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篇一:莫言小说《蛙》之浅析莫言小说《蛙》之浅析作者:李章平摘要: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感染力,具有一种呼唤或者说呐喊的作用,例如鲁迅先生的文学尤其变现得最为深刻,因其撕心裂肺的呐喊,国人开始警醒,开始了从文化上的觉悟。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蛙》,分析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性格。
由此去发现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转而发掘作品本身具有的价值和深刻内涵,继而讨论作品对读者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呐喊作用。
莫言先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为我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情节,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关键词:体裁、内容、思想观念、人物性格、社会风气前言:两天的时间把莫言先生的小说《蛙》看完了,其实笔者并非文学爱好者,更谈不上专业读者,在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对莫言先生一无所知,只是曾听说过有这么个小说家,没有看过其著作,在得知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非常之兴奋,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是打破了中国未曾获得诺贝尔奖的记录,我相信诺贝尔奖一定会在中国生根发芽,到那时我们将是繁荣发达,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会是欣欣向荣的局面,我更是期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小说体裁:小说采用书信的写作方式,一改小说体裁之传统,让人感觉眼前一亮,特别是书信方式让人感觉到亲切和温暖,其文字优美而不失礼节,典雅而不失亲切,如小说的开头“尊敬的杉谷义人先生:分别近月,但与您在我的故乡朝夕相处,历历如在眼前。
您不顾年迈体衰,跨海越国,到这落后、偏远的地方来与我和我的故乡的文学爱好者畅谈文学,让我们深受感动。
大年初二上午,在县招待所礼堂,您为我们作的题为《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已经根据录音整理成文字,如蒙允准,我们想在县文联的内部刊物《蛙鸣》上发表,使那天未能听您演讲的人们。
也能领略您的语言风采并从中受到教益。
”在最后一部分即第五部采用了话剧的体裁形式,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带有某些灵幻色彩,读者能从这两种文字的转换中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小说内容:一:小说主要以“我”即蝌蚪的姑姑为主要人物的在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初期的很多我们所熟知的但却触及灵魂的东西,这些事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又是多么的荒诞不羁,家庭命运和个人命运在这样一种畸形的政策下所遭受的痛苦和辛酸,甚至家破人亡也大有人在,比如小说中的陈鼻极其家人的命运就是计划生育下得牺牲品,陈鼻原本是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爱情的美好充满热爱,在改革开放后因其敢于下海创业荣获巨大的利益,为其原本拮据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就是像他这样在经济上成功的人也逃不出计划生育的魔掌,其妻子王胆个头矮小但是相貌姣好,原本想给他生个儿子,但是在姑姑的一再追逼下最终弄得孩子早产,婴儿存活下来了,到时母亲确死了,生下来后确没有如王鼻的愿,还是个女孩,这是,受不了双重打击的他失去了理智,生活开始颓靡,最终落得个悲剧的下场。
二:对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描写。
即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描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使在经济和文化高度改观的今天仍是屡见不鲜,传宗接代的思想是这个现象不绝的根本原因,而中国人是不信神的,只信鬼,鬼既是信自己死去的长辈和祖先,这就是延续香火和传宗接代的缘由,而信仰这种东西一旦形成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重男轻女思想如此之盛了,当然,读者还可以从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去解释。
三: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大致的分析。
小说中人物形象虽是各异,但也不免趋同,那就是从众、盲目、麻木和看客心理仍旧不改,这是两千多年来的祖祖辈辈相同的性格特点,我想用一些美好的词去解释或是掩饰,比如传统心理,但是我还是最终用一个词去替代——死性不改,即使从鲁迅先生开始呐喊起,几十年过去了,但是我们的这种麻木的心理与过去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小说中体现最为深刻的就是作者把一百元钱送给乞讨者陈鼻时被毫无教养的泼辣小男孩抢走了,并在作者追赶时被泼辣小孩反诬为抢劫,被泼辣小孩一路反追,并用串签撮近肉里、手里,被泼辣小孩的母亲和姨一起追赶,被一大群人追赶,摊贩的嘲笑,跌倒在肖下唇(肖夏春)的宝马车前,被肖下唇宝马“温柔”的汽笛鸣声催促,最后被两个保安架起来拖走。
全是触及灵魂深处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是我在莫言先生的作品里面体会最深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地方。
四:对于伟人盲目崇拜的和对社会主义的狂热批判。
