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

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

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
发布时间:12-04-13 10:36:12阅读次数:126编辑:灰色银币来源:
摘要
当建筑发生火灾时,为保障建筑物内人员迅速、安全疏散到安全地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有关疏散问题如建筑的安全出口的数量、布置,不同情况下安全疏散的距离,安全疏散门的宽度,走道的宽度,疏散楼梯的宽度以及形式等做出了规定。

关键词:火灾防火安全疏散
一、建筑火灾的发展蔓延
火灾发展的阶段初起、猛烈燃烧、熄灭三个阶段。

建筑防火主要是针对前两个阶段采取限制或控制火势的措施。

初起阶段(5-20分钟)局部、不稳定、温度不高、可能被扑灭猛烈燃烧阶段:已经蔓延、室内温度1000度、燃烧已经稳定、不易扑灭、燃烧时间根据可燃物的多少。

火势的蔓延途径有很多,如直接燃烧、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等。

势蔓延的途径是建筑物中划分防火分区、设置防火分隔物的依据。

二、防火与防烟分区
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防火分区按其作用,又可分为水平防火分区和垂直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是火灾发生时烟气温度很高.是火灾蔓延的因素之一.另外.烟气妨碍人体正常呼吸以及人尽快疏散.因此高层民用建筑中应布置装有排烟设备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米的房间.应设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厘米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三、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保证发生火灾时人流能迅速而有秩序地通过安全地带疏散出去。

须在建筑物中组织若干安全的疏散路线.并提供足够的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和安全出口。

3.1 安全疏散路线
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路线应尽量连续、快捷、便利、畅通无阻地通向安全出口.设计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在疏散方向上疏散通道宽度不应变窄.二是在人体高度内不应有突出的障碍物或突变的台阶。

3.2安全出口
为保证使用人的安全.建筑物应设置是够数量的安全出口.建筑设计中应密切结合安全疏散的路线布置安全出口。

全出口应分散设置.易于寻找.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剧院、礼堂、体育馆的观众厅等公共建筑以及多层通廊式居住建筑、高层民用建筑、地下室及半地下室等的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

但当建筑物层数较低(3层及3层以下).占地面
积较小.使用人数又不多的时候.也可设一个安全出口.例如.当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且人数不超过50人时.可以只设一个出口。

3.3 疏散门
疏散门是安全疏散路线中的最后关口,也是防火设计的重中之重。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疏散门的形式、宽度、开启方式与方向等都作了严格限定。

开启方向:单、多层民用建筑及厂房疏散用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数不超过60人的房向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人时其门的开启方向不限。

门的形式,疏散用门不应采用侧拉门(库房除外);严禁采用转门;库房门应向外开或靠墙的外侧设推拉门;但甲类物品库房不应采用侧拉门。

门的宽度,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观众厅的入场门、不应设置门槛,门的宽度不应小于1.4m;靠门口1.4m内不应设不应设置踏步,太平应为推闩式外开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小巷,其宽度不应小于3米。

高层建筑物的公共疏散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疏散门不应采用侧拉门、吊门和转门.建筑物直通室外的门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米的防护挑檐。

3.4 疏散楼梯
疏散楼梯的设计是组织安全疏散路线中的重要环节,疏散楼梯应设于明显易找的位置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电梯不能作为疏散用楼梯。

3.4.1.疏散楼梯的数量与形式
疏散楼梯的多少,可根据规范中规定的宽度指标(1m/百人)进行计算,并结合疏散路线和安全出口的数目确定。

特殊情况:
1. 民用建筑如符合下表要求,其疏散楼梯可设置一个。

2.高层民用建筑的单元式住宅楼的每个单元可设一个疏散楼梯,但应通至屋顶。

3.塔式高层建筑,宜设置两个独立的疏散楼梯,如有困难可设置剪刀式楼梯。

4.设有不少于两个疏散楼梯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如顶层局部升高时,其高出部分的层数不超过两层。

每层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时,可设一个楼梯,但应另设一个直通屋面的安全出口。

3.4.2.疏散楼梯间的类型
楼梯间按不同建筑的要求还可设成普通楼梯、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

有些民用建筑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有墙保护的楼梯间,即封闭楼梯间。

礼堂、影剧院、体育馆以及病房楼等建筑物以及超过5层的其他民用建筑,除门厅内的主楼梯外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包括
底层扩大封闭楼梯间)。

超过6层的塔式住宅也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如果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则可以不设封闭楼梯间。

3.5安全疏散距离
建筑物内允许的疏散时间,即保证大量人员安全地完全撤离建筑物的时间。

为保证缩短疏散时间,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距离不应太长。

建筑物内允许的疏散时间,即保证大量人员安全地完全撤离建筑物的时间。

为保证缩短疏散时间,建筑物的安全疏散距离不应太长。

3.6 消防电梯
高层建筑应设消防电梯以便更为有效地进行扑救。

消防电梯应满是防火、灭火需要的一些特殊要求,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为保证及时、有效的分区扑救,消防电梯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

2.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以便在前室内安装火场照明及灭火工具使用的火灾事故电源、消火栓、消防通信及呼唤扩音喇叭。

前室也是布置专用消防设施和抢救伤员的基地。

前室的面积为:居住建筑的不应小于4.5平方米;公共建筑的不应小于6.0平方米。

当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则前室面积为:居住建筑的不应小于6.0平方米;公共建筑的不应小于10平方米。

3.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或具有停滞功能的防水卷帘。

4.消防电梯间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直通室外的出口或经过长度不超过30m的通向室外的通道。

5.消防电梯的行驶速度应按从建筑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不超过60s确定。

6.为保障消防电梯的安全可靠,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他的电梯井机房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隔开,如在墙上开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7.消防电梯应有消防队专用的操纵按钮和通信设备,并将这些设备装在底层的电梯门外。

起火时,消防员操纵按钮,控制一些装置,使之立即停止运行,同时使一些专用装置启动,随之,消防电梯降到底层,供灭火使用。

8.为防止大量的灭火污水流入电梯井,影响电梯运行,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2.00立方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