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讲学稿主备人:冷秀芬审核人:语文备课组课题: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要永远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在当前,要把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若脱离它们,则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
河南光山人。
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
(二)、关于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淮安。
1925年与邓颖超结婚。
《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19岁东渡日本所写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
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时年84岁的邓颖超观赏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
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
作者通过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她与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也表达了她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思念。
(四)、关于海棠花海棠花又名解语花。
温和、美丽、快乐,是海棠花的花语。
看到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海棠花,就会引起人们许多美好的遐想。
海棠花是楚楚动人的,素有“国艳”之誉。
而由此引出的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故事,恐怕比它还要动人。
(五).文体知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写必须是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学习过程:个人预习:1、作者简介:2、生字正音。
海棠.( ) 甬.( )道短暂. ) 抛头颅.( ) 澎湃.( )束缚.( ) 鸿.( )雁.( ) 不屈不挠.( ) 浮想联翩.( ) 3、词语解释。
甬道:患难与共:浮想联翩:共勉:中坚:排场:在所不惜:九泉:自主探究,小组交流:1、同学们在概括的过程中已经大体了解文章思路,请同学们划分一下段落。
2、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3、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4、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5、归纳本文的主题:班级展示,老师点评: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一、基础积累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海棠花(táng)仿佛(fǘ)鸿雁(yàn)盛开(shèng)B.心潮澎湃(bài)芬芳(fān)丰硕(shuò)难患(nàn)C.艰难险阻(zǔ)厌恶(wǜ)束缚(hǜ)结婚(hǖn)D.不屈不挠(ráo)头颅(lú)甬道(yǒng)流血(xǜe)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点缀挺拨寂寞伸展B.婀娜飘渺收拢游目聘怀C.走廊绚烂朦胧俯仰天地D.盈耳眉稍姿势若隐若现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你不是喜欢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
C.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誓言。
D.而我那时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那个年你,一个妇妇结了婚,一生就完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最近上级明文规定:谨防腐败,节日期间坚决禁止用公款请客送礼。
B.经过电教组的老师一周奋战,一间用“奔四”装备的多媒体教室终于如期投入使用。
C.袁枚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D.“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战略共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对于今天至关重要。
5.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
(2)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
它的果实又酸又甜,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
(3)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
(4)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继续工作。
(5)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6)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7)我们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
A2)1)4)3)5)7)6)B4)3)5)2)1)6)7)C6)2)4)3)1)5)7)D1)2)4)3)7)6)5)6.仿照画线句,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语意连贯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
当你告别人间的时候,我了解你。
你忧党、忧国、忧民,把满腹忧恨埋在心里,跟你一起走了。
但是,你没有想到,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觉醒,我们党的中坚优秀领导人很快就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四人帮”粉碎之后,祖国的今天,正在开着改革开放之花,结着丰硕的果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
1.“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的意思是:。
2.说说画波浪线的语句反映了周恩来怎样的形象?3.“把满腹忧恨埋在心里,跟你一起走了”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4.作者为什么要交代粉碎“四人帮”及以后的国家形势?反思: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1.A2.C3.C4.B5.A6.略二、课内阅读1.【思路解析】抓住“在我们中间”理解。
【答案】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2.【思路解析】抓住有代表性的词语,如:风雪、高山、平原等,可以联系《周总理,你在哪里》来回答。
【答案】为国家为人民长期操劳,四处奔走,与人民在一起同时也为和平而奋斗不息的领导人。
3.【思路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文中也交代了“四人帮”这个政治背景。
【答案】周总理逝世时,“四人帮”仍在横行作恶。
4.【思路解析】理解写作意图。
【答案】告慰英灵,可以安息,值得欣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是花朵并没有忘记根株的恩情,即使凋谢零落,也要化作泥肥,来培育、养护来年春天的花朵,使之更鲜艳。
语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全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鸿雁] 课文中指的是书信。
[中坚] 在集体中最有力的并起较大作用的成分。
[在所不惜] “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下面多连“不”。
课文里强调一点也不吝惜。
[患难与共] 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
[浮想联翩] 形容众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九泉] 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
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四、分析第一和第二部分1、文章从西花厅前的海棠花写起。
“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个“又”饱含无限深意,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回忆。
2.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3.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居。
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部分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坚贞。
第二个片断:赏花。
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三个片断:寄花。
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四个片断:花开人已逝。
“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