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教师教育标准
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对教师的入职标准有所提高,确立了“儿童
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
教学方式。
据起草标准的有关专家透露,《教师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涵盖教师标准、教
师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
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告诉法晚记者,该标准意味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要
进行大改革,改革后的师范课程将着重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会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
他说,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要学
会倾听。
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与社会、
还有与自己对话的能力。
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
不研究、不合作。
他说,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态度
是影响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决定因素。
但是,仅有强烈的动机还不够,教师还必须具备充分的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他必须用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
育理论武装自己,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才能进
行有效教学,最终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什么角色?在过去肯定大家都认为教师是上课的灵魂,起着绝对的主
导的作用。
其实这样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使得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而空
洞的重复和摹仿。
所以应当让教师能有机会变换自己的角色,让教师自己变成学习的参与者,学习的促进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查阅百科全
书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
教师不用过多的阐述讲解,不用满堂灌,而是协助,引导学生
学习,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考平台,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几个重要
的理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富有个性。
通过懂一会一悟,来自主探索研究。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也就是说,不要直接给他鱼,让他们出海来获得鱼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提高
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更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行
为发生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
一位学生。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和欲旺盛,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
他们喜欢进行
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想入非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
初中生在独创性思维发展
的同时,其思维的批判性也明显地发展起来。
初中生思维批判性在初二以后有较快发展,一
方面表现在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意见常要经过一番审查,再不盲从权威,甚至有时持过分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
的主张和思想,这些都表现出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所以,此时老师的尊重
和沟通尤显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行为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角色要求,是一个操作性的问题。
教育
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新的教育观念和角色要求应该看作是教师确定自己行为的科学依据。
而在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然后行为,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创设情境,如何运用言语的和
非言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是一个教学艺术问题。
教师的行为有效性最终要通过
教学效果来检验。
只有那些能够取得与新课程目标一致效果的行为,才是真正有效的行为。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个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性者,教
师不仅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而是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在教和学的关系中,教是途径,手段,条件,而学才是目的和过程。
教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来实现,
并体现在学习效果之中。
以前上课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就象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我们的学生仅仅是
教案剧的观众,少数被提问的学生仅仅充当群众演员。
现在提倡的是师生交流,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这样包括着教师备课方式的转变,教师备课的侧重点在于关注思维容量,如何让知识成为学
生思考的果实。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问题串,设计情景,放手让学生思考。
往往有些老师
老是担心学生不懂,从头包讲到尾,尽可能地多讲,这是不必要的。
教师上课建立情景,提
出问题,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发现学生的智慧。
这种改变好
比学生在大森林中迷路,我们以前就是让他腰上栓一根绳子,一步一步拉着他走出森林。
而
现在改为教师站在出口处,不停喊他的名字,或者通过放礼花,风筝等其它形式,让学生自
己辨别声音,物体的方向,自己摸索着走出森林。
让教师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参考者,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供学生分析批判
的参照物或靶子。
如果你还从未体验过这样的角色,那么学生在你的心目中就还没有变或学
习的主体。