小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过分狂热的集体性活动会导致人失去基本的理智,这在作者描写“我”姑姑时体现得尤为到位,姑姑是一个乡村妇科医生,在高密东北乡接生过数千名婴儿,但遭受其“毒手”打掉的也有上千名婴儿,就是在这样一个既伟大又充满魔鬼性质的人物身上展开,当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时,姑姑听从党和国家的号召,不折不扣的执行国家政策,即使是作者这样的亲人也不放过,当作者央求着让其妻子生育时,她的回答是“你太没出息了!小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我们公社,连续三年没有一例超计划生育,难道你要给我们破例?”“知道我们的土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吗?——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姑姑是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文化大革命’时受了那么多罪都没有动摇,何况现在!计划生育不搞不行,如果放开了生,一年就是三千万,十年就是三个亿,再过五十年,地球都要被中国人给压扁啦。
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出生率降低,这是中国人为全人类做贡献。
”这样一些畸形的社会特点可谓是中国特有的,即使在古代也有“亲亲得相首匿”,意思就是说亲人之间犯了法可以相互隐匿、包庇而不追究。
五、对当下社会风气日下的控诉。
面对计划生育在当下仍旧行之有效的情况下,许多人有了新的方法以应付,而这样一些方法很多都是违反公序良俗的,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落实。
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
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寄语:文学工作者从来都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在任何一个有文化、懂礼仪、守规矩的国家即少不了文学工作者,是他们用他们手中的笔来治疗整个社会的伤痛和病态。
在这样一个追求高效的时代,人们习惯于去汲取只言片语,对他人、对社会高谈阔论,但是有多人能够静下心来品尝经典,回味久违,唤醒良知?一个没有精神食粮的社会,即使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也只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语和淫欲的社会,更不要去谈论政治家为人民服务,企业家生产安全的产品,学者潜心于学术和著作,教师教书育人,法官依法断案,等等。
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的反思为什么贪官盛行,毒食品屡禁不绝,学者造假,禽兽教师性侵,法官枉法裁判?等等。
最后,送上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亦有罪!未经允许,禁止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出版、发行和用于其他营利用途,转载和复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作者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篇二:莫言-《蛙》-评论论《蛙》——莫言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
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
“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
“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
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
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
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了二十多岁、下乡坐着草绿色吉普车,身后跟随着秘书、警卫员的大人物”的县委书记。
对于姑姑这个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哀。
1953 年开始从事妇产工作,到1997 年退休,共接生了一万多名婴儿。
作为高密东北乡远近闻名的妇婴名医。
在计划生育高潮到来时,让已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姑姑完成了由接生到计生的角色转换,期间她流产了计划外的两千八百名孩子,为了完成这项残酷的工作,她的内心无时无刻在挣扎中煎熬。
身为妇科医生的姑姑曾见证着生命的繁衍,后来也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计划生育的战役中。
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
蛙声一片引起了她想到婴儿出生时那一刻的哭叫声,同时也蕴含着婴儿无辜的救喊声。
在目睹了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等母亲的死之后,姑姑对人的生命已有着深刻的切肤认识。
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临死前对姑姑说的话更是心灵上的冲击,是对她人性的一个呼唤。
张拳老婆、王仁美、王胆更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
从一开始天使般地接生婴儿到魔鬼般地执行计划生育工作,最后只有深深的懊悔,这些更深刻地勾勒了30 多年里计划生育政策在民间的景象。
在姑姑退休的那个晚上面对一群青蛙的攻击,这一夜成了姑姑赎罪的开始。
她把想象中的那些她引流过的婴儿形象描述给丈夫———一个民间泥塑艺人郝大手,通过他的手,捏成泥人,祈愿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她对那些没能来到人世的婴儿的歉疚,当然里面也有作者提到的对知识分子的批判。
其中不乏对政治与人性的反思,商品经济给社会以及人性的冲击。
《蛙》对于人性中的私欲、名欲有着深刻的剖析。
而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了陈耳、陈眉的姐妹之中,陈眉一出生,其母亲王胆就死了,临死前还跟“姑姑”说了句话:“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