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学综合题解题思路技巧

电学综合题解题思路技巧

电学综合题解题思路技巧已知关系(U、P、I电阻R比值电流I求数值的问题:利用已知数值结合电阻比例求待求数值(利用已知功率求未知功率,利用已知电压求未知电压);或用公式计算一、列电学方程的原则1.一个电路状态只列一个方程一般来说:若电路只有一个状态,就列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若电路有两个状态,可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2.列方程后,推导过程中保留已知量和待求量,用已知量和待求量逐步代换中间量,在最后的方程中,只有已知量和待求量。

(即:消元法解方程;比例关系同理)二、列电学方程的方法方法1:根据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关系列方程(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电阻关系、)方法2:根据电学公式列方程(电功率公式、欧姆定律公式、焦耳定律公式等)方法3: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方法4:比例法列方程比例法A:利用前后串联电流之比,求电阻之比。

(求电流之比:欧姆定律公式;电功率公式2个)(根据U总一定,或U之比)比例法B:利用串联电压之比,求电阻之比。

(根据电功率之比等)比例法C:利用电功率公式,列方程组求电阻之比。

三、电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1.等效电路图的规范。

2.角标要规范。

3.计算步骤要规范。

4.注意要写出计算公式成立的条件。

5.在计算过程中,有时还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

6.“已知”和“求”在中考中可以不写,但是“解”和“答”应该写。

注意:在运用已知U、P、I比例关系来求电阻关系时,一定要将所有方程要同时展开,方程与方程之间会有一些必然的联系,从而使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除干路外所有开关都断开,很可能是串联;所有开关都闭合,很可能是并联。

但也有例外情况,需注意。

例:2011年中考38题38. 如图19所示,电源两端电压U 保持不变。

当开关S 1闭合、S 2断开,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A 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 1,电流表的示数为I 1,电阻R 1的电功率为P 1,电阻R A 的电功率为P A ;当开关S 1、S 2都闭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B 时,电压表的示数U 2为2V ,电流表的示数为I 2,电阻R B 的电功率为P B ;当开关S 1闭合、S 2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P 位于最右端时,电阻R 2的电功率为8W 。

已知:R 1:R 2=2:1,P 1:P B =1:10,U 1:U 2=3:2。

求:(1)电源两端的电压U ; (2)电阻R 2的阻值; (3)电阻R A 的电功率P A 。

解: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A 时,等效电路如图甲所示;当开关S1、S2都闭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 B 时,等效电路如图乙所示;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滑片P 位于最右端时,等效电路如图丙所示。

S 1R 1R 2 S 2图19P(1)(2)(3)已知比例方程同时展开计算出题目出现的各电阻的比例关系(本题求解的最关键一步)利用各电阻的比例关系用已知量求未知量(求U)利用各电阻的比例关系用已知量求未知量(求U2′)利用各电阻的比例关系用已知量求未知量(求P A )利用各电阻的比例关系用已知量求未知量(求13I I )纯字母题型解析例题:2011年填空2222.有两根电阻丝R 1、R 2和一个电源E ,且电源E 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如果只将电阻丝R 1接在电源E 两端,电阻丝R 1在120s 内产生的热量为12Q ;如果将电阻丝R 1、R 2并联接在电源E 两端,电阻丝R 1、R 2在60s 内产生的总热量为8Q ;如果将电阻丝R 1、R 2串联接在电源E 两端,为使电阻丝R 1、R 2产生的总热量为3Q ,则需要通电的时间是 s 。

点评:偏难的中档题。

对应考试说明“欧姆定律、焦耳定律、运用焦耳定律解决有关问题”3个细目。

预测今年各区一模题目当中也会出现相似的考题,同学们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着重复习此类题型。

解析:根据焦耳定律和欧姆定律,得到公式Q =RU 2t 。

设电源两端电压为U 。

(1)当只将电阻丝R 1接在电源E 两端时,12Q =12R U ×120s ,有R 1=Q U 2×10s……①(2)当电阻丝R 1、R 2并联接在电源E 两端时,有2121R R R R +⋅=Q U 2×215s……②①式②式联立,有212R R R +=43;得到21R R =31……③(3)当电阻丝R 1、R 2串联接在电源E 两端时,有R 1+R 2=Q U 2×3t……④①式③式④式联立,得到t =120 s 。

就本题的难度而言,放在23题的位置上也是合适的。

尽管最后得到的是数值,但本题事实上是一道所谓的“字母题”。

考生对这类试题原本就有心理上的惧怕,本题答案又恰巧等于题目中第一状态的加热时间。

这就加深了正确解答此题的考生的疑虑,不敢相信自己。

看看本题的母题。

这个题当时的得分率是很低的。

(西08期末填空题)在家庭电路中,用甲、乙两根电热丝先后给完全相同的三壶水加热至沸腾。

单独接甲需用时间t 1;甲、乙串联需用时间t 2;则甲、乙并联需用时间t 3=______。

练习1:在家庭电路中,用甲、乙两根电热丝先后给完全相同的三壶水加热至沸腾。

单独接甲需用时间t 1;甲、乙串联需用时间t 2;则甲、乙串联需用时间t 3=______。

练习2:22.将定值电阻R 1单独接在电压为U 且不变的电源两端,R 1消耗的电功率是20W ,将定值电阻R 2单独接在这个电源两端,R 2消耗的电功率是30W 。

