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我们读到的很多绘本都是温暖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波兰作家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的《有麻烦了》这一绘本运用简洁的画面,充满童趣的绘画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孩子惹麻烦后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生活中不经意的艺术教育,这是一本可以和孩子们心灵产生共鸣的绘本。
活动以小男孩惹了大麻烦——他想尽了很多办法解决麻烦——麻烦没有解决,他想推诿、掩盖麻烦——内疚的心理让他决定诚实面对一切,通过这一故事情境贯穿,教师引导幼儿以帮助小男孩,体会小男孩心理变化为主线,运用绘画和看图讲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阅读画面、讲述画面、懂得有爱就不麻烦的道理。
活动目标:1。
体会有爱就不麻烦的情感。
2。
理解绘本图画的含义,懂得有麻烦时要勇敢诚实的面对一切。
3。
大胆想象各种解决办法,进行简单图案符号设计并清楚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PPT课件、图案纸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笔与幼儿人数相同绘本书活动重点:大胆想象各种解决办法,进行简单图案符号设计并清楚讲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体会有爱就不麻烦的故事情感,懂得有麻烦时要勇敢诚实的面对一切。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1。
师幼礼貌问好。
2。
教师出示绘本书封面去掉名字导入情境。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一本有趣的绘本。
看看绘本封面的图案,猜猜看这是什么?教师提示孩子可以从形状上面猜一猜。
3。
引导幼儿摸一摸绘本,再次猜猜。
师:摸摸看,你还保持刚才的想法吗?这一次,你有没有新的想法?二基本活动1。
出示PPT图片2桌布,教师讲述故事。
师:大家的想法很多很有趣,让我们一起到书中找找答案。
这又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2。
教师讲述故事,结合刚才的图案,再次讨论。
这是外婆绣的桌布,也是妈妈的最爱。
师:看看这块干净、清新的桌布,在看看刚刚黄色的图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你又能想到什么?3。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讨论故事情节。
熨衣服的时候,我一不留神,惹了大麻烦。
师:什么是麻烦?这里的麻烦是什么?师:小男孩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慌张、着急为什么会着急?猜想妈妈回家的样子我们帮帮她好吗?师:那思考一下怎样能把熨斗的印迹去掉,有什么好办法?幼儿交流并绘画。
教师示范其中一种4。
幼儿思考绘画,大胆讲述自己的办法。
5。
出示PPT5洗涤剂图、鼠标图、椅子图教师随音乐讲述,总结(PPT6强壮):不管多强大的人,都对付不了这样的印迹。
再贵的洗涤剂也洗不掉,哪怕上搜索,也无能为力。
祈祷也没用。
就算坐下来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6。
再次讨论主人公心理变化。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都没有用,小男孩现在的心情又会如何?失望他又会怎么想呢?你有没有他的这种经历,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7。
出示PPT7弟弟、爷爷、风,请幼儿观察并结合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小朋友心里的想法?要不就说是弟弟干【大班艺术教案:。
】的,或者说是爷爷弄的?干脆说是风在捣乱?师:看看这些图,小朋友心里会怎么想?推诿、掩盖教师随音乐讲述小男孩心里变化过程。
好想躲到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
挖条地缝钻进去,或者,逃到世界的尽头。
8。
出示PPT8娃娃抓狂,教师讲述情境,再次讨论主人公心理变化。
师:妈妈快回来了,小朋友现在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
她现在的心情怎样?她会怎么想?猜猜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会怎样做?9。
出示PPT9灯泡、笼子、花朵,教师讲述孩子的心理变化。
师:小朋友决定怎么解决这个麻烦?这朵花是什么意思?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可是,麻烦明明是我惹得。
我无处可逃。
妈妈就快回来了。
还是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吧。
10。
出示PPT10眼睛、嘴巴、双印迹、,教师讲述故事。
师:妈妈生气了吗?她做了什么?她用针线会在印迹上做些什么?11。
PPT11鱼、桌布,教师讲述故事结尾。
音乐妈妈终于回来了,看到桌布。
哎呦,好漂亮的图案啊!妈妈拿起熨斗……。
从那以后,它就成了我俩的最爱。
因为它盛满了外婆、妈妈和我的回忆。
小结:有了妈妈的爱,再大的麻烦都不存在了。
三、结束活动出示绘本思维导图,谈话小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大麻烦解决了吗?和你想的结果一样吗?小男孩惹了大麻烦——他想尽了很多办法解决麻烦——麻烦没有解决,他想推诿、掩盖麻烦——内疚的心理让他决定诚实面对一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惹麻烦,有了麻烦时,首先要想办法解决。
自己解决不了时就要勇敢诚实的面对。
爸爸、妈妈永远是爱我们,帮我们解决麻烦的人。
