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SX-7-008第五章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SX-7-008第五章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1)请写出图中面积相等的各对三角形;
(2)如果A、B、C为三个定点,点D在m上移动。
那么,无论D点移动到任何位置,
总有三角形与三角形ABC的面积相等,理由是。
D C m
O
A B n
【展示提升】
(一)例(教材20)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a∥b(已知)
∴∠1=∠2()
又∵()。
∴。
(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1、如图,已知直线AB∥CD,E是直线
CD上任意一点,过E向直线AB
作垂线,垂足为F,这样做出的垂线
段EF的长度是平行线的距离。
2、结论: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而改变
3、对应练习:如下图,已知:直线m∥n,A、B为直线n上的两点,C、D为直线m上的两点。
1、分析\
①梯形这条件说明∥。
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是,数量关系是。
学
案
整
理
5.3.1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1
2
3
平行线的距离
达
标
测
评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AB∥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毛
A.5个B.4个C.3个D.2个
(1)(2)(3)
2.如图2所示,CD∥AB,OE平分∠AOD,OF⊥OE,∠D=50°,则∠BOF为( )
4.(2002.河南)如图6所示,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B-EF,若∠1=72°,则∠2=_______.
(三)解答题
1.如图,AB∥CD,∠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
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并说明依据?
导学案设计
题目
5.3.1平行线的性质
课时
1
学校
星火
一中
教者
刘占国
年级
七年
学科
数学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3年3月13日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如图,已知:DE∥CB,∠1=∠2,求证:CD平分∠ECB.
拓展延伸
1.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若∠EFG=50°,求∠DEG的度数.
2如图所示,已知: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AB∥CD.求证:∠1+∠2=90°.
证明:∵AB∥CD,(已知)
∴∠BAC+∠ACD=180°,()
又∵AE平分∠BAC,CE平分∠ACD,()
∴ , ,()
即∠1+∠2=90°.
结论:
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
推广:若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
教
与
学
反
思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根据前一年的经验,很多时候学生会把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弄混淆。学生们不能理解性质和判断方法有何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虽然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平行线的性质,但是,在讲解的时候,会着重强调性质和判断方法的区别。并且会着重强调什么时候应该用性质答题,什么时候应该用判断方法答题。
3、归纳性质:
同位角。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
∵a∥b
∴∠1=∠5
∵a∥b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3=∠5
∵a∥b
。∴∠3+∠6=180°
(二)证明性质的正确性:
1、性质1→性质2:如右图,
∵a∥b(已知)
∴∠1=∠2()
又∵∠3=∠1(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2、性质1→性质3:如右图,
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多数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并不能很好的完成。不过,半个月下来,学生们已经逐渐适应,由开始的半讲半自学到现在的某节课可以完全自学。当然,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或者说是现在不可能完全达到学生可以完全实现自主学习。并且由于班级的差异性,这种方法在两个班级中的适用性也不相同。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可以实现这种方法,而对于本来就不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数学的班级来说,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能够自学的班级就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不能自主学习的班级或者学生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讲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来自【自主学习】1、预习疑难:
2、平行线判定:
【合作探究】
(一)平行线性质
1、观察思考:教材19页思考
2、探索活动:完成教材19页探究
A.35° B.30° C.25° D.20°
3.∠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1和∠2的大小关系是( )
A.∠1=∠2B.∠1>∠2; C.∠1<∠2 D.无法确定
4.一个人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方向前进,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
A.向右拐85°,再向右拐95°; B.向右拐85°,再向左拐85°
本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很流利的将性质背下来,但是,并不知道怎样应用。所以会初步应用,并在后面的练习课着重于平行线性质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并不能在当堂课得到很好的解决,毕竟,数学课的知识应用的巩固一直都在实际做题中才能很好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由于前面几节课的训练,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独立自学的方法。所以,在这一节课中,教科书的十九页探究,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很多学生最后自己发现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存在,并且独立的完成了教科书的思考题。
C.向右拐85°,再向右拐85°; D.向右拐85°,再向左拐95°
(二)填空题:
1.如图3所示,AB∥CD,∠D=80°,∠CAD:∠BAC=3:2,则∠CAD=_______,∠ACD= _______.
2.如图4,若AD∥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180°;若DC∥AB,则∠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
(4)(5)(6)
3.如图5,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