素
洗衣液 洗衣液
洗衣粉Leabharlann 洗衣液洗衣粉温柔的杀手---非环保性清洁剂及洗护用品
从药物中来的毒素--激素、抗生素
骨关节痛
来自烟、酒中的毒素---尼古丁、乙醇 从食物中来的毒素---高盐、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人类的愿望:健康长寿
哺乳动物寿命: 生长期的5~6倍 人的生长期: 20~25岁 人的寿命: 最短100岁,最长150岁
公认人的寿命正常为120岁。

18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 秦汉
20
平均寿命一览表
东汉
22

27

30

33
1949
35
1957
57
1981
68
1999
70.8
2000
71.4
2007
环境的基本构成
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 生产环境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按性质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环境
社会环境
上层建筑 经济、文化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 城市、交通 家庭 人口
按性质
社会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健康因
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
不利健康因素
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
促进健康
地方病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保持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
促进健康
引起疾病
环境的特性 整体性 相对稳定的物质及能量流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 性
区域性 环境要素具有相对的特殊性,即区域性
变动性 人类可促进环境良性发展,也可导致环境的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