哪里可以镀锡 /我家宝宝玩一会玩具就不玩了;我女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怎么才能提高宝宝的注意力啊?这是最近不少妈妈问我的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我前不久刚刚问过小D认知老师的问题。
在美国,很多学龄前儿童会被诊断有ADD(ADD)注意力缺失症,所以这边很多妈妈从宝宝很小时就会不自觉地焦虑,担心宝宝会有这样的问题。
因此,美国花了不少时间在研究孩子的专注力问题。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小D的认知老师和我说的一些观点。
大原则-请现实一点!小宝宝天生就是动个不停的,所以当我们在谈宝宝专注力时,我们首先需要有个正确的预估。
对于1个1岁还不到的宝宝,我们不可能期望她可以集中注意力10分钟。
关于每个年龄段的宝宝注意力到底可以有多久?美国的不同机构做过不同的研究,得出以下公式:孩子专注力时间=生理年龄~生理年龄+1举个例子,如果你家孩子2岁了,那她的可以全心全意专注一件事的时间大概是2~3分钟。
看完这个,是不是大家和我一样,顿时松了一口气。
话虽然这么说,但为什么上学后,同一个班级的孩子的专注力会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尽管每个孩子的起点差不多,但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宝宝的专注力没有被很好地保护,从而没有机会发展提高。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那里学到的,如何保护甚至提高宝宝专注力的方法。
1、一个安全舒适的玩耍区域这是一个很简单却经常会被忽视的问题,宝宝在哪里玩其实也会影响她的专注力。
如果宝宝在玩耍的区域有可能的潜在危险,家长一直处于提心吊胆,一直在说不可以,那自然宝宝的专注力就一再被打断。
因此,从宝宝出生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给她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玩耍区域,这是锻炼宝宝专注力的基础建设。
我家客厅辟出一个专门区域给小D玩耍,铺上游戏垫,所有玩具都是放在篮子里,小D会爬后自己就可以去拿。
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圈养,我家没有买围栏,但整个客厅区域都做了安全防护,这就提供了一个小D可以专注玩耍,我也可以安心不打扰她的地方。
2、两岁以内不看电视/视频很多研究都指出,电视/视频对儿童发展专注力有很大的危害。
很多孩子可以对着电视一动不动半天,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状态下,孩子其实并没有主动地调动他们控制专注力的肌肉群,而是刺激过度的状态,简单说就是目光呆滞、大脑放空状态。
关于这点,我是一直有遵循的,小D出生后,只要她醒着我家客厅电视机就再也没开过。
这点就连我一些好朋友都说做不到,觉得不能有了孩子后个人生活都没有了。
这个其实还是回到我一直强调的那句话,育儿方法,归根到底是个人的选择,是需要结合家庭习惯的一种选择。
我自己本身看电视也不多,而且只要小D醒着,我和她玩很多游戏,其实本来就没有很多机会想到要看电视/手机的,这是我理解的高质量陪伴。
3、简单、开放式的玩具这个概念我最早的文章就普及过,我那时叫这些玩具是聪明玩具,点击标题看文章--聪明玩具和笨玩具,这次听了小D老师的讲解后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小宝宝天生就是愿意花很多时间专注研究一个简单的玩具或者物体的。
他们拿到一块带花纹的布,会先仔细看花纹,然后再用自己的身体去实验一下,比如用嘴巴啃啊、挥舞啊、放头上啊、揉捏啊等等,可以玩上好一会。
但由于现在很多玩具大部分都是声光电的,他们受到过度刺激反而变得容易疲倦,影响专注力。
很多妈妈说,没有啊,我家宝宝可以盯着这些声光电玩具半天呢。
对于这点,小D老师特地强调了,这种所谓的盯着看半天,其实和看电视一样,也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宝宝其实没有主动地专注和研究,因此对培养专注力没有帮助。
4、做好观察者,懂得适时退出这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好心办坏事。
我们自己想想平时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当宝宝一个人自己在那玩积木时,我们凑过去会说,呀,积木不是那么搭的,这个要放这里;或者是也不管宝宝是否玩好了,直接把宝宝抱起来去换尿布了。
这些我们觉得特别正常的事情,其实都在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我之前写过很多关于如何和宝宝玩的文章,但这个的前提是,宝宝邀请了我们一起和她玩。
我和小D的日常都是我让她自己先玩,我会在一旁先看着,也不插嘴。
等到她自己玩了一会后,她有时会主动过来找我,有时会因为玩不好玩具而沮丧,这时我就会介入,和她一起玩或者演示给她看如何玩。
一旦她自己又玩起来了,我就会继续退居一旁。
孩子一个人玩一点不可怜,相反,懂得做一个好的观察者,是在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5、给孩子选择的权力我们都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更有专注力,宝宝也一样。
因此,每天给宝宝玩具时,给她选择的机会,而不是我们要求她玩这个玩具。
这里说的选择不是说在游戏垫上呼啦啦一下子给宝宝十几种玩具放着,这只会分散宝宝的专注力。
我家玩具每天晚上都会收纳好,第二天早上小D醒来后,来到她的游戏区域,我会先拿出两样玩具,问她,你要玩这个,还是那个?然后她就会指,我就会给她自己选择的那个玩具玩。
这样的选择,让宝宝觉得自己有做主的感觉,可以让宝宝更加好地专注玩这个玩具。
有研究指出,小的时候宝宝可以有机会自己做出选择,并且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玩具专注地玩较长一段时间,长大后(比如读书时),他们可以对大人要求的活动有更好的专注力。
我一直很喜欢小D的认知老师和我说的话,每个孩子生下来都自带很多宝贵的品质,但它们都非常幼小脆弱,很多时候都还没有机会萌芽就被我们大人的好心或者无意而破坏了。
专注力,其实就是这样,也许就是日常生活的一点点改变,我们却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