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棠花开,初心依旧

海棠花开,初心依旧

海棠花开,初心依旧
——电视剧《海棠依旧》观后感
15级广告二班吴东燕最近回顾了暑假央视一台播出的优秀电视剧《海棠依旧》。

随着周恩来总理的生病直至逝世,总感觉心里想表达些什么,我想同我有着一样感受的人,一定很多很多,心里一定都忘不了周总理的一频一笑,一举一动,眼前一定都开满了海棠花。

《海棠依旧》的审美追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题材有重大非重大之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题材决定论”并不可取。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技术。

”《海棠依旧》的可贵正在于,它在题材的重大与审美的追求上达到了较高程度的统一。

《海棠依旧》以1949年周总理进入北京至1976年逝世为历史背景,真实还原了周总理工作、生活的真实情节,再现了周总理崇高的精神境界,伟大的人格魅力,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奋斗不息的革命情怀和心系民众、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

可以说,此剧对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令人动容的同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从电视剧里我们看到,周恩来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的交锋,既坚持革命原则,又饱含老朋友的情分,最终促成了在和谈破裂后张治中等国民党要员的弃暗投明。

而在此前,周恩来已把他们的家属安排妥当。

紧接着毛泽东和周恩来邀请宋庆龄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由于这里是宋庆龄的伤心之地,难度很大,但在邓颖超的协助下,周恩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宋庆龄解开心结,赴京参加新政权建设。

正是通过这些情节和细节,周恩来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具的处事风格以及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该剧对周恩来参与的开国大典、万隆会议、研制两弹一星、亲临抗震现场、在“文革”中抓革命促生产、在危机中指挥若定处理林彪事件、千方百计保护老干部、在外交风云中折冲樽俎力争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等等,都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性格红线,始终贯穿在所有这些事件之中。

现实主义创作强调“细节的真实”,《海棠依旧》中有许多生动感人的
细节描写。

最令人击节赞赏的莫过于周恩来戴着的那双袖套。

这是八奶奶临终前缝制的,寄托着老人的关爱与希望,周恩来一直戴着它,既是对亲人不能忘却的纪念,更体现了他的廉洁与俭朴,从细小处见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海棠依旧》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

这首先表现在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把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高尚情怀。

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下,还是在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特别是“文革”期间党和国家的危急关头,他都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理想信念坚如磐石。

在1975年10月第五次大手术后,窗外大雪纷飞,他在病床上和邓颖超、叶剑英一起听《长征组歌》,当唱到“革命理想高于天”时,他久病的面容露出会心的微笑。

在弥留之际,他和终身的革命伴侣邓颖超共同吟唱《国际歌》,坚信人民是新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海棠花开,初心依旧。

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才能在任何时候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血肉联系;做到不忘初心,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清白为官,谨慎用权,干净干事。

电视剧《海棠依旧》中有很多孩子叫周总理“爸爸”,这是领导人和蔼可亲的一面;对于亲人的探望宁可自掏腰包也不愿受国家一点照顾,这是人民公仆自律清廉的品质;面对阶级敌人和国外政治压力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这是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写照。

如今,海棠花虽已凋谢,但香气犹存,这是作为共产党人甘于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不止的凛然正气。

“海棠花质朴而不失艳丽,它们很团结,所以生得很茂盛。

”这是剧中周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里的海棠花,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蕴。

西花厅那灿若繁星的海棠,就是人民群众的象征。

周恩来心系海棠,正是他心系人民的诗意升华。

海棠花开,初心依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