若将R 1和R 2串联后接在另一个电压为1.5U 的电源两端,则这两个电阻消耗的总电功率是 Ω练习3:如图所示,阻值为R1的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R2串联接在电压恒为U的电源两端。

当滑片P从某一点滑到另一点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U1。

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的变化∆P=_________。

练习4:已知灯L1的额定电压为U,额定功率为P1;灯L2的额定电压为2U,额定功率为P2。

若将两灯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此时灯L1消耗的电功率为;灯L2消耗的电功率为;练习5:把甲、乙两个电阻串联接入某电路中,它们消耗的电功率分别为P1和P2。

若将乙电阻单独接入另一个电路,已知后来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为原电路电源两端电压的两倍,则乙电阻消耗的电功率P2'=。

ΔF 浮=ΔF 压问题剖析例题:2011年单选1212.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盛有相同深度的液体,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如图7所示。

甲、乙两容器的底面积分别为S 1和S 2,且2S 1=3S 2。

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1,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 1。

乙容器中液体的密度为ρ2,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为p 2,且p 2=2p 1。

将A 球浸在甲容器的液体中,B 球浸在乙容器的液体中,两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

液体静止后,甲、乙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A 、B 两球所受浮力分别为F 1和F 2。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F 1>F 2,ρ1<ρ2B .F 1=F 2,ρ1<ρ2C .F 1<F 2,ρ1>ρ2D .F 1<F 2,ρ1<ρ2点评:难题。

对应考试说明“运用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运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阿基米德原理……”等几个细目。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 (1)21ρρ=21p p =21,即ρ1<ρ2,由此排除选项C 。

(2)放入A 、B 两球之前,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乙甲F F =21p p ×21S S =21×23=43; 放入A 、B 两球之后,两容器底受到液体的压力相等,即''乙甲F F =11;比较可知,从乙甲F F =43 ''乙甲F F =11,增量∆F 甲>∆F 乙。

而F 1=∆F 甲;F 2=∆F 乙(想想为什么),所以F 1>F 2。

选项A 正确。

练习1:在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深度相同的水,如图4所示。

将A 球浸在甲容器的中,B 球浸在乙容器的中,C 球浸在丙容器中,且水未溢出。

此时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则A 、B 、C 球在甲乙丙容器中所受浮力最大的是A .甲最大B .乙最大C .丙最大D .一样大图7乙甲练习2:在甲、乙、丙三个底面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如图所示。

将A 球浸在甲容器的中,B 球浸在乙容器的中,C 球浸在丙容器中,且液体均未溢出。

此时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则A 、B 、C 球在甲乙丙容器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A .F 浮A =F 浮B = F 浮C B .F 浮A >F 浮B= F 浮C C .F 浮A =F 浮B > F 浮CD .F 浮A >F 浮B > F 浮C练习3:(单)在A 、B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等质量的水。

现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A 、B 两个容器中,小球均可浸没且水不会溢出容器。

已知构成甲、乙两小球物质的密度分别为ρ甲= 1.5×103kg/m 3,ρ乙=4.5×103kg/m 3。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球受到的浮力之比F 甲:F 乙=1∶2B .放入小球后,桌面对A 、B 两容器的支持力之比N A :N B =3∶1C .放入小球前、后,A 、B 两容器底部受到水产生的压力增加量之比ΔF A :ΔF B =2∶1D .放入小球后,A 、B 两容器底部对甲、乙两球的支持力之比N 甲:N 乙=3∶7练习4:(单)圆筒形容器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甲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1的液体,乙容器中装有密度为ρ2的液体,两容器中液体的体积相等,甲容器的底面积为S 甲,乙容器的底面积为S 乙,且S 甲∶S 乙=3∶2。

将体积相等的密度为ρA 的金属球A 和密度为ρB 的金属球B 分别放入两容器的液体中,如图所示。

金属球A 受支持力为N 1,金属球B 受支持力为N 2,且N 1∶N 2=5∶12。

两容器放入金属球后,液体对甲容器底增加的压强为Δp 1,液体对乙容器底增加的压强为Δp 2。

已知:ρ1∶ρA =1∶4,ρ2∶ρB =1∶10,则Δp 1与Δp 2之比为A .2∶3B .5∶6C .2∶5D .3∶1 练习5:如图9所示,两柱形容器的底面积S A =3S B ,容器内分别装有A 、B 两种液体,容器底受到的压强p A =p B 。

若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块分别投入A 、B 两液体中,液体均未溢出,且甲物块在A 中悬浮,乙物块在B 中沉底,甲物块密度是乙物块的3倍,这时液体A 、B 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增加了△p A 、△p B ,已知△p B =2△p A ,那么,原容器内所装液体的高度之比h A :h B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