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摘要 (2)文献综述 (4)一、绪论 (5)(一)研究背景 (5)(二)研究意义 (5)二、幼小衔接的定义 (6)三、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6)(一)幼小衔接的现状 (6)(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7)四、幼儿衔接指导的策略 (8)(一)培养幼儿独立意识 (8)(二)加强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9)(三)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9)(四)发展幼儿学习适应能力 (9)(五)进行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10)(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10)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2)内容摘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

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对策AbstractLinking work has long been the problem that educators and parents pay attention to. Doing the work well can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aily life in their whole life, and also can make them grow healthily and happily. Otherwise, it will cause bad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erefore, to do a good job of cohesion is an issue to be known abut and studied by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indergarten work, the propose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re as following: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hesion;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on of kindergarten, primary school and parents; cohesion ability of social adaption; cohesion of timetable and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Keywords : Children;linking work;countermeasures文献综述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参考文献,其中不乏《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等主流期刊。

幼儿衔接工作等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较为丰富。

本论文参考国内权威理论,主要代表的著作作有:杨燕教授在《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如何在幼儿衔接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注意力、自控力等,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的方向。

黄田教授(2003)《幼小衔接:突变·减坡》中总结了如何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的研究成果,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的策略,为年轻的爸爸妈妈提供新颖详细的亲子指导方案。

让孩子获得心灵的平静、成长的激励与幸福的体验。

梁嘉(2002)《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张宏霞(2002)《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此书有理论有实践,并做紧密结合,如何指引老师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知道如何以理论来指导实践,不光能知道如何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素,而且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理论联系实际搭起了桥梁。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国内有关对做好幼儿衔接工作的研究日渐丰富,其理论也日渐成熟。

但是如何完美的正确的做好幼儿衔接工作不能只依靠各类学者的研究文献,重点在于幼儿的家长的培养。

首先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要明白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想什么、能做什么,切勿盲目的拔苗助长,然后经过深层次的考虑,在和孩子一起沟通,确定怎么做好幼儿衔接工作。

家长也需要时刻与幼儿园的老师相互动,从老师口里明白自己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表现如何,在因时而异的制定培养计划。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易发生“陡坡效应”,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是单方面的谁想谁靠拢,而是双向性的互动衔接。

但是,现实工作中的有效衔接形式并不乐观。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

如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问题当作是幼儿园和小学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幼儿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这个阶段的重要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转折时期,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过渡阶段是关系到儿童将来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这给幼儿和教育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

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幼小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

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

不同时代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上大同但也有小异,社会条件和独生子女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因此,有效衔接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为原本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连同26位政协委员,发起了一份提案,郑重提议:“加强学前教育理发与科研”①。

这意味着幼小课程衔接的开发更需要有较强的立法与科研。

(二)研究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既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本身作为一个工作在前线的幼教工作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①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过渡。

二、幼小衔接的定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

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

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讨。

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1. 民办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有效衔接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进行的是幼儿的知识准备、学习习惯、时间等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民办幼儿园缺乏行为习惯、心理适应性的科学衔接。

比如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六七月份定期进行大班教师和一年级教师的双向观摩和座谈活动,互相交流,熟悉对方的教育手段和特点,使大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接近小学一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师继续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继续采用儿童喜爱的游戏形式,把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以减轻儿童在这两个不同的教育过渡期内生理和心理不适应的程度。

2.互动不畅,未达到共识小学开始主动和幼儿园联系进行幼小衔接,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是双方互动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小学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内涵认识未达成共识。

因此,衔接工作深度和连续性不够,互动不畅。

3.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有些家长、小学及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明显,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术题和简单应用题。

汉语拼音基础较好的父母,还可以适当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

但要防止小学化,应从兴趣出发,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

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下跳棋、折纸、画画、捏泥等。

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

通过绘画,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后,再增加一些学习内容,适当减少游戏时间。

4.“幼小衔接”的方法单一小学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不充分。

家长中盛传不学会拼音、计算,到小学学习绝对跟不上的观念。

所以,会不会拼音、